威尼斯漫遊(三):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散遊(Italy)

去年到訪威尼斯五日後,今年再遊威尼斯,停留了三晚,整個都是以威尼斯為主題,漫遊尚未到訪的景點以及重遊去年去過的地方,而其中的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是我一遊再遊很喜愛的地點。廣場上除了大清早之外,大概從早到晚都是遊客,因為廣場上幾個重要景點: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聖馬可鐘樓 Campanile di San Marco 、總督宮 Palazzo Ducale 等,都是廣場上十分值得注意並且參觀的重要景點。

下圖照片為 Palazzo Ducale 總督宮,清晨不到七點鐘的光景,少數遊客與我一樣,一同感受廣場上清晨的寧靜悠閒氣氛。

石柱守護神

照片中還可以看到運河旁的二根石柱威尼斯城市守護神之一金獅,一個古老的青銅翼獅雕塑,這尊守護神在歷史上曾有不少磨難,在拿破崙打敗威尼斯之時,被運送到巴黎去,運送過程還受損不少地方,修復後安放在巴黎的傷兵院。

拿破崙垮台後,才再度送回威尼斯,只是拆除當時受損嚴重,回到威尼斯後經過修復,於西元 1816年安置在現今廣場的石柱上方。旁邊沒拍到畫面中的另一根石柱的守護神 Amasea 的 St.Theodore,他是之前的城市守護者,他手持長矛並站在鱷魚上(代表他被殺死的龍),不過它也由古時雕像的,正本原作保存在總督宮中。

威尼斯水患

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全名應為”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位於聖馬可廣場的東邊,從早到晚都是滿滿的遊客人潮。寫此文時剛好是威尼斯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患,水淹最高 187公分,而且發生了傷亡人數,教堂也遇到水患造成最大的破壞問題,甚至是難以修復藝術文物受損,真心希望能威尼斯的水患能快點結束,更希望整個市區的損壞能降低。

去年和今年幾乎同時間,十月底到十一月份發生嚴重威尼斯水災,而聖馬可廣場首當其衝,新聞照片畫面更令人觸目驚心,其原因在該處是威尼斯的地勢最低點,因此在漲潮時和下大雨時,它是威尼斯首先被水淹的地方。

下大雨時,雨水從廣場的排水溝直接流入威尼斯大運河,這是下雨時的理想排水渠道,但是在漲潮時卻帶來了麻煩。每日亞得里亞海潮漲時分,威尼斯大運河的河水同樣通過排水溝從聖馬可廣場的地下湧出,形成一潭潭的積水,每年還會出現幾次潮水鋪滿廣場甚至水淹廣場的情景。

一般情況可以搭建臨時高架人行通道,或是穿著長統雨鞋,偶爾看到當地居民無奈的與水患共生存,但是水退去之後,受損災害現場又是當地人的現場夢魘正在發生。甚至在新聞畫面中,看到有的遊客扛著行李走在淹水道路之上,滿臉無奈的表情,被新聞當下畫面記錄下來。

或許水退去之後,遊客再度擁入,而每年不斷發生的水患災害,也影響了這個水都城市的發展與生活,地層不斷下陷,該國政府的沒有作為也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根源。

聖馬可大教堂本身是天主教宗座聖殿,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是威尼斯公爵的專用教堂,1807年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宗主教區的主教座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駐地。因為整座堂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有「金色教堂」(Chiesa d’Oro)的美譽。這一天的清晨天氣烏雲密佈,天氣不算好,教堂的金色光芒也掩蓋住了,感覺是另一種寂寥的氣氛下。

聖馬可時鐘塔

下圖是位於廣場北邊的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是威尼斯的一座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塔和時鐘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末。這座時鐘從瀉湖水域都能看見,使每個人都注意到威尼斯的財富和榮耀。塔的下面兩層設有巨大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連接了政治和宗教中心聖馬可廣場與商業及金融中心。

這座時鐘塔有開放導覽解說參觀,每天有一到二梯次,我是上官網去訂票跟著導覽人員一起進入,後面有機會再另寫遊記文介紹。下面是官網購票資訊:https://torreorologio.visitmuve.it/en/pianifica-la-tua-visita/tickets

聖馬可鐘樓

這就是聖馬可廣場上最重要的地標建築物:聖馬可鐘樓 Campanile di San Marco,樓高98.6公尺,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每邊長12公尺,高50公尺;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這篇遊記後面有登上聖馬可鐘樓的照片,後面再介紹了。

聖馬可廣場

如同去年差不多時間,我們一樣來了聖馬可廣場,去年在廣場上還可以看到一二對新人拍婚紗照,今年不曉得是天氣不對,廣場上冷冷清清,連自拍的遊客都沒一二位。

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算是水都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在威尼斯潟湖島嶼區,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聖馬可廣場在歐洲城市的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由於威尼斯的水路交通和地理組成特色,因而不像其他歐洲都市廣場那樣交通車流喧囂,在廣場唯一有的就是遊客的人聲和咖啡館演奏的音樂報,以及時鐘報時鐘聲。

