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漫遊(一):水都威尼斯(Italy)

今年盛夏二訪威尼斯,一開始並沒有安排太多行程計劃,如同去年一樣,純粹想悠閒漫遊體驗水都風情。因為我的威尼斯之旅,一直都是朝漫遊的想法而規劃。首先,第一個要漫遊的行程,就是搭水上巴士走透透,暢遊大運河。一樣和去年一樣,清晨六點多出門搭水上巴士,利用水上巴士交通多日券,體驗水都風情。

先放一小段當初錄的威尼斯水上巴士遊的影片:

下圖是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在聖馬可廣場拍下的畫面–貢多拉,潟湖和對岸的聖喬治馬焦蕾教堂

下面二張照片都是大運河的場景,大概上午快八點時刻,此時遊客還沒大量出現,水道上來往船支都是當地人在運送物品,或是水上巴士搭載要上班外出的居民,很典型的威尼斯生活寫照。

水上巴士通過里阿托橋時,我剛好拍下這樣的畫面,接連二年夏天到訪威尼斯,而且都排在旅行的最後一站,也是我刻意的做法。因為放在最後,才能好好心情放鬆,享受漫遊的樂趣。下次到來威尼斯,應該還是會如此的漫遊,因為我心目威尼斯旅居生活,就是這樣的場景和氣氛。

水上巴士遊覽

行經大運河的水上巴士主要有 1 號和 2 號,其中又以一號水上巴士是最熱門的遊客搭乘路線,若是一般日常時段,往往擠滿了各國遊客,因為這條水上航線是最具寫照的威尼斯風情畫。

只是威尼斯的名氣響亮,往往聚集了太多太多的遊客,有時想在水上巴士找個好位置賞景拍照,困難度實在很高,差不多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一號水上巴士都是滿載遊客,最理想拍照攝影的船頭或船尾座位,更是機會難尋。

因此,我的水都漫遊都是選擇大清早,連著二年都是六點出門搭船,由於住宿選擇威尼斯本島,時間上也比較好掌控。

和去年一樣住在同一間民宿公寓,熟悉的房東笑容,每天出門搭船或是步行,到準備參觀的景點一遊。住在本島的優點,就是累了,想休息了,就可以回去住宿地點,也是我一直堅持一定要住宿本島的理由。

早上六點不到就起床,去碼頭搭船,沒有刻意選擇方向,拿著一張威尼斯三日交通券,住宿地點的水上巴士站有幾條路線,主要就是前往火車站、聖馬可廣場,或是彩色島和玻璃島。

清晨的水都漫遊還可以看到潟湖日初,我一共看了二天,一顆紅太陽緩緩從水平線升起,光芒漸漸呈現,威尼斯水上之都一日序曲即將展開。

水上巴士交通資訊

威尼斯水上巴士最早船班大概清晨五點前後,最晚船班大概晚上十一點前後,不過不同路線時刻有所不同,若要搭清晨早班或是午夜晚班航,還是最好線上去確認一下,會比較妥當點。午夜有另一條路線 N,有走大運河路線的,大概半小時一班,另外有彩色島午夜路線,時刻表也有所不同,建議上網再度確認為佳。

威尼斯水上巴士官網時刻表:http://actv.avmspa.it/en/content/orari-servizio-di-navigazione-0

或者也可以去下載官網 APP:http://avm.avmspa.it/it/content/avm-venezia-official-app

或是 Moovit 這一個交通工具 APP 也可以查詢車班時刻:https://moovitapp.com/&time=1571745600000&timeType=depart

(這一套我真的要推薦,很多城市巴士地鐵電車系統,都可以查詢,十分好用)

我們搭乘早上六點多的水上巴士,繞行本島外圍前往聖馬可廣場,今年到訪威尼斯的天氣偏陰微涼,優點是涼爽的天氣對夏遊十分舒適,缺點是雲層偏厚的陰天,傍晚時刻還有雷電交加的傾盆大雨,想要好好拍照的遊客,就有點不方便了。

今年到訪威尼斯的天氣平均早晚是 18~ 26度,連朋友都說太過份了,我一路從葡萄牙走到義大利,除了布拉格遇到二天熱浪,其他日子都很涼爽,真是多年難得的一次涼夏。由於天氣陰藍天幾乎全被白雲掩蓋掉,拍到的照片就是下圖,陰天的水都威尼斯。

