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15 世紀末至16世紀初,葡萄牙憑藉塔古斯河畔的貝倫區(Belém)揚帆出發,開啟了一場改變世界的航海時代。那段「從里斯本出發、抵達印度、開闢通往巴西與亞洲的航路」的歷程,不僅讓葡萄牙建立海上帝國,也在城市中留下了石刻的印記。
走進貝倫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那座以曼努埃爾式(Manueline)建築風格打造的禮拜聖殿,見證了宗教信仰與航海探索的融合。緊鄰的貝倫塔(Torre de Belém)則矗立於河口,象徵著那段破浪遠航的歷史榮光。而在這一切之外,街角的小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散發著香氣,那一口傳承自十九世紀修道院修女發明的葡式蛋撻,彷彿在告訴旅人:歷史雖深刻,但日常的甜美同樣值得細細品味。
這一天我們從清晨出發,搭乘電車穿越安靜的街道,在開門之前抵達歷史遺構,企圖在遊客尚未湧入之前,搶得最乾淨無人影的影像,接續前一篇文章,繼續里斯本夏季一日遊後半段行程:貝倫塔 Torre de Belém,Time Out Market 市場,大耶穌走訪參觀。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位於里斯本的貝倫區,座落在塔古斯(Tagus)河出海口附近,建於 1514 至 1520 年間,原是塔古斯河口防禦系統的一部分,也是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的建築瑰寶之一。1983 年,貝倫塔與鄰近的熱羅尼姆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葡萄牙航海時代的重要象徵。
由於其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地位,貝倫塔常被視為「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代表符號,也是里斯本的城市象徵之一。根據歷史資料,塔原本建在塔古斯河上的一座小島上,直到 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後河道改變,如今才與河岸相連。不過若仔細觀察,仍可看出塔基其實座落於河畔突出的石質地層上。
坦白說,實際參觀時與我原本的想像頗有落差。我原以為塔內會展示許多歷史文物與航海資料,結果發現整座塔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展品——這座 16 世紀的防禦塔樓正是葡萄牙晚期哥德式、曼努埃爾式(Manueline)建築風格的經典代表。


站在貝倫塔所在處,可以看到4月25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 。

貝倫塔的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精緻的肋骨拱頂、基督勳章的十字徽、渾圓的地球儀與扭曲的繩索雕飾——這些皆展現了 Manueline 曼努埃爾式風格 的典型特徵:以自然有機的形態作為靈感,象徵著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掌握。
我真心認為,貝倫塔與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修道院是里斯本市區中最值得參觀的兩大世界遺產。若能事先了解相關歷史,或有專業導覽解說,絕對能更深入體會這些建築的時代意義。
在十五世紀末期,隨著火藥與砲彈的出現,中世紀的城堡防禦體系逐漸失去效用,取而代之的是結合塔樓與砲台的新型堡壘結構。葡萄牙的這場防禦革新由義大利學派主導,並在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時期達到高峰——貝倫塔正是這一轉變的具體成果。
其建築理念繼承自若昂二世(João II) 所提出的塔古斯河口防禦計劃,作為海陸防衛與葡萄牙海外擴張的一環。最初的防禦系統包括北岸的舊砲台、河南岸的塔樓與 Cascais 要塞,形成交叉火力封鎖線,用以阻止任何海盜或敵軍艦艇強行入侵。
隨著軍備發展,貝倫塔逐步被強化為固定防禦與機動火力兼具的要塞,塔內配備多門重型火砲,並可與快艇協同作戰。這套創新防禦體系在當時被視為極具效率的先例,也成為日後葡萄牙帝國海防體系的範本。
貝倫塔與 Cascais 塔雖屬同時期作品,但貝倫塔的結構更寬闊、裝飾更華麗,堪稱實用與藝術兼具的典範——既是軍事堡壘,也是一件雕刻於石上的建築藝術品。
資訊來源:貝倫塔官網 http://www.torrebelem.gov.pt/en/index.php?s=white&pid=179&identificador=



完成建造後,貝倫塔正式配備砲兵,肩負起塔古斯(Tagus)河口防禦的重要任務。這項計劃最早由若昂二世(João II) 構想,並在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統治時期延續與實踐。其防禦系統的第一階段包括建造高聳的 Cascais 塔樓作為瞭望塔,並於河南岸設置舊塔樓與露天砲台,形成交錯火力線。
貝倫塔的選址正好位於靠近這條火砲防線的北岸,使得它能與對岸的舊塔相互掩護,形成強大的防禦屏障。設計者在規劃時充分考慮了火藥與砲彈技術的進步,採用矩形塔身、低重心厚牆結構,使火砲能靈活調整射擊角度,進行直接射擊或彈跳射擊,以適應不同距離與水面反射的作戰需求。
塔樓同時也兼具瞭望與防守功能,其厚實的牆體取代了中世紀常見的高牆式設防方式,顯示出向「現代化堡壘」的轉型。貝倫塔的下層火砲平台能搭載十六世紀常見的海陸重型武器,其建築設計甚至與葡萄牙當時的軍艦內部結構頗為相似,體現了海陸一體化防禦思維。
貝倫塔 Torre de Belém 在葡萄牙正式官方名稱為 Torre de São Vicente(英文: Saint Vincent Tower)。自1983年以來,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2007年7月7日當選為葡萄牙七大奇景之一。2015年,有超過六十萬名遊客參觀了此地。
葡萄牙七大奇景為:Castle of Guimarães,Castle of Óbidos,Batalha Monastery,Alcobaça Monastery,Jerónimos Monastery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Pena Palace 佩納宮,Belém Tower 貝倫塔。葡萄牙七大奇景是於2006年12月7日開始為期六個月的公開選舉,以選出七大奇蹟,可以通過網路,電話和簡訊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已於2007年7月7日在里斯本的盧斯港(Estádioda Luz)宣布。
在貝倫塔內部向下看的景,往前方望去就是出海口,也可以感受到貝倫塔防禦工事地點的重要性。