因此,這裡算是威尼斯本島上的重要地標,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歎息橋

這一座就是聞名遐邇位在總督宮旁的歎息橋 Ponte dei Sospiri,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石橋,名字來源於嘆息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來威尼斯一遊,也是必拍照必遊的景點之一,從早到晚都擠滿了遊客拍照打卡。

遊記的照片是同一天拍的,不過不是同時間,因為我當天上午的行程很悠閒,搭水上巴士走走停停看看,後來清晨到訪聖馬可廣場後,又去了里阿托橋附近的魚市場,回到住宿吃了新鮮的水煮花枝後,再到了聖馬可廣場前。時間是上午 9:40分左右,遊客明顯變多了,天氣依舊不晴朗,偶爾白雲之間露出一點藍天畫面。

換個角度拍照,陽光雖然沒有完全露臉,從雲彩縫隙中灑落光芒,照射了下方的聖馬可大教堂和聖馬可鐘樓,感覺很棒。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前的參觀遊客隊伍開始出現,夏天開放參觀時間是  9.30 a.m. – 5.00 p.m,完全免費。只是若你沒有事先提早排隊,就要在現在耐心等候,我去年有花錢買了快速通關票,個人覺得不值得,因為當時沒有花時間做功課,懶得排隊就買了快速通關票。

教堂內部不准攝影,每位遊客只能參觀十分鐘,加上參觀的遊客實在太多了,動線規劃顯得擁擠,加上不少單獨的展覽區是另外收費,所以事先沒有做功課根本搞不清楚那些展覽可以付費看看。最後,我胡亂在各展覽區付了幾歐元入場費,草草看了一下就結束離開了。

或許,能參加有導覽解的團體行程,會比較清楚了解整座教堂的歷史藝術與文化。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經驗,不代表全部現場情況,只能說下次再來,我應該要做好完整功課再入內參觀,才知道要觀賞什麼宗教藝術文物。

聖馬可大教堂的前身最初建於828年,當初只是總督府當中一座臨時性的建築,用以存放威尼斯的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出來聖馬可的遺骸。這座教堂後來於西元832年被一所新教堂所取代,新教堂在976年的一場叛亂中被焚毀,並於西元978年重建完成。

現今聖馬可大教堂的基礎於1063年成型,於1094年完工,聖馬可的遺骸同年在教堂柱子旁邊被32任總督重新發現。在13世紀的上半葉,大教堂的前廳和新的立面修建完成,大多數馬賽克的鑲嵌工作也同時完成,教堂圓頂為木製,並融合哥德式的建築架構。

以下資訊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威尼斯建造了聖馬可教堂,將拜占庭的精神和物質遺產帶到了西方。希臘十字架計劃立在一個結構上,該結構在中殿的縱向上具有大教堂的建築圖案,根據東方的模型,在十字架的上方是五個圓屋頂,象徵著上帝的同在。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早期的教堂牆壁獻給聖徒,這座新教堂的模型比以前的教堂大得多,是君士坦丁堡的十二使徒大教堂。

新的結構是希臘式十字架,其中殿的縱向中殿的長度略短於由既有建築物(南部的古老城堡和北部的聖西奧多教堂)所限制的交叉通道。五個巨大的圓屋頂豎立在十字路口和十字架的手臂上。帶有圓屋頂的中庭建於教堂建成一百年之後,洗禮堂建於14世紀上半葉,位於教堂的南端。在長老會和側禮拜堂的下面是地下室(中殿和兩個帶有後殿的過道),裡面裝有古老的禮拜堂,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聖馬可遺體的倉庫。

以上資料參考來自:聖馬可大教堂官網資訊 http://www.basilicasanmarco.it/basilica/architettura/?lang=en

廣場上三大旗桿

大教堂前的廣場對面是三個大型旗桿,上面有青銅色的底座,由 Alessandro Leopardi 於1505 年高浮雕裝飾而成。威尼斯共和國時期,聖馬可的威尼斯國旗曾從升旗飄揚,三座旗桿代表了威尼斯征服的三個王國:塞浦路斯,克里特島和伯羅奔尼撒。

在拿破崙時代,它們被視為暴政的象徵,幾乎被拆除。為了拯救這個便提到了自由,美德和平等。現在,它們以威尼斯,義大利和歐洲的旗幟為主。

鐘樓登頂

接著就是聖馬可鐘樓登頂的照片,去年我來了一次,今年我登了二次,有網友說為什麼鍾愛上塔,有什麼特別嗎?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原因,只是我個人偏愛登高天際線的視野,加上登塔又不費力氣,只是要花門票錢搭個電梯上來,然後看到一望無際的威尼斯潟湖區景觀,真的十分值得。

至於上午下午都來一次,也是想看看不同陽光照射下,威尼斯潟湖區的景色有何不同,結果就是二天都是大陰天,和去年一樣!我想下次再來威尼斯,我還是要登上聖馬可鐘樓,變成我自己衷愛的賞景打卡式旅遊吧!