船上只有我和旅伴,還有幾位乘客是當地居民,搭船是他們出門主要的工具,我們坐在船尾,吹著夏日微涼海風,看著朝陽餘暉下的聖馬可鐘樓和總督宮身影就在前方。

威尼斯歷史背景

威尼斯早先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國,於8世紀獲得自治權。在中世紀盛期,威尼斯由於控制了歐洲與Levant(包括東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國家,從希臘延伸到 Cyrenaica)的貿易而變得非常富裕,並開始往亞得里亞海方向擴張。

威尼斯海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攻陷君士坦丁堡並屠城,對威尼斯的擴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瓜分拜占庭帝國土地時,威尼斯獲得愛琴海內的很多島嶼,包括 Crete 島和 Euboea 島,建立一個地中海的海上霸權。

並在基奧賈戰爭中,最終擊敗海上死敵熱那亞共和國,獲得偉大勝利及十五世紀時期的百年盛世,威尼斯獨佔東方貿易和利潤最高的香料貿易。

在15世紀初期,威尼斯人開始向義大利內部和 Dalmatia(現在克羅埃西亞沿海一帶)擴張,在1420年代向外擴張到倫巴底( Lombardia )西部,第一次建立一個真正的領土帝國,威尼斯控制的人口從15萬,增加到16世紀加盟區的250萬人。

從1402~1410年,威尼斯已奪取整個 Veneto 地區的大部份,包括很多重要城市包括 Verona 及 Padova,成為義大利中北部的第一霸權,並與米蘭公國爭霸了30多年。

15世紀下半開始,威尼斯人亦與教宗爭奪 Emilia-Romagna 的控制權。結果威尼斯雖然未有嚴重的領土損失,但已耗盡國力及人物力資源,財富與國際地位的巔峰期已一去不返,而且威尼斯徹底喪失了陸上的霸權勢力,不再像過去一百年那樣主導義大利中北部的政治格局(改由西班牙和法國主導)。

從十五世紀開始,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和東地中海的擴張,爭奪威尼斯的勢力範圍,甚至侵占威尼斯的領土,歐洲傳統的貿易航線受到威脅。由18世紀開始,雖然威尼斯共和國能繼續統治威尼斯地區、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和愛奧尼亞群島,但已衰落,1797年拿破崙法軍入侵威尼斯,隨後割讓給奧地利。

1805年又變為拿破崙義大利王國一部分,1814年又被奧地利占領。在1848年起義中威尼斯共和國曾短暫復國,但很快便被奧地利征服。1866年,脫離奧地利,統一到以撒丁尼亞王國主導的義大利王國。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威尼斯共和国

我把威尼斯的歷史用很簡短的文字帶過,而這個曾經一時的海上強權帝國,曾經的光榮雖然已經過去,但是歷史痕跡卻保留了下來至今。

潟湖水都威尼斯

威尼斯在義大利語中叫為 Venezia,是由被運河分隔並由橋樑相連的 118座小島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於波河(Po)與皮亞韋河(Piave)河口之間的一個封閉的海灣,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淺灘上。

其中波河是橫貫義大利北部最長的一條河流,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地區,向東在威尼斯附近注入亞得里亞海,全長652公里,流域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

威尼斯以其優美的環境、建築和藝術品珍藏而聞名,此地的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遺產,在一些評論文章中更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潟湖地理因素影響

威尼斯地理位置位於河川下游沖積泥土形成沙洲,主要是被從阿爾卑斯山穿過 Veneto 平原朝東方河流沖入海中,並且在洋流從東方亞得里亞海的作用下,這一塊沙洲被拉伸成東西向的長堤狀。

威尼斯潟湖建築有數以百萬計的木樁,這些木樁已被打入了地下土壤中,然後在木樁上豎立建築物。由於海面水位的不斷上升,這使得大多數建築物的最底層都無法居住。

另一方面,自威尼斯共和國結束以來,對建築物和運河的照顧大都被忽略。幾乎每年都會有水位上升淹沒潟湖地區,西元 1966年11月聖馬可廣場水深逾1.2公尺,五千多人無家可歸,不少藝術作品亦被毀,而當年淹水次數高達一百次之多。一般而言,威尼斯一年中大概有會四次嚴重水位上升的事件。

過度觀光化的問題

有「水都」之稱的威尼斯平均每日接待約六萬名遊客,已經超出了這個古老潟湖城市所能容納的數量,僅管創造驚人觀光商機,卻也帶來環境汙染及衛生等問題。物價高漲,居住環境品質變差,同時擁入過多的遊客也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多年來不斷有當地居民反對聲浪出現,要求管制遊客登島數量,但是觀光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當地居民難以承受的壓力與負荷。近年來有不少當地人選擇離開,選擇較為安靜的居住地點。

