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腓特烈大帝的夏日夢宮(Germany)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位於德國波茨坦(Potsdam),是18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 the Great,又叫”腓特烈大帝”)的夏宮,因其規模較小、風格輕巧,又常被稱為「普魯士的凡爾賽」。Sanssouci 是法語,意為「無憂無慮」,反映了腓特烈二世對於逃離宮廷繁文縟節、追求寧靜與藝術生活的理想。

無憂宮興建於西元 1745~1747年間,採用洛可可風格,優雅細緻,內部裝飾極為華美。宮殿座落於一座葡萄園梯田之上,背後即是開闊的無憂宮花園(Park Sanssouci),這座花園面積達300公頃,融合法式對稱設計與英式自然風格。1990年時,無憂宮與其周邊園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為「波茨坦與柏林的宮殿與花園」。

無憂宮主要範圍

無憂宮(Sanssouci)不只是單一建築,而是一個廣大且精緻的宮廷園區,位於德國波茨坦(Potsdam),範圍非常寬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 無憂宮本身(Sanssouci Palace )
    這是整個園區的核心建築,由腓特烈大帝親自參與設計,是他最鍾愛的夏宮。宮殿雖然規模不大,但內部裝飾極為華麗,遊客可以參觀他個人的起居室、書房、接待廳等歷史宮殿空間。
  2. 無憂宮公園(Sanssouci Park)
    整體面積約 300公頃的免費開放公園,這片綠意盎然的區域設有多條林蔭步道,夾雜著噴泉、花園與雕塑,非常適合悠閒散步或踏青賞景。
  3. 其他宮殿與園林建築
    整個園區散布著數座各具特色的建築,彼此之間由長長的中央大道串聯,形成一個壯觀的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文化景觀。
    • 新宮(Neues Palais):建於七年戰爭後,象徵普魯士的勝利與王權,是園區中規模最大的宮殿。
    • 中國宮(Chinesisches Haus):精緻的洛可可式東方風涼亭,裝飾有金色人物與異國風情雕像。
    • 夏洛滕霍夫宮(Schloss Charlottenhof):由腓特烈威廉四世居住,風格更接近義大利別墅。
    • 橘園宮(Orangerieschloss):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大型建築,兼具宮殿與植物溫室的功能。
    • 無憂宮磨坊(Historische Mühle):靠近無憂宮的歷史性風車,象徵自由與反對專制的故事。
    • 羅馬浴室(Römische Bäder):仿古羅馬別墅式建築,為園林中的一處靜謐角落。
無憂宮主要範圍的地圖(現場拍攝照片)

無憂宮與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

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王室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是一位獨樹一幟的君主。他不以浮華為榮,而以思辨與簡樸著稱。他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王冠不過是一頂漏雨的帽子」(A crown is merely a hat that lets the rain in),道出了他對權力本質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的謙遜與自我要求。

這位被後世尊稱為「無憂宮的哲學家」的國王,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統帥與政治家,也是一位音樂家、詩人與以及著名法國哲學思想家伏爾泰的筆友。腓特烈大帝的內在世界豐富而理性,在他夢想中嚮往的遠離塵囂、恬靜無憂的居所,最後在1745年至1747年間實現於波茨坦的一處小山丘上,這就是無憂宮(Sanssouci)。

無憂宮的名稱來自法語 sans souci,意為「無憂無慮」。這座小巧精緻的洛可可風格宮殿,興建於一片舊有葡萄園的山坡上,擁有層層梯田與壯麗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王室動輒建造金碧輝煌的大宮殿不同,腓特烈選擇了一種幾近「鄉野隱士」般的審美,他堅持不對宮殿進行任何不必要的擴建或裝飾,只求簡單、實用與美感的平衡。

無憂宮不僅是腓特烈大帝避暑的別墅,更是其精神避難所。在國事繁重與戰火動盪的年代,他經常獨自來到這裡,攜愛犬為伴,於寧靜的園林與書房中沉思與創作,暫時遠離宮廷與政治的壓力。腓特烈大帝晚年曾明言:「它應該只陪伴我一生」,他希望這座小宮殿能隨著他的離世一同畫下句點。

然而,事與願違,他曾希望過世後安葬在無憂宮葡萄園最高台地上的墓穴中,靠近他摯愛的灰狗安葬地。但這個願望多年後才得以實現,直到1991年,腓特烈大帝才被重新安葬在那裡。如今,這位被人們稱為「無憂宮的哲學家」安息在山頂的最高台地上。時至今日,無憂宮仍完好保存,並成為德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以上資料參考來源:https://www.visitberlin.de/en/sanssouci-palace