一般參觀貝倫塔(Torre de Belém)都是從外部的石階開始。從這裡可以最清楚地欣賞塔樓西北角的砲塔造型。若面對塔樓,右側砲塔底部雕有一頭栩栩如生的石雕犀牛——這是坎貝蘇丹贈予曼努埃爾一世的禮物,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頭被記錄的印度犀牛,如今成為塔上最具辨識度的細節之一。塔樓上方則矗立著兩尊守護雕像:右側為大天使米迦勒(Saint Michael),左側為聖文森特(Saint Vincent),祂是里斯本與貝倫塔的守護神。
塔樓四層設有一座觀景陽台,陽台護欄上雕有人魚與基督十字,象徵海洋與信仰的交織。循著舷梯可抵達吊橋入口,吊橋與「斷頭台式落門」構成的防禦系統,使敵人難以攻入。入口大廳的天花板設有隱藏孔洞,昔日若遭襲擊,守軍可從上方投擲石彈或滾燙液體以阻敵。
穿過吊橋與大門即可進入堡壘主體。內部設有十七個火砲孔,地板由中央向外傾斜,讓砲兵操作更為穩定。中央空間為一座小型開放式中庭,四周環繞哥德式拱門,用以排散砲煙。塔下層分布多處昏暗的石室,原為糧食儲藏區,後期則改作地牢。往右側通道上行,便可抵達舷牆露台,視野開闊,塔古斯河與貝倫區景致盡收眼底。
整體建築由矩形塔樓與六角形堡壘組成,南側細長部分伸入河中。整座結構以水平石板支撐,外圍築有厚實防禦牆。東北角設有通往舷牆的吊橋,其上飾以植物紋飾與葡萄牙皇家盾徽,盾徽上方覆以小圓柱與古老的渾天儀。
這座曼努埃爾式(Manueline)建築的象徵意涵深遠——入口處的渾天儀是葡萄牙航海探險的象徵,也曾是曼努埃爾一世的御用徽記,代表他統治下的地理發現與海上榮光。塔上那些盤繞的繩索與精巧結飾,不僅是裝飾,更像是一首刻在石上的航海頌歌,訴說著葡萄牙人對大海的驕傲與信仰。
以上資訊:http://www.torrebelem.gov.pt/



雖然貝倫塔的整體風格以曼努埃爾式(Manueline)為主,但也融合了其他建築風格的元素。塔樓由軍事建築師 Francisco de Arruda 設計,他曾在摩洛哥的葡萄牙領地監督多座要塞建設,因此塔上的 爾式(Moorish)影響十分明顯——尤其體現在拱形窗戶、陽台花飾與帶肋穹頂的設計中。
塔樓共有四層。底層是拱形蓄水池;第一層設有東北與西北兩個 bartizan(懸垂式角塔),這種砲塔常見於十四至十八世紀的歐洲堡壘,用於監視與防守,牆體上保留了油孔與箭縫。第二層陽台飾有繁複的花邊與欄杆,其正面刻有巨大的曼努埃爾一世皇家盾徽,是王權與信仰的象徵。第三層開設多扇窗戶,裝飾有球形浮雕與皇家紋章;最上層是一座帶有基督勳章盾牌的露台,欄牆四角立著四尊棱形人魚石雕,細節之美令人駐足。
堡壘露台設有六座凸出的 bartizan 砲塔,頂部為多邊形結構並覆以帶肋穹頂,兼具監視與防禦功能。中央空間開放,可俯視下層平台。自 1580 年起,露台上曾增建數處駐防設施以加強防禦,後於修復時拆除,使塔樓恢復原貌。欄杆南側立有一尊「安全回家聖母像」(Our Lady of Safe Return),又稱「葡萄聖女 Virgin of the Grapes」,象徵航海者平安歸來的祈願。
登上塔頂,眼前是壯闊的塔古斯河口與貝倫區的全景。向北可望見被綠蔭圍繞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與 貝倫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de Belém)。面向河流時,則能辨認對岸的 St. Sebastian’s Tower 遺跡——那是若昂二世於十五世紀末建造的舊塔,與貝倫塔和 Cascais 塔一同構成塔古斯河口的三角防禦系統。當年的砲火與海潮,如今早已遠去,只留下這座華麗石塔,靜靜見證葡萄牙昔日的海