最新消息2024年起在固定日期時間開始徵收遊客登入威尼斯島的入城稅,詳細資訊可以參考官網:https://cda.ve.it/en/

當地政府為了改善觀光惡化的現況,也祭出不少管理措拖,威尼斯政府全面禁止餐廳出售「外賣食物」並嚴禁在街上邊走邊吃外,並且禁止遊客在地上坐臥,違者最高可罰500歐元(約新台幣1萬8000元)。

這樣的意思代表,遊客不可以邊走邊吃,也就是不能隨時隨地拿著義式冰淇淋品嘗,也不可以隨時買個披薩或三明治,找個街頭巷口或是店門口,坐下就大塊朵頤一番。

此外,現行法例已禁止遊客坐在聖馬可廣場周圍的台階及門廊,不過我們今年到訪時,似乎沒有看到嚴格取締的事件,但是邊走邊吃這件事,已經不適合一般背包客的旅遊模式了。

今年(2019)一個很震驚的新聞就是:七月時,有 2名德國遊客在著名景點里阿托橋台階上泡咖啡,現場開罰950歐元(約新台幣3萬3000元),並逐出威尼斯。

威尼斯一年的旅遊人數達到3000萬人次,超過當地人口的百倍,對此居民時常抱怨遊客太多,近年來政府通過許多法案,禁止遊客隨地坐、躺在知名景點,違者將面臨罰款,新法中另有規定禁止遊客在特地區域野餐、禁止在噴泉中洗澡、不能在公共場合赤裸上身等。

不過目前水都威尼斯遭遇的重大問題,遊客數量,觀光效益,生活品質,社會環境,怎麼在這樣一個歷史古都威尼斯,達到一個平衡點,的確是一個難解的問題。雖然不能隨地而坐,隨處飲食,若能配合當地政府的各項管制措拖,因為我真的希望眼前這座浪漫水都威尼斯,能一直保持它的美麗浪漫。

我們搭乘水上巴士到了聖馬可廣場站下船,上午七點多的廣場很清靜,和平時遊客聚集如織的畫面,截然不同。因為這篇文章主要以水都威尼斯為題,聖馬可廣場相關照片,就留到其他遊記文再分享了。我們在廣場上徘徊了好一會兒,接著又把握時間繼續搭船,往大運河方向前進,繼續暢遊水都威尼斯。

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大運河入口首先可以看到就是下圖的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位於大運河和潟湖的聖馬可港灣之間風景優美的狹長的尖角地帶,從水路進入聖馬可廣場者都可看見。

安康聖母聖殿是威尼斯的著名教堂,建築風格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富裝飾性的獨特外形和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義大利最上鏡頭的教堂之一。歷史上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際,一個毀滅性爆發瘟疫,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發誓要為這座城市從瘟疫中解救而獻身,決定興建此教堂獻給聖母瑪利亞(意大利語:Salute)。

大教堂的圓頂描繪了威尼斯三百多年來威尼斯聖馬可盆地的景象,這是對標榜威尼斯 17世紀的極高靈性的權威證明。設計師 Serenissima 希望祈禱和感恩上帝的聖母瑪利亞,以保護威尼斯這座城市免受 17世紀的災難之苦。

安康聖母聖殿中央主體為八角形,有兩個圓頂和在後面一對美麗的鐘樓。在主要圓頂的頂部是聖母瑪利亞的雕像,精緻的人物雕像穩定螺旋作為橋墩的穹頂,這些雕像裝飾著建築物的主立面和建築物的外側,然後按照瑪麗的榮耀主題繼續進入建築物內部。

教堂內部寬敞明亮,內部是由中央圓頂的大隔間組成,下側的六個小禮拜堂,小圓形大廳則充當了真正的庇護所,帶有聖母 Madonna della Salute 的珍貴尊貴形象。

主要祭壇的壯觀之處位於圓頂的壯麗大理石群,聖母瑪利亞看上去雄偉壯觀,懷抱著孩子的淑女,雲浮在巨石上,腳上有三個小天使;一位拿著火炬的天使追捕著那場急速逃離的瘟疫,令人想起了在聖母腳下屈膝的威尼斯市。。

以上參考:https://basilicasalutevenezia.it/la-basilica/  以及維基百科

很可惜的是,我的威尼斯漫遊最後沒有機會進入安康聖母殿參觀,或許我再訪威尼斯的時再親眼感受一下吧!通常早上搭船可以看到不少當地貨船進出,有的是運送島上所需各種物資,有的是清運島上垃圾,和我們平時在城市看到的場景一樣,只是路上車輛的角色換成了水上船舶。