交通方式

從柏林前往無憂宮十分方便,因為無憂宮位於鄰近的波茨坦市(Potsdam),兩地交通極為便利。

  1. 火車
    • S7(S-Bahn):從柏林搭乘S7線前往波茲坦(Potsdam),終點站即為 Potsdam Hbf(波茨坦中央車站),約需30至40分鐘,每 10~20 分鐘一班。
    • 其他列車選擇:除了S7線,還有區間列車 RE 可供選擇,通常行程在25~30分鐘之間。
  2. 抵達波茨坦車站後,可以:
    • 步行約 25~30 分鐘(沿 Hauptallee 林蔭大道前往無憂宮)。
    • 搭乘巴士 614、650、695 ,在 Schloss Sanssouci 站下車即達。
  3. 若是要去更遠的新宮,建議搭巴士 695 到 Drachenhaus 站下車再步行約 10 分鐘,或直接火車 RE 到 Park Sanssouci 火車站下車再步行 13 分鐘 900 公尺距離。

個人心得:無憂宮內以及相關景點花園,幾乎沒有什麼餐飲販售,建議參觀當天自備乾糧飲水,若要參觀花園一定要準備足夠飲水為佳。

門票與開放時間

  • 開放時間:4~10 月 週二~週日 10:00-17:30,11~3月 週二~週日 10:00-16:30
  • 門票規定:參觀無憂宮需按照指定時段入場,所有參觀皆依預約時段進行。
    • 當日票券(現場票):若未事先購票,可在開館前30分鐘起,至歷史風車旁的遊客中心(Visitor Center at the Historic Windmill)購買當日門票。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 建議事先購票:由於每日可入場人數有限,強烈建議線上購票,以確保能順利參觀想要的時段。
  • 購票種類:
    • 聯合票(Combined Ticket):價格 22 歐元起,優惠票 17 歐元起
      • 包含內容:當天可參觀波茨坦所有開放的宮殿一次,包含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 的指定入場時段。
      • 注意事項:新宮(New Palace)週二休館,不適用於 Pfingstberg 觀景台、Stern 狩獵小屋、Sacrow 宅邸,出示本票可享 Pfingstberg 觀景台的優惠票價。
      • 線上購票網址 https://www.spsg.de/en/ticket-app/entity/location/21
    • 單一門票(Single Ticket):價格14 歐元,優惠票 10 歐元
      • 適用於單一景點(如無憂宮)
      • 僅限現場遊客中心購票(視現場門票剩餘數量而定)
  • 語音導覽:宮殿內部參觀和畫廊都有語音導覽,有中文版,可以免費借用。

建議:旅遊旺季務必提前購票,若是不參觀宮殿內部只走訪花園,無需購票可免費入內參觀。

個人心得:參觀當天,我們從柏林搭區間列車抵達波茲坦後,便轉搭市區公車到了無憂宮所在地。事先已經上網預訂了無憂宮的參觀門票,因為宮殿內部面積不大,所有遊客必須依照規定入場時間參觀入內。另外,遊客中心不提供行李寄存服務,強烈建議當天最好帶輕便背包入內參觀,免得過大件背包行李無法寄放導致困擾。另外,因為我是旅遊旺季暑假到訪,現在看到遊客中心所有參觀場次門票已經售完,幾乎沒有任何機會現場購票參觀。強烈建議,旅遊旺季一定要事先購票,以免向隅。

現場購票即照片中建築物內的遊客中心,旅遊旺季現場幾乎售罄不剩半張票

無憂宮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壯觀的拱型建築門廊,採用洛可可風格,以其精緻的裝飾和優雅的曲線著稱。門廊的拱形結構與宮殿的整體設計相得益彰,展現了腓特烈大帝對於藝術和建築的高雅品味。這個拱型門廊不僅是進入宮殿的主要通道,還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空地,為來訪的貴賓提供了一個莊重的迎接場所。門廊的設計使得進入宮殿的過程充滿儀式感,強調了無憂宮作為一個休閒和社交場所的功能。

從門廊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坡和周圍的美麗景觀,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宮殿的深度感,還讓遊客在進入宮殿之前就能感受到其壯麗的氛圍。下面第二張照片就是從這個拱形門廊看出去的景色和視野。

無憂宮官方導覽APP

無憂宮也有一個官方導覽 App,免費下載可以在現場參觀,或是預先了解探索宮殿與花園的豐富內容。下載網址 https://www.spsg.de/en/palaces-gardens/digitale-angebote/sanssouci-our-app-for-your-visit

除了無憂宮導覽之外,還包含了以下:

