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法羅群島(法羅語:Føroyar,丹麥語:Færøerne)是隸屬丹麥王國的海外自治領地,位於北歐的挪威海與北大西洋之間,正好介於挪威與冰島中途。群島由十七個有人島與數十座無人小島組成,氣候屬溫帶海洋性,雖地處高緯,卻因墨西哥灣暖流調節,氣溫終年高於零度。首都托爾斯港(Tórshavn)位於群島南部,名稱意為「雷神之港」(Thor’s Harbour),「索爾(Thor)」即北歐神話中掌雷之神。那天我站在港口邊,雖然天色陰鬱,細雨迷離,但港邊一排排鮮豔的木屋仍舊映出亮麗色彩,讓整個畫面充滿溫度。

法羅群島 Faore Islands 冬夏遊記
夏遊
冬遊
這趟丹麥境外自治區——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的旅程共六天五夜,其中三晚下榻於首都托爾斯港(Tórshavn)。雖然在島上停留的時間不短,但實際在市區觀光的時間卻寥寥無幾。直到行程最後,準備搭巴士前往另一個海邊小鎮 Gjógv 之前,我才抽出半天搭乘公車、步行穿梭於托爾斯港街頭,留下短暫卻鮮明的印象。
提起法羅群島的天氣,真的只能無奈地嘆口氣。六天之中,有五天都是風大雨斜的陰濕天氣,果然印證了「一年有超過兩百個雨天」的說法。氣溫也十分微妙——除了冬季偶有降雪外,全年幾乎都維持在攝氏十度上下。我在出發前關注了好幾個月的氣象變化,發現這裡無論春、夏、秋,氣溫都像卡在「八到十二度」之間。我們七月造訪時正是如此,如今十一月再查看天氣預報,依然是四到七度的區間。這全仰賴海洋氣流的調節,使得法羅群島即使位於北方,氣候依舊溫潤,極少出現冰封的低溫。
在托爾斯港,最值得一訪的地方之一便是Vágsbotnur 港口。這裡聚集了幾棟保留傳統風貌的舊倉庫、風格獨特的咖啡館與現代感十足的餐廳。如果天氣難得放晴,坐在戶外露臺上一邊啜飲咖啡、一邊望著港口的漁船與彩色屋舍,是再愜意不過的體驗。法羅群島的北歐織品也非常有名,色彩飽和、圖案細膩,不論是毛帽、圍巾還是手工毛衣,都是極具地方風格的紀念品選擇。


下圖的照片,是我們某天從 Klaksvík 健行結束後,回到托爾斯港享用晚餐時拍下的景象。那天預訂了市區知名飯店的海鮮自助餐,餐廳位置正好俯瞰整個港區,夜色中漁船與岸邊燈火倒映在海面上,視野極佳。如果能住在這裡,每天早晚都能欣賞這樣的風景,實在令人嚮往。當時其實也考慮過入住港區的飯店,但長途旅行的預算有限,最後改透過 Airbnb 在住宅區找到一間不需爬坡太多的公寓,舒適又方便。
題外話是,這場海鮮盛宴實在令人驚艷。生蠔、海膽、各式北大西洋魚類料理,都極其新鮮,完全展現法羅群島的海味精華。這家自助餐需事先預約,我們是透過旅行社網站代訂的——每人 450 丹麥克朗,另加訂金 50DKK,刷卡還需外加 3.75% 手續費。三人合計約 1400DKK,雖然價格不低,但吃完真的覺得「值回票價」。
這場自助餐是季節限定活動,只在 每年六月至八月 供應。當時一週僅有週二與週四兩天開放預訂,地點位於 Hotel Hafnia 的 H01 FAROESE FISH BUFFET。如今價格已漲至每人 525DKK,而供應時段也改成每週五限定。(我們是前年十一月就先寫 email 預約的,沒想到短短一年價格又漲了不少。)
晚餐時間共有兩個時段可選 17:30 與 20:15。原本我們選了早場,後來考量從 Klaksvík 健行回程時間太緊,又特地寫信去更改訂位。事後證明改得好——那天的行程若沒調整,絕對趕不上五點半的晚餐!https://www.greengate.fo/en/excursions/excursions