眼前是聖馬可大教堂和總督宮,每次看資料介紹大教堂有五個圓頂,還是上來看最實在,原來五個圓頂的教堂頂端是這樣的畫面組合。整片的本島各處建築房屋,或是其他地點的教堂鐘樓,搭配潟湖區的海洋和天空,以及水道上的大小遊船,還是有點小撼恨就是天空雲彩較厚,色彩有點不夠亮吧!

聖馬可鐘樓高99公尺(98.6m),鐘塔上方可以一覽整個威尼斯城市及其潟湖的最佳風景! 但是有時因為遊客多,或許需要排上冗長的購票隊伍,有人就會錯過這個引人入勝的地標塔頂景色,倘若你有事先規劃到鐘樓頂端參觀的話,我是建議可以上網預購快速通關門票,當然會比現場購票貴一點,不過可以在指定時間入內參觀,對於想要做到時間完全掌控的遊客,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做法。

鐘樓登頂購票資訊

鐘樓的快速通關門票很幾個地方都可以購買,我是用去年一樣的購票網站訂票,列印下來再去現場等候時間開放登頂參觀。網址如下:快速通關線上訂票價格為 13歐元,不能退票更改,要特別注意一下。

https://www.venetoinside.com/attraction-tickets-in-veneto/tickets/st-marks-bell-tower-skip-the-line-entry

不過快速通關票只在每年 4~10月底有賣,其他月份因為遊客沒有太多,直接現場購票即可。

聖馬可鐘樓開放時間:4/6~9/30 8.30 a.m. – 9.00 p.m    4/1~4/15 9.00 a.m. – 5.30 p.m. 10/1~3/31 9.30 a.m. – 5.00 p.m

門票價格:成人票 8歐元

我今年夏天快速通關票是上午 10:00 入場,在鐘樓位在廣場另一側的入口,管理人員刷了你票上的條碼就可以入場,不過還會把你的紙本票收走,所以還是最好列印下來比較妥當。一般而言上午九點半以前,下午大概六點以後,若是夏天現場排隊購票的遊客並不算多,現場購票即可。

所以我另一天選擇下午登上聖馬可鐘樓賞景,選了快速通關線上購票,時間就是下午 5:45登頂。在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對面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和同名的小島,去年我也有去這個小島和登上這座教堂鐘樓賞景遠眺,真的很棒。

去年的遊記:高處看威尼斯 Venezia https://pureing.tw/xuite-587841974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因為面對著聖馬可地區,所以從聖馬可廣場可以清楚的眺望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全景。我也強烈推薦這個教堂鐘樓可以去看看,鐘樓登頂也是搭電梯,成人票 6歐元,教堂本身免費。開放時間:4到10月 上午 9:00~下午 7:00 ,其他月份 上午 8:30~下午 6:00 ; 週日中午要做彌撒,有一段時間不開放。

聖馬可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是廣場上重要地標物。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不過聖馬可鐘樓後來在1902年突然倒塌,後來在1912年重建完成。

歷史上的資料記錄,在1489年一場火災對聖馬可鐘樓造成嚴重的損毀,並燒毀了鐘樓木造的尖端。而現在鐘樓的造型是在16世紀所設計的,因為當時鐘樓被1511年3月所發生的地震所毀壞。在鐘樓修復完成後,大理石的拱形鐘樓首次出現,同時在鐘塔頂樓放置了守護者聖馬可的雕塑,在天使長加百列的木製雕像被安放在鐘樓後,重建工作終於在1513年7月6日完成。

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聖馬可鐘樓多次遭遇火災的破壞。西元 1902年7月,聖馬可鐘樓的北邊出現了裂痕的徵兆,裂縫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繼續擴大,聖馬可鐘樓最終在7月14日星期一上午9點45分完全倒塌,並砸毀了下方的迴廊。鐘樓重建工作在1912年3月6日完成,聖馬可鐘樓在1912年4月25日正式開放,當時也是聖馬可節舉辦期間,據說聖馬可鐘樓從建造到倒塌剛好過了一千年的時間。