  • 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
  • 夏洛滕堡宮(Charlottenburg Palace,包括舊宮與新翼)
  • 新宮(New Palace)
  • 無憂宮的新厢房(New Chambers)
  • 無憂宮畫廊(Picture Gallery)
  • 無憂宮花園(Sanssouci Park)
  • 萊因斯堡宮(Rheinsberg House)
  • 大理石宮(Marble House)
  • 斯特恩狩獵小屋(Stern Hunting Lodge)

不過還是建議於出發前在家中預先下載 App 及所需導覽內容,以便在現場使用時更加順暢,並且節省網路流量。我自己有下載,檔案真的不小,真的不適合現場下載。

無憂宮內部參觀

無憂宮本體(主樓,或稱為 corps de logis)實際上非常小巧,是一棟只有十個房間的地上一層建築,呈線性排列(Enfilade 格局),每間房依序相通。房間包含了接待廳、音樂廳、餐廳、臥室、書房、圖書館、客房(如伏爾泰房)、以及服務通道與僕役空間。建築背後藏有廚房與服務走廊,為實用而設。

「Enfilade」是西方建築中常見的一種房間排列方式,意思是一連串的房間門對門排列在同一條直線上。從第一個房間的門口望過去,可以看到一排連貫的門與房間,就像望進一條走廊一樣。「Enfilade」的設計有多重作用。首先,它強調視覺上的穿透感,當房門一一對齊,從入口望去能看到一條壯觀的透視軸線,產生延伸與深遠的空間感。這種布局也非常適合舉辦儀式或接待賓客,在宮殿或貴族住宅中特別常見。

此外,它能讓參觀動線更順暢,現在許多博物館與畫廊仍採用這種設計,讓人們可以自然地從一個展間走入下一個。最有趣的是,它也反映出身分與權力的階層制度:身份愈高的訪客,愈能進入更深、更私密的房間空間。

除了德國的無憂宮之外,另外還有法國的凡爾賽宮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泉宮也是代表之一。

迎賓大廳 Vestibül

無憂宮的前廳(Vestibül)也就是迎賓大廳,宮殿內的入口接待廳氣氛莊重,以金色與銀灰色調營造出低調的優雅。空間內有兩座大理石古典雕像,其中一座為希臘戰神阿瑞斯,由法王路易十五贈送,暗示國王希望將戰爭留在宮殿之外,展現其對和平與自然的嚮往。

天花板的壁畫,畫中是羅馬女神波摩娜(Pomona),她是果實與園藝之神,正將她的恩賜散播而下。幾位小天使(Putten)灑下玫瑰花瓣,營造出浪漫氛圍。繼續通往大理石廳的門上上有一個金色浮雕,描繪的是酒神巴克斯(Bacchus)與其隨從。據說,腓特烈在規劃無憂宮之前,先在這裡的山坡上種下葡萄園。他對葡萄酒情有獨鍾,這也是無憂宮中反覆出現的另一個主題。國王本人甚至用法語暱稱這座宮殿為:「ma vigne」——「我的葡萄園」。

小畫廊 Kleine Galerie

小畫廊(Kleine Galerie)是一個充滿洛可可風格的空間,不同於前廳的低週風格,這裡牆上裝飾著安東尼·華鐸(Antoine Watteau)、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與尚-巴蒂斯特·帕特(Jean-Baptiste Pater)的作品,描繪自然中優雅無憂的社交生活,如《蒙眼遊戲》(Das Blindekuhspiel)與《林間早餐》(Frühstück im Walde)。

這類畫作屬於十八世紀興起的「雅宴畫」風格,展現了與腓特烈大帝父親「士兵國王」截然不同的輕鬆生活理念。畫廊內的雕像來自波利尼亞克樞機主教的收藏,腓特烈早在無憂宮興建前便已擁有。空間中還可見狹窄的沙發,其實不是為了坐,而是用來分隔空間。

靠窗的桌子底下有酒神男孩雕刻,出自波茨坦雕刻家提亞斯·穆勒(Matthias Müller)之手。這個空間不只是藝術展示場所,更透露出腓特烈對藝術、自然與悠閒生活的嚮往。

圖書館(Bibliothek)

小畫廊參觀之後,接著可從一扇窗戶短暫窺見不對外開放的圖書館(Bibliothek),圖書館位於宮殿最東側,與其他空間隔開,提供國王一處安靜的閱讀與思索之地。只有腓特烈本人與他的貼身僕役能夠進入。腓特烈是一位藏書癡,自少年起便蒐書成癖。他父親曾為懲罰他,將藏書賣掉。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是嚴格的「士兵國王」,推崇軍事紀律,與熱愛文藝的兒子形成強烈對比。