托爾斯港(Tórshavn)市區沒有高樓大廈,整座城市以低矮木屋為主,因此 Hotel Hafnia 恰好成為港區最適合賞景的高樓之一。從餐廳望出去,整個港口與海面盡收眼底,視野極佳。
不過那天我們實在有點「狼狽」——白天剛從 Klaksvík 健行回來,全身汗濕,原本計劃搭巴士回到 Tórshavn 後,先回住宿地點洗澡換衣再前往餐廳,結果誤了車班,只好趕搭最後一班車回城。抵達後乾脆直接去 Hotel Hafnia 大廳等候。櫃台人員相當親切,完全沒有因為我們穿得不夠正式而露出不悅,反而笑著請我們稍作休息。
那天的天氣難得晴朗,陽光穿過大片玻璃窗灑進餐廳。因為這是四五星級飯店的餐廳,氣氛典雅,我也不好意思拿起相機亂拍,只能靜靜地坐在靠窗的位置,一邊享受美景,一邊等待上菜。
開動後,我們的用餐節奏可說是「秒殺級」。新鮮的漁湯味道偏鹹,我個人覺得還算合口,畢竟歐洲料理普遍如此,但旅伴明顯吃不慣。相較之下,生蠔與海膽的新鮮程度實在令人驚艷,我平常難得能吃到這麼鮮美的海味,自然不肯錯過,結果盤子上堆了好幾個海膽與生蠔殼,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相比同場用餐的西方客人,我們顯然不像在「悠閒用餐」,而是「專注美食享用」。大約不到一小時,我們就心滿意足地準備離開。結帳時,服務人員看了一眼我們已付款的訂位資料,露出一絲驚訝又友善的笑容,祝我們晚安,目送我們走出餐廳。


文中上下兩張照片,正是我們離開 Hotel Hafnia 餐廳時,在樓梯間順手拍下的畫面。夜色微涼,港區的燈光灑在濕潤的石階上,彷彿為這頓豐盛的海鮮晚餐畫下溫柔的句點。
選擇法羅群島作為那一年旅程的第一個目的地,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來這裡的亞洲遊客相對稀少,比起冰島更顯幽靜;二來觀光資源相當豐富,不論健行路線、自然景觀,或是旅行社的行程安排都頗有彈性。住宿方面也不算難找,我們最後在 Airbnb 上找到一間二房一廳、獨立出入口的一樓公寓。從入住到退房都沒見過房東一面,全程僅透過 Airbnb 網站訊息聯絡,我當時還笑說:「這房東也太放心了吧!」
比較麻煩的是通訊問題。抵達後才發現各家歐洲常用的上網 SIM 卡在法羅群島完全無法使用,只能在當地另購新卡。而我們在機場接送時一時忘了這件事,結果整趟旅程幾乎都沒有行動網路。幸好法羅群島的自然景觀如此壯麗,少了網路反而更專心於旅途本身——在沒有訊息干擾的寧靜中,看山、看海、看天氣變幻,也是一種難得的放鬆。

Tórshavn(法羅語意為「雷神之港」,Thor’s Harbour)是法羅群島的首都與最大城市,位於 Streymoy 島東岸南端。城市西北側是 Húsareyn 山(高 347 公尺),西南方則是 Kirkjubøreyn 山(約 350 公尺高),兩者之間由 Sanda 河分隔。根據 2017 年統計,市區人口約 21,000 人——這數字對台灣人來說實在驚人,隨便一個縣市的人口都比它多上好幾十倍。
Tórshavn 是一座充滿歷史韻味的港口城市,其舊城區保留了許多維京時期的木造屋與傳統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港口半島上的 Tinganes。這個名字在法羅語中意為「議會碼頭」或「議政之地」,是古代維京議會(Ting)的開會場所。據傳早在西元 825 年,挪威移民便在此召開第一次議會,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議會遺址之一,與馬恩島的 Tynwald Hill 及冰島的 Þingvellir 並列齊名。下方照片中的紅色木屋群,即為這片歷史性的議會區,如今仍作為政府機構使用,外觀保持著典型的草皮屋頂與紅牆木構風貌。