大運河隨手拍

從大運河口看到安康聖母殿的畫面,也是不少明信片或網路照片的經典鏡頭代表。去年我沒有拍到這個畫面,今年總完一償心願。水都威尼斯大小島嶼很多個,感覺好像來到訪好幾次,才能多遊覽不同的潟湖島嶼,欣賞它們不同的風采。

威尼斯大運河上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建築設計,若你仔細注意觀察,真的十分特別。在5世紀,義大利東北部遭到日耳曼人的蠻族入侵的破壞,大量居民搬到沿海潟湖,尋找更安全的居住地,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潟湖社區。

宮殿 Palazzo Barbarigo

搭船遊大運河時,經過一個外表有精美裝飾的建築物(下圖右側建築物),後來對照電子地圖找到是一座威尼斯宮殿 Palazzo Barbarigo,距學院橋(Accademia Bridge)和 Palazzo Venier dei Leoni 不遠,左邊是 Palazzo Da Mula Morosini 。

該棟建築具有大運河最有特色的立面之一,原來外表是以 Murano 玻璃馬賽克覆蓋物,在1886年由當時的 Fratelli Testolini 所有者,他是其中一家玻璃工廠的老闆,據說建築外表的靈感來自聖馬可大教堂外牆上的外部馬賽克,將其應用於此棟建築。

不過,當時這種作法被鄰居指責影響建築物的原始外觀,與鄰近建築物不協調。儘管如此,但與當時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十分接近。

淹水事件

而去年(2018)10月下旬也同樣發生嚴重的淹水事件,威尼斯被異常高的潮水淹沒,潟湖城市的四分之三被水淹沒,強風更將將水位升高1.5公尺之後,遊客和居民幾乎都在淹水街道上穿梭,當時水位超過了專門為了水災架設的高架行人道,因而迫使其撤除。

由於緊急情況,當地官員還關閉了除偏遠島嶼以外的水上巴士系統。義大利當地媒體報導,帶有鹽分的海水的侵蝕作用,讓近千年歷史的教堂「泡一天就老20年」。

這是聖馬可大教堂本世紀第二次遭水淹,也是這座著名古蹟落成千年來第五次泡水,卻可能是最嚴重的一次。在強風及滿潮影響下,教堂水位最高時達90公分。教堂入口的馬賽克鑲嵌地板、大理石柱和青銅大門泡水,教堂旁邊的禮拜堂及小教堂也進水。

以上新聞報導: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5/3456163

小金人

這二張圖的小金人很特別,我後來在雙年展附近的一個展覽場也有看到,一個穿著現代服裝的男人站在梯子上,雙臂伸向天空,手裡拿著一把尺子,正試圖用它來測量天空中的物體,這個小金人在博物館 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 博物館旁。

查了網路資訊,原來是 The man who measures the clouds ( Monument to the meausre of the immeasurable ),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展之際,藝術家 Jan Fabre回到威尼斯潟湖,進行了一項特別的公共藝術項目,這是一個獨特的露天裝置。

安裝在 Palazzo Balbi Valier 的花園中,可從大運河上看到,《測量雲層的人》 The man who measures the clouds 是一個高高的金色人,高度九公尺。在西元 2019年 5月6日星期一下午5點向大眾揭幕,並將一直持續到11月24日星期日2019年藝術雙年展結束。

測量雲的人是一件用金箔完成的新穎獨特的紀念性作品,它是專門為威尼斯設計的,與這座可追溯至數十年的城市有著深厚的聯繫。這個高聳的金色人從拱橋上伸出,從大運河通向 Palazzo Balbi Valier 花園,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和人類的漂泊,而且還反映了這座神話般的漂浮城市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http://www.edmproductions.org/projects/the-man-who-measures-the-clouds-monument-to-the-measure-of-the-immeasurable/

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 博物館

下圖是小金人旁邊的  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 博物館,宮殿大概建於15世紀下半葉。宮殿的建築師不詳,但設計經常歸因於 Giovanni Buora,Mauro Codussi 或 Pietro Lombardo。

這位建築師最有可能受到倫巴第建築風格的啟發,該建築與 Palazzo Dario 一起,是該市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結構的首批實例之一。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藝術展覽期間,一些大型宮殿建築經常舉辦各種藝術活動。