以上資料: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聖馬可鐘樓

在鐘樓上最大的優點,威尼斯水道上許多景色一覽無遺,另一個也值得關注的景點就是大運河山口處的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是不少大運河遊覽必經過的景點之一,也是不少威尼斯大運河照片常見的景觀代表物。在往後面一塊潟湖小島是朱代卡島,一般遊客較少去的小島,一般是2號或 4.1, 4.2 水上巴士會經過,或許我下次再來,也會去這個小島看看走走。

上午登塔的遊客不算多,還很容易找到賞景空隙拍照,後來隔天下午再來,我就幾乎很懶得拍照了,因為遊客真的太多了,想要等一個角度和空間拍照,都要等好久。連續二年因為威尼斯都是旅遊行程最後一個停留點,我也變得有點偷懶,相關旅遊資料也沒很認真搜集,好笑的是我直到寫這篇遊記文 ,才發現鐘樓現場開放參觀昰早上八點多(夏季),我想下次再來應該會冬日面具節,屆時廣場上又是人潮滿滿的景象,希望有機會早早登塔再賞景一番。

有網友問我用什麼相機拍的畫面,因為鏡頭感覺可以拍拉近畫面,其實也只是一台小類單 Panasonic DC-ZS70 ,當初為了去貝加爾湖看藍冰買的,因為想要一台簡易隨身機,而這一台的價位又是我負擔的起。基本上我所有的照片都是傻瓜模式一大把拍下去,然後回來再努力從一大堆照片中選取,調整圖片的光線色彩。

鏡頭拉近的威尼斯城市建築感覺很擠擠又真實,似乎感受到每戶住家生活起居,一種大城小巷的感受。

威尼斯本島大小教堂鐘樓也是不少,從聖馬可鐘樓望去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下圖畫面上方的紅棕色建築,若我印象沒弄錯的話,好像是聖若望及保祿大殿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e Paolo,最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我後來也有付費進入參觀,教堂內部不能拍照,但是有不少宗教藝術雕像值得看看。照片中間的白色鐘樓好像是聖瑪麗亞·福爾摩沙教堂,在威尼斯不少教堂都是要付費才能入內參觀,若有興趣的人,可以考慮去買教堂參觀的系列門票,這一部份我沒有研究過,就無法提供資訊了。

關於威尼斯

威尼斯主要建在不穩定的沙洲潟湖上,到中世紀時,市中心已十分擁擠。與大多數歐洲城市相比,又因為地理位置因素,歷史上較沒有大規格的破壞發生,加上運河和城市的巨大財富,造就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威尼斯具有豐富多樣的建築風格,其中最突出的是哥德式風格。

威尼斯哥德式建築是威尼斯建築風格的術語,由於拜占庭和奧圖曼帝國的影響,它結合了哥德式柳葉刀拱和彎曲拱型的使用,該風格起源於14世紀的威尼斯,融合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風格,西班牙和威尼斯東部貿易夥伴伊斯蘭影響,以及義大利本土的早期哥德式風格。這種風格的主要例子是總督宮和城市中的Ca’d’Oro 黃金宮。此外,還擁有幾座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其中包括 Ca’Pesaro 和 Ca’Rezzonico。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直到 1470年代才真正在建築中流行,與義大利其他地區相比,它保留了哥德式宮殿的許多典型形式,這種形式已發展為適合威尼斯人的條件。此外,往巴洛克式建築的過渡也相當溫和,這使大運河和其他地方的擁擠建築物變得基本和諧,即使來自不同時期的建築物都坐在一起。例如,圓形拱門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中比在其他地方更為普遍。威尼斯洛可可式酒店以其豐富而奢華而著稱,通常具有非常奢華的設計,並且威尼斯因其美麗的花邊大鏡子而聞名。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英文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nice

我的感受是威尼斯的文化藝術歷史建築,就蘊藏在這些威尼斯的畫面中。

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從西元 697 到 1797 年,一千一百年的時間,其後在1797年拿破崙法軍入侵威尼斯,隨後割讓給奧地利。1805年又變為拿破崙義大利王國一部分,1814年又被奧地利占領。在1848年起義中威尼斯共和國曾短暫復國,但很快便被奧地利征服,成為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的一部分。1866年,脫離奧地利,統一到以撒丁尼亞王國主導的義大利王國。

就在這獨物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條件,成為歐洲中最特別的水上花都之一,每年舉辦大小藝術相關活動慶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藝術和建築雙展,威尼斯影展以及冬季威尼斯面具節嘉年華,往往都聚集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遊客到訪前來參觀。我去年沒有機會去建築雙年展一遊,今年特地保留時間去參觀了藝術雙年展,感覺真的不錯。

目前最想做的是有機會能親自來看看威尼斯冬季的面具節嘉年華,看看各地遊客到訪打扮各種人物角色,如此一年一度的盛況景象。聖馬可廣場可以說是威尼斯整個城市的精神所在,十分推薦來威尼斯旅遊的人,感受一下這個文藝之都的魅力。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