順著港口一路往細長半島前行,便能抵達這座法羅群島的政治心臟。自維京時代以來,這裡一直是統治與決策的中心,今日仍為法羅群島政府與首相辦公地點。雖然遊客可自由在巷弄中漫步,但主要建築區僅供遠觀,不得進入內部。現今的 Tinganes 已不復見維京時期的木造議會帳篷,而是呈現出丹麥統治時期(16 至 19 世紀)的建築樣貌。
作為法羅群島的主要港口,Tórshavn 是島上對外連結的交通樞紐。Smyril Line 國際渡輪在此設有航線,往返丹麥與冰島;旅客若想體驗海上航行,也能搭乘從冰島出發的一日遊或短程郵輪。此外,國內渡輪公司 Strandfaraskip Landsins 也以此為基地,提供前往各島(如 Tvøroyri)的交通服務。
我查了一下票價,如果選擇較平價的船艙床位,從法羅群島往返冰島單程約 400 丹麥克朗,比想像中親民。若時間充裕,不妨搭船前往冰島,順道體驗一次北大西洋的郵輪航程,也是別具風味的選擇。
詳細班次可以參考:http://www.smyrilline.com/sailing-schedule


我個人覺得,如果行程允許,在法羅群島多停留幾天絕對值得。周圍的各個小島都有各自的風景與特色,無論健行、拍照或體驗地方生活,都有不同驚喜。當地的巴士與船班資訊都能在官方網站 ssl.fo 查詢,非常清楚方便。不過要注意,若想造訪 Mykines 小島,那可是季節限定航線,且船位需事先預約。現場臨時購票幾乎不可能,且該航線不包含在當地通用交通卡中,需要另外付費。
那一天風勢極大、雨勢也不小,旅伴們都不想在市區外出,只好我自己撐傘冒雨散步。下圖就是當時拍下的幾張照片。托爾斯港的房屋外觀讓我想起了挪威北部的 Lofoten 群島——紅屋、白框窗、草皮屋頂的設計,不僅可愛又實用,能在冬天保暖、夏天隔熱。從港口望向海灣另一邊,則是工業區,有幾座舊魚油工廠、創意工作坊與展覽空間,還能看到造船廠內維修小型船隻的場景。
港區的建築色彩正是典型的北歐風——紅、藍、黃、綠交織,在陰沉的天色下格外鮮明,彷彿替整座城市注入了生命力。我一邊撐傘拍照,一邊望著風雨中的街道。儘管天氣惡劣,幾位西方遊客仍自在地漫步、賞景、拍照,彷彿這樣的天氣對他們而言再平常不過。



在中世紀時,Tórshavn 並沒有防禦性港區,僅有兩座小型石造堡壘,用以抵禦海盜與外來掠襲。城市發展緩慢卻穩定,逐漸從一個維京聚落演變成現代化的小型首都。如今在市區漫步,可以感受到古今並存的氛圍:古老的黑色木屋、覆滿青草的屋頂與白色窗框,與現代色彩明亮的建築並立。蜿蜒狹窄的石板巷道之間,流露出一種既質樸又國際化的北大西洋風情。
若要體驗 Tórshavn 最具代表性的景致,絕對不能錯過位於港區旁的 舊城區(Old Town)。這裡的範圍不大,從港邊步行約十分鐘即可抵達,主要由 Reyn 與 Undir Ryggi 兩條古巷構成。區內約有二十餘棟黑木小屋,多建於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屋頂長滿綠草,窗框刷成純白。至今仍有人居住於這些傳統房舍中,讓整個街區仍保持生活氣息,而非單純的觀光陳列。
這些木造屋在維京與中世紀時期多為松木結構,外牆塗上焦油以防海風侵蝕,因此呈現深黑色外觀。草皮屋頂則具有保溫與防水功能,是法羅群島建築的一大特色。沿著蜿蜒的巷弄漫步,腳下是濕潤的石板路,抬頭可見一戶戶煙囪升起薄霧,海港的氣息混合著草與木的味道——這裡彷彿凝結了時間,讓人同時感受到維京時代的歷史與現代生活的延續。
Torshavn 城市旅遊官網有一個散步地圖資料介紹,可以照著地圖上的標示以及說明,去一一走訪各個景點角落。網站:http://visittorshavn.fo/page.php?l=en&Id=238 。或者去當地旅遊服務中心拿一張地圖,只不過它距離港口好一大段路還要爬坡,我懶得來回走就算了。