Ca’ Rezzonico 雷佐尼科宮

下圖是威尼斯大運河邊的一座宮殿  Ca’ Rezzonico 雷佐尼科宮,18世紀威尼斯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築及室內裝飾的一個特別著名的例子,並展示了該時期主要的威尼斯畫家的繪畫作品,目前作為博物館展出18世紀威尼斯藝術品。

Ca’ Rezzonico 是面臨運河的三層大理石宮殿,巴洛克式的裝飾和建築設計,原本屬於威尼斯貴族之一 Bon家族。1649年,Filippo Bon 決定在該址上建造一座大型宮殿,聘請了巴洛克威尼斯的最大推動者 Baldassare Longhena,這種風格逐漸取代了一百多年前建造的 Ca’ Foscari 和Ca’ d’Oro 等宮殿的花卉風格哥特式風格。

然而,無論是建築師還是業主都未能看到宮殿完成:建築師 Baldassare Longhena 在1682年去世,而 Filippo Bon 遭受了財務問題,最後 Aurelio Rzzonico 從貧困的 Bon 家族手中購買了這座未完成的宮殿,後來這座宮殿的完成象徵 Rzzonico 家族上升的社會歷程。

1758年,雷佐尼科家族的權勢和這座宮殿的宏偉都達到巔峰。到1810年,這個家族消亡,只留下他們的龐大宮殿,繼續使用雷佐尼科的名稱。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4%BD%90%E5%B0%BC%E7%A7%91%E5%AE%AB

威尼斯無論在過去繁榮興盛帝國時期,還是現在繁華藝術之浪漫水都,都十分吸引人想要一探究竟,而整座都市的命脈就如同這座大運河一般,流經整個本島潟湖地區,我們搭乘水上巴士遊覽其上,感受這個歷史文藝古都的魅力。

其實寫這篇遊記文原本只是想寫寫雜感,結果寫到後面,查了一堆資料,為了了解威尼斯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寫文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再度深入了解這個浪漫水都威尼斯。

大運河上水流不停,一艘艘船舶經過,我的威尼斯時光就在這個大運河上緩緩度過,天空的雲彩也很特別,交織成一個特別的畫面。

看到運河二側的貢多拉,停舶在碼頭邊,等待白天觀光客擁入時,船夫、貢多拉和遊客,再度行駛在潟湖區的大小水道之間,典型的水都場景畫面。

我的威尼斯三日遊,跟去年一樣,沒有特別安排什麼計劃,研究一下有那些地方想去參觀,再看看上網能不能買到入場門票,最好是免排隊那種,避開大筆遊客人潮。另外,今年的威尼斯之旅,花了半天看了藝術雙年展,因為去年時間不夠,總算今年順利看到了,感覺十分不錯。

里阿托橋 Ponte di Rialto

里阿托橋( Ponte di Rialto )是大運河上四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樑之一(學院橋,赤足橋,憲法橋),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里阿爾托橋屬於文藝復興風格,兩旁則是市場及餐廳。

原本在西元 1811年設計是一座浮橋,後來在 1255年改建為木橋,1310年因事件燒毀一部份,1444年因為遊客聚集觀看船支遊行,重量增加而倒塌,1524年再度倒塌。後來改建為石橋,在西元 1591年完工。如今,也是威尼斯市區中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

站在里阿托橋上看大運河,兩岸餐廳商店,以及大小船支,更是經典的威尼斯畫面之一。去年,今年,我都在這裡看過,只是白日時間真的超多的遊客,想要擠一個位子欣賞大運河,更是十分困難,還有要小心防犯扒手偷竊,真是十分不簡單的事啊。

這張照片是下午從聖馬可廣場,搭水上巴士經過潟湖水域時,拍下來的畫面。

從水上巴士的視角看聖馬可廣場的鐘樓,和總督宮,因為用相機鏡頭拉近距離來拍攝,比例變得很不真實感。

後來參觀完雙年展時,晚上六點多,剛好下過一場大雷雨,滿地濕濘的威尼斯岸邊。

大雨過後,天空的烏雲仍舊厚重低沈,反而在天際線處露出夕陽餘暉。

夏日傍晚六點多的威尼斯天空,感覺很不真實感,因為盛夏時間,此時原本還是白晝時刻,正常都是傍晚八點多才會開始天黑的場景,提早了二個小時出現。聖馬可鐘樓和聖喬治馬焦雷教堂鐘樓,剛好一左一右在畫面二側。

最後,威尼斯水都漫遊,用這張照片中遠處的安康聖母聖殿做完結吧。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