腓特烈一生鍾情17~18 世紀法國文學,尤愛伏爾泰。他也閱讀古羅馬與希臘經典作家,如:塞內卡(Seneca)、馬可·奧理略(Marc Aurel)、維吉爾(Vergil)、奧維德(Ovid)。書櫃上方設有古典作家的半身雕像,其中最顯眼的是荷馬(Homer)。

為了隨時閱讀,他在六座宮殿中設有幾乎相同的圖書館。Sanssouci 的藏書超過 2000 本,以紅色山羊皮裝訂,書封印有代表「葡萄園」的金色 V(vigne)字樣。他簽署自己的著作時,常以「Sanssouci 的哲人(Le philosophe de Sanssouci)」自稱。

荷馬(Homer)半身雕像

工作與臥室 Arbeits- und Schlafzimmer

這間工作與臥室是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生活的核心,也被視為普魯士政權的權力中心。國王在這裡工作與休息,身邊常有愛犬相伴。他睡在壁爐前的一張鐵床上,夏天時每天清晨四點就起床處理政務。

腓特烈過世後,這間房間破舊不堪,因此他的姪子兼繼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將其重新裝修並完全改建。改建後的風格已不再是原本輕快的洛可可風,而是轉為古典主義風格,展現出筆直、嚴謹與內斂的美學。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將原本的家具移除,今日能再次見到部分原件,是經過後人許多努力才得以復原。

腓特烈原本的家具中,包括一張放置在壁爐旁的紅木書桌與文件櫃。多數家具都是聘請本地工匠製作,而非進口,只有兩件是在巴黎特別訂製的,包括一座落地鐘,擺放在窗邊。窗前還有一張特別的蘋果綠布面扶手椅,靠背可調整,以便讓年老又患痛風的國王「老腓特烈」坐得更舒適。他晚年因呼吸困難無法平躺,最後便是在這張椅子上於 1786 年 8 月 17 日凌晨 2 點去世,享年 74 歲。

在旁邊的寢室小隔間中,展示了畫家描繪的臨終場景,還可見到腓特烈的父母:腓特烈‧威廉一世與蘇菲‧多蘿西亞的肖像。腓特特的母親是來自漢諾威的公主,和她兒子一樣熱愛藝術。腓特烈在世時,這間房間原本並無掛畫,因為腓特烈極不願意坐給畫家當模特兒。今日則可見多幅國王的肖像,其中最著名的是壁爐旁由 Anton Graff 所作,是利用國王閱兵時觀察以完成畫像。

音樂廳 Konzertzimmer

音樂廳洋溢著歡愉與節慶氛圍,牆面裝飾著充滿幻想的金色裝飾,鏡子、畫作與牆飾形成一個和諧整體,是洛可可大師們最優雅、輕盈、華美的創作之一。「洛可可(Rokoko)」這個詞來自法文 rocaille,意指「岩洞或貝殼裝飾」,而在這個房間裡你確實可以發現許多類似貝殼、不對稱的裝飾形狀。在腓特烈大帝時期,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洛可可風格:「腓特烈式洛可可(friderizianisches Rokoko)」,其特色是自然界中豐富多樣的造型。

這裡設計靈感多取自自然界,甚至牆上可見蜘蛛網圖案,整體如同花架被花藤與葡萄環繞。天花板上繪有獵犬追兔、孩童捉魚等生動場景。窗簾拉開時,室內外景致融為一體,對面牆上的鏡子也為室內帶來更多光線。牆面上方還有樂器圖像。

腓特烈每日晚間都在此聽音樂會或親自演奏,他的長笛就放在鋼琴上,那是一台當時創新的擊槌鋼琴,由著名管風琴製造者席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打造。音樂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長笛老師約翰・約阿希姆・匡茲(Johann Joachim Quantz)甚至隨軍陪同。他也為腓特烈製作長笛,並是唯一能以輕咳提醒國王的樂師,腓特烈大帝一共自創了逾120首長笛奏鳴曲。

接見與餐宴廳 Audienz- und Speisezimmer

牆面採用低調的灰紫色緞面布料(gris-de-lin),這是腓特烈最愛的柔紫色之一,也讓畫作更加突出。牆面以一種稱為「gris-de-lin」的低調灰紫色絲綢錦緞包覆。這種淡紫灰色是國王腓特烈最喜愛的顏色之一,畫作因此在這背景下更顯突出。正如小畫廊中所見,這裡展示的也是全為法國畫家的作品。畫面中的場景描繪的是來自文學、神話,或穿上當時現代服飾的角色,這些作品大多圍繞著「愛情」為主題。

腓特烈每年四月至十月住在無憂宮,天冷時室內設有加熱設施,例如壁爐旁的小櫃子看似有抽屜,實際上是側面打開,用來儲放木材。他也會在寒冷的日子裡在此設宴,菜單由國王親自決定,偏愛辛辣料理,每天有7至10位賓客作陪。

最著名的座上賓是啟蒙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他主張理性與自由思想,深得腓特烈賞識。年輕時腓特烈就與伏爾泰通信,這些宴會成為思想交鋒的重要平台。當時歐洲上層社交圈通用語言是法語,腓特烈本人法語比德語還流利。

大理石廳 Marmorsaal

這是宮殿的宴會大廳,也是建築的核心空間。從接待廳進入,賓客將直接來到此地。腓特烈年輕時曾在這裡舉辦盛大慶典。你看到成對擺放的椅子雖看似現代,其實是依當年失落的原版複製製成。大廳充滿冷峻優雅,與國王的私人起居空間截然不同。

地板為鑲嵌彩色花紋的大理石,而非木地板。天花板與裝飾可見葡萄藤蔓,呼應這是葡萄園宮殿的地理背景。外部迴廊的柱子為砂岩製,接待廳為灰泥仿大理石,而這裡的柱子則是整塊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圓頂的設計靈感來自羅馬萬神殿。雕像中的小天使試圖將花環拉上圓頂邊緣,卻快要跌下來,坐在他們中間的是潔白的女性雕像,象徵藝術女神。

牆上壁龕內有兩尊大理石雕像,分別為太陽神阿波羅與愛神維納斯,她手持書卷,雕上古代詩人盧克萊修的詩句:「所以妳也應助我一臂之力,讓我寫下頌揚自然的詩篇。」這展現腓特烈理想生活:遠離國王與軍人的義務,投入藝術、音樂、詩歌與美術。

第一間客房 Das erste Gästezimmer

與其他宮殿不同,無憂宮的訪客房位於王室房間對面,並非王后專屬空間。腓特烈與妻子伊莉莎白‧克莉絲汀並末一同生活,她長年居住於柏林皇宮與夏季的美景宮(Schloss Schönhausen),兩人並無子嗣。

兩人於 1733 年成婚,是腓特烈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為鞏固王室安排的政治婚姻。婚前,年輕的腓特烈因不堪嚴苛教育而曾試圖逃亡,事敗後被囚禁並遭剝奪繼承權的威脅。最終他屈服父命,接受這段婚姻。儘管如此,他後來仍成為普魯士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第一間客房以中國風壁畫裝飾,當時歐洲人將東亞視為神秘異域,珍視絲綢、茶葉與瓷器。稍後遊園時,您也會發現「中國屋」(Chinesisches Haus)。為了騰出牆面展示畫作,原先用布料覆蓋的壁畫於 20 世紀重新揭露。訪客房後牆設有壁龕床(Alkoven),左右有兩道不顯眼的門,一側通往設有馬桶的私人盥洗室,另一側則通往侍者房間。這些房間通常從花園露臺進入,正對無憂宮主要生活空間。

第二間客房 Das zweite Gästezimmer

在這間以及下一間客房中,所有布置皆以展示畫作為主。牆面覆蓋著條紋布料,雖然看起來現代,但其實這些材料自最初就在這些房間中使用,為十八世紀義大利、法國與荷蘭畫家的作品提供了獨特的背景。這些布料也出現在家具與窗簾上,形成和諧一致的整體風格。

相較於王室房間所使用的閃耀絲織品,這裡的訪客區域則採用半絲質的材料。可惜的是,陽光會使這些精緻的材質迅速老化,因此必須多次以忠實還原的複製品替換原件。

在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時期,普魯士的絲織品產業迎來大幅成長。國王資助在柏林與波茨坦新設的製造工坊,使本地製造的絲織品很快就取代了來自法國的進口。這些「柏林絲綢(Berliner Seiden)」的最佳代表之作,如今可在無憂宮(Sanssouci)園區內的新宮(Neues Palais)中欣賞。

第三間客房 Das dritte Gästezimmer

這個房間裡的畫作展示了許多威尼斯與羅馬的風景,腓特烈大帝對這些畫非常熟悉,並從中獲得靈感,應用於他在柏林與波茨坦的建築計畫。由於他與同時代的貴族不同,未曾進行過「壯遊」,因此從未親眼見過這些南方城市。

無憂宮建築師是喬治・溫策斯勞斯・馮・克諾貝爾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腓特烈早年便開始與他合作,代表作之一是位於柏林菩提樹下大道的國家歌劇院。在腓特烈的支持下,克諾貝爾斯多夫大幅改造了原本還屬鄉間風格的波茨坦。與腓特烈不同,克諾貝爾斯多夫曾親赴義大利觀摩古典建築,形成了建築上明確清晰的風格。無論建築、花園,甚至無憂宮內部的裝潢,都受到他深遠的影響,例如大理石廳(Marmorsaal)的設計便出自他之手。

壁爐上的三個花瓶來自梅森瓷器(Meißner Porzellan),梅森位於薩克森,是腓特烈時代普魯士的鄰國兼戰爭對手。十八世紀初,歐洲第一座瓷器製造廠便設立於此。在此之前,被譽為「白色黃金」的瓷器只來自中國。七年戰爭期間,腓特烈與軍隊多次駐紮在梅森,他也不掩飾對當地瓷器的喜愛與徵用。然而,他也積極推動普魯士自身瓷器工業的發展,最終創立了一座屬於自己的製造廠,期望能超越梅森瓷。

畫作主題為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第四間客房 Das vierte Gästezimmer

房間牆面的下半部模仿了花園欄杆的造型,上方則以花卉花環、果實與動物為裝飾,就連吊燈也被花朵與樹葉裝點。壁畫呈現出驚人的自然主義:鸛、蒼鷺、鸚鵡、鶴、猴子與松鼠等動物彷彿栩栩如生地在牆上奔跑。這種高度自然的風格,是腓特烈風洛可可風格(friderizianischer Rokoko)的代表作。

這些描繪的花果圖案,是18世紀時在無憂宮的庭園與溫室中栽培的植物。果樹種植是腓特烈大帝的熱情所在。除了在梯田上種葡萄釀酒,他的園丁也用枝條棚架種植櫻桃、桃子與杏桃。國王最愛的水果是櫻桃,據說他曾為了一顆櫻桃付出整整一塔勒銀幣的價格!在大型溫室中,腓特烈還栽種香蕉、哈密瓜與鳳梨,因為這些水果的汁液據說有助於緩解他的痛風。

今天,這間房間被稱為「花之間 Blumenkammer」,也就是著名客人伏爾泰(Voltaire)曾居住的房間,因而也稱「伏爾泰房 Voltaire-Zimmer」。鏡子前的桌子上擺有伏爾泰的半身像紀念,伏爾泰是法國作家與哲學家,1750年應腓特烈大帝之邀,來到普魯士宮廷,並停留了三年。不過他並未住在無憂宮,而是住在波茨坦市內的城堡。

無憂宮畫廊位於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公園內,是一座具有高度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建築。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早已構想建立一座獨立的畫廊,以表現出他對藝術的熱愛與鑑賞力。建築採洛可可風格,外立面以象徵藝術與科學的大理石雕像裝飾,內部是一座以圓廳為中心、對稱展開的長廊展廳。畫廊採用大量白色與金色裝飾,氣氛明亮莊嚴,地板鋪設珍稀的義大利錫耶納大理石(Giallo di Siena),牆面則覆以來自古羅馬遺跡的Giallo Antico 大理石,開採年代可追溯兩千年前。

自1996年大規模修復完成以來,畫廊重現其色彩協調與華麗風采。在東德時期,畫廊損毀的地板曾以暗紅色本地大理石取代,然而在為期三年的修復中,原有的黃大理石即極其珍貴的「Giallo di Siena」得以被完整復原。下圖照片中無憂宮畫廊的外立面裝飾著象徵藝術與科學的大理石雕像,也是參觀完畫廊內部後,不可錯過的藝術品嚮宴。

無憂宮畫廊外觀

無憂宮畫廊主廳為一條對稱長廊,展示約 140 幅藝術珍品,主要來自義大利、荷蘭與法蘭德斯畫派,其中包括其中包括卡拉瓦喬(Caravaggio)與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等大師的經典之作。畫作以紅色牆面為背景、金色雕花木框懸掛,密集排列如壁紙般,營造出戲劇性十足又不失優雅的氛圍。

展廳中央設有圓形空間(Tribuna),劃分為東西兩翼。西翼入口前方為樓梯間,東翼則為展示小型畫作的小展室(Kabinett)。空間大量運用白色與金色,明亮且莊嚴。腓特烈大帝特別講究材質選用,堅持畫廊僅能使用最珍貴的大理石。地板鋪設稀有的黃色大理石,不僅質地高貴,其色澤亦極為罕見,為整體空間增添一份奢華氣度。

若是買無憂宮參觀套票也可以直接進入畫廊參觀,有語音導覽以及一張大型的畫作導引指南,對於欣賞的畫作可以直接點選語音導覽,聆聽其中的說明介紹。語音導覽有各國語音版本選擇,也有中文版,對這些藝術畫作有興趣的人,真的很值得細細品味參觀。

畫廊藝術作品導覽手冊

在畫廊的設計上,從一開始就被規劃為一座美術館(Gemäldemuseum),並不是如其他王宮畫廊那樣僅作為裝飾或走廊空間使用。所有展品都放置在雕花流金的木框中,並以紅色牆面為背景懸掛。這樣的展示方式,從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幾乎未曾變動。作品依畫家、畫派或主題分區佈置。

在畫廊中央展廳的地上有玻璃走道,目的是為保護原來 18世紀地板而設計的保護,地面以五種不同石材巧妙鋪設,搭配白金色為主調,形成輕盈通透的視覺效果。彩色花飾沿著優雅的曲線排列,展現出細膩而層次豐富的美感。牆面覆有深色紋理大理石鑲板,背景為金白色調與華麗花飾木門,門楣上裝飾有古典浮雕圖案,整體氣勢非凡。

木門的左右有二座古代羅馬大理石雕像,左側雕像是阿波羅(Apollo),象徵光明與藝術之神;右側雕像則為狩獵女神黛安娜(Diana),她一手持弓,一手引領著一頭小鹿,展現典型的狩獵動作。雕像同樣為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造型生動、線條流暢,是古典藝術中自然與動感的結合。

原本以為來無憂宮只是參觀宮殿本身,沒想到竟然還能看到這麼豐富精彩的藝術畫廊。無憂宮畫廊的收藏可說媲美一座小型美術館,館藏豐富且品質精良,令人驚艷。無論是各種大師畫作,或是精緻的古典雕像,都展現出十八世紀普魯士王室對藝術的高度品味與追求。

在參觀同時,更能感受到腓特烈大帝本人對藝術收藏的熱情與遠見。他不僅是君主,更是藝術的守護者。來到無憂宮,如果時間允許,絕對不能錯過這座藝術珍品的寶庫,值得花時間細細欣賞與品味。

參觀完無憂宮畫廊後,出來就是腓特烈最愛的葡萄園,一路走到花園區,午後遊客聚集在整片花園也不顯擁擠,可想而知花園面積有多寬廣。

無憂宮花園 Sanssouci Par

位於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花園(Sanssouci Park),是整個無憂宮園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佔地廣達約 300 公頃,它巧妙融合了法式宮廷園林的對稱幾何美學與英式風景式花園的自然流動線條,形成層次豐富、綠蔭繁茂的經典園藝空間,是十八世紀普魯士啟蒙理想的具象體現。

花園整體採用洛可可風格設計,強調優雅、輕盈與浪漫氛圍,完美呼應當時貴族追求感性與生活品味的文化精神。腓特烈大帝不僅視藝術為宮廷核心,也將「自然」引入設計思維之中。他大量運用植物、花卉、樹葉、藤蔓等自然元素作為裝飾,不僅出現在花園造景,也延伸至無憂宮建築的內外細節。當時的設計理念,讓大自然不再只是宮殿的背景,而是整體建築和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葡萄園梯田(Weinbergterrassen)

無憂宮花園的核心即是位於宮殿正前方的葡萄園梯田(Weinbergterrassen),這座由腓特烈大帝親自規劃的梯田式葡萄園,是整體園區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焦點。同時也是花園的最顯著特徵之一,這是一個由六層階梯組成的露台,從每一層都可以俯瞰到宮殿和周圍的花園。這種設計不僅美觀,還使得遊客能夠從不同的高度欣賞到整個景觀,形成了一種舞台效果,強調了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整個梯田依山勢修築,不僅有助於葡萄生長,也為園林帶來層層遞進的視覺韻律。這種結合自然地形與人工藝術的方式,也展現出十八世紀普魯士王國對園藝美學的極致追求。

設計理念和用途

無憂宮花園的設計強調嚴謹的對稱性與軸線規劃,這種結構源自法式宮廷園林風格,講求秩序、均衡與視覺上的穩定感。整座花園以無憂宮為中心,向外延伸出多條筆直的步道,兩側則對稱分布著修剪整齊的樹木、草坪與花圃,形成層層推進的景觀節奏。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望去,視線都會自然地被引導向中央主體,讓人感受到建築與自然高度協調的美感。

這種對稱性的安排不只是視覺上的美學設計,更傳達了當時對理性、秩序與和諧的追求。行走其中,彷彿置身於一座以精準比例構成的理性花園,也象徵著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所推崇的思想精神。

花園中散布著眾多雕塑與噴泉,進一步增添整體的藝術氛圍,讓這座花園不僅僅是自然空間,更是一處結合哲思與美感的文化場所。除此之外,無憂宮花園也是腓特烈大帝與文人雅士交流的社交空間,他常在此舉辦音樂會與哲學對話,邀請歐洲各地的傑出思想家共聚一堂,使這座花園成為當時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無憂宮的花園設計反映了腓特烈大帝對於逃避政治壓力和享受生活的渴望,這座宮殿和花園成為他心靈的避風港,讓他能夠在這裡放鬆心情,享受音樂、文學和藝術的美好。無憂宮的花園設計不僅在美學上獨具匠心,還深刻反映了腓特烈大帝的個人理念和對自然的熱愛,成為這座宮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宮 Chinesisches Haus

中國宮(Chinesisches Haus)位於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花園內,是十八世紀歐洲「中國熱」(Chinoiserie)風潮下的代表性建築之一,也展現了當時貴族對異國文化的嚮往與理想化想像。整體建築為圓形亭樓結構,屋頂覆以綠色圓頂,牆體則以金色為主調,營造出富麗堂皇又奇幻異國的視覺效果。設計融合了洛可可風格的流線與裝飾繁複,並加入大量中國元素,是歐洲對東方藝術理解與轉譯的具體呈現。

宮殿四周設有多尊鍍金雕像,皆為身著中式服飾的亞洲人物,姿態各異,有人奏樂、有人飲茶,描繪出一幅理想化的中國日常生活圖景。這些雕像多數是依腓特烈大帝的草圖所製,不僅顯示他對中國文化的關注與嚮往,也反映出他將藝術品味延伸至園林角落的細膩用心。

中國宮的興建原本是為了點綴無憂宮的果園與花園,同時也作為國王休憩與接待親近賓客的小型空間。據說此處還設有一間專屬的「中國廚房」,更增添建築的異國風情,使整體用途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作為無憂宮園區的一部分,中國宮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象徵。它所展現的不只是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的浪漫幻想,也見證了腓特烈大帝對美、對生活、對異國文化的熱情追求。

無憂宮周圍景點

從無憂宮花園一直走過來就可以看到橘園宮,不過這條路有好一段距離,大部份遊客參觀完宮殿和花園葡萄園梯田後,就離開了。我那天一路一直走過來,才發現這裡也有不錯的建築景點。不過可惜的是,橘園目前在整修中無法對外開放。以下還是找了網路資料簡介一下,我打算之後有機會時,等它再度開放參觀時來看看,以及附近的另一個景點-新宮(Neues Palais),我都想看看。

橘園宮 Orangerieschloss

橘園宮(Orangerieschloss)位於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公園內,是一座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橘園宮建於1851~1864年間,由腓特烈·威廉四世所建,外觀模仿了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並融合了浪漫的地中海氣息。

橘園宮最初是用來過冬的橘子和其他柑橘類植物的溫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也成為了舉辦社交活動和文化活動的場所。宮殿內部設有植物館、雕塑和噴泉,為訪客提供了一個欣賞藝術和自然的空間。橘園宮周圍的花園設計精美,包含多條步道、噴泉和雕塑,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優雅的園林景觀。宮殿前的庭院中矗立著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雕像,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波茨坦市區遊覽

離開無憂宮景點區後返回波茲坦市區,隨意拍照走走。17世紀時,波茨坦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重要城市。1660年,腓特烈·威廉選帝侯將此地擴建為王室駐地,並於1745年由腓特烈大帝建造了著名的無憂宮,作為夏季離宮。隨著王室建設推動城市發展,波茨坦在十八世紀吸引了大量軍事、工業與技術人才,城市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普魯士文化與權力的象徵之一。

進入二十世紀後,波茨坦再度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後由艾德禮接替)與蘇聯領袖史達林,於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的塞琪琳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舉行歷史性的波茨坦會議。此次會議決定了戰後德國的佔領分區、邊界調整與歐洲重建計畫,對冷戰格局與戰後世界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波茨坦逐漸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波茨坦以其壯麗的宮殿和公園而聞名,無憂宮及其周邊的文化景觀於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波茨坦的歷史不僅反映了普魯士王國的興衰,也見證了20世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成為德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聖尼古拉教堂 St. Nikolaikirche Potsdam
波茨坦歷史藝術博物館 Potsdam Museum – Forum für Kunst und Geschichte 
波茨坦城市宮殿 Stadtschloss
巴貝里尼博物館 Museum Barberini
哈維爾柱廊 Ringerkolonnade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