法羅群島(Føroyar / Færøerne) 位於北大西洋中央,介於挪威與冰島之間,由十八座火山島組成,其中十七座有人居住。雖然地域不大,卻擁有長達千年的歷史與獨特的自治地位。最早定居者可追溯至八世紀的愛爾蘭僧侶,之後在約西元 825 年,來自挪威的維京人陸續登陸,建立村落並召開「Ting」(議會),形成早期的政治組織。到了十一世紀,法羅群島成為挪威王國的一部分;十四世紀起,隨著丹麥與挪威聯合王國的形成,群島也逐漸納入丹麥統治之下。
在數百年的北海航線與漁業發展中,法羅群島始終以海洋為命脈。十九世紀末,漁業現代化帶動了城鎮興起,其中首都 Tórshavn 成為貿易與政治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德國佔領,法羅群島則被英國軍隊接管並暫時自治,戰後更奠定了其政治自主的基礎。1948 年丹麥正式頒布《法羅自治法》(Home Rule Act),賦予群島高度自治權。
如今的法羅群島擁有自己的國會(Løgting)、政府(Landsstýri),以及獨立的教育、稅務、警察與貿易制度。雖名義上仍屬丹麥王國,但在實際運作上與一個獨立國家相差不遠。群島並非歐盟成員,擁有自己的貨幣——法羅克朗(Faroese króna),與丹麥克朗等值流通。
這個人口僅五萬多的海上國度,以其遼闊的風景與堅韌的生活節奏,展現出屬於北大西洋的獨特韌性。歷經千年的海風與孤立,法羅群島不僅保存了維京人的血脈與語言,也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了一種介於自然與文明之間的平衡。


沿著港區走進舊城區 Tinganes,便能看見一座潔白的教堂——Tórshavn 大教堂(Dómkirkjan)。它是法羅群島第二古老的教堂,建於 1788 年,外牆漆成白色,屋頂覆以深灰色板岩,風格樸實典雅。教堂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當時宗教中心位於南方的 Kirkjubøur,後來隨著城市發展而遷至此地。
自 1990 年起,這裡成為法羅群島主教的駐地,因此被正式稱為「大教堂」。內部以木質結構與溫暖色調為主,氣氛寧靜莊重。中央祭壇上懸掛著一幅十七世紀丹麥畫作《最後的晚餐》,牆邊還展示數艘古老船艦模型,象徵這座群島的航海傳統與信仰精神。站在教堂前階梯遠眺港灣,可感受到托爾斯港自維京時代延續至今的平靜與力量。

離開大教堂後,我繼續往市區後方散步,不久便來到一座小型花園。園內栽種著各式花草植物,還有一座透明小溫室,雨後的空氣帶著清新的氣味。我邊走邊拍照,剛才在舊城區那場冷風細雨終於停了下來,陽光雖未露面,但濕潤的色彩讓這座花園顯得格外柔和。若能遇上晴天,這裡應該會更迷人。
由於法羅群島氣候潮濕、地形多岩,樹木與花朵並不多見,放眼望去多半是綿延的草地與低矮植被,與冰島的自然景觀頗為相似。花園後方是一棟古老的建築,現為書局與咖啡酒吧。這座書店前身是托爾斯港的第二所學校,建於 1860 年,後於 1918 年 改為書局——也就是今日的 H.N. Jacobsens Bookshop。
我在店裡挑了一本當地風景攝影集與幾張明信片、郵票,坐在窗邊寫好字句,再投入街角的郵筒。那一刻,雨後的寧靜與墨香交織,成了我在托爾斯港最特別的記憶之一。





繼續往前走,穿過馬路後,眼前出現一棟沉穩的黑褐色建築——這就是 Tórshavn 市政廳(Tórshavnar Ráðhús)。外牆以當地的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兩層樓的結構厚實而典雅,門前矗立著一尊銅製人像,在灰色天空下顯得格外莊重。
這座建築興建於 1894 年,最初並非政府機關,而是一所城市學校。一直到 1955 年 才正式改為市政廳,成為托爾斯港的行政中樞。建築風格結合了北歐實用主義與地方石材工藝,屋頂坡度高、窗框對稱,兼具傳統與現代感。
在托爾斯港市區中,常能看到類似的銅像雕塑,分布於廣場、公園與港口周邊。它們多是為紀念法羅群島的重要人物——如作家、政治家或海上探險者——象徵群島歷史的精神延續。若有時間,不妨沿著市區步道逐一探訪,這些銅像就像散落城市角落的歷史片段,默默訴說著這片群島的故事。


走回旅客服務中心前方的廣場,這裡是托爾斯港最大的公車轉運站。值得一提的是,Tórshavn 市區公車完全免費,旅人可自由搭乘。可在官網下載英文版 PDF 路線圖,只要注意班次時間即可,部分路線車班較少。
我特別推薦 1 號或 2號市區公車,這兩條線幾乎繞行整個市區,能一覽城市風貌。那天我搭上公車一路坐到郊區的 Agir,那裡位於山坡地帶,住宅新穎、景觀開闊,遠眺整個港灣的視野極佳。只是沒想到——風竟然大到驚人!剛下車還不覺得,走到坡邊拍照時幾乎被吹得站不穩,我趕緊躲進巴士站後方的鐵皮屋避風。
在等車時,我心想:明明市區風不大,這裡卻像颱風天一樣。真難想像當地居民如何習慣這樣的氣候。不過這段「被風吹跑」的小插曲,反而讓我記住了 Agir——若下次冬遊法羅,我倒想在這裡找間公寓住下,看看極光映在港灣上的樣子。



很快地,公車又載我回到市區。途中經過一座大型購物中心,本想在那裡下車找點東西吃,結果一時忘了按鈴,錯過了站牌,只好隨興地在原來的地區下車散步。托爾斯港的餐飲選擇實在少得出乎意料。走了半天,幾乎沒看到平價的外帶店——沒有漢堡、沒有 pizza,甚至連像樣的餐廳都難尋。
街上倒有幾家氣氛不錯的咖啡館,但當時我只想吃頓熱食,而不是甜點或咖啡。最後還是進了一家普通的小咖啡館,點了杯熱飲,坐下來寫明信片、歇歇腳。原本計劃再搭公車去別的區域看看,但時間不太夠,車班又少,只能作罷。就這樣,在這座安靜的小城裡,度過了一個平凡卻真實的午後。



或許,我還是會再訪法羅群島。這次旅程雖然精彩,但仍有許多地方來不及造訪,其中最令我惋惜的,就是那座十三世紀的古老教區 Kirkjubøur。
根據官方網站的介紹,前往 Kirkjubøur 可搭乘公車,也能選擇徒步前往。若從 Havnardalur 的 Landavegur 與 Velbastaðvegur 交會處出發,跨過 Sandá 河 的橋後即可看到第一個路標。沿著名為 Reynsmúlalág 的山徑行走,沿途設有石標指引,路線清晰。全程約需兩小時,能欣賞到西部島嶼最壯麗的景色——Sandoy、Hestur、Koltur以及 Vágar。
若有機會再來,我想親自走上一遍這條路,看看那片曾是法羅群島宗教與文化中心的遺址,聽海風掠過古老教堂的石牆,也許,那會是另一段屬於北大西洋的靜謐記憶。

在 Tórshavn 巴士站旁,就有一處計程車招呼站。我們這次在法羅群島島內的接送與包車服務,全都使用同一家公司,包含機場接送與市區往返,非常方便。由於當地手機網路不穩,我都是以 Email 預約叫車,幾乎能 24 小時內即時回覆。
這家公司的車資是依照地區距離採固定費率計算,可事先詢問報價,並支援刷卡付款。整體服務專業又準時,是在島上移動時很可靠的選擇。
網站:taxi.fo/en
Email:[email protected]
目前也推出了行動 App,能直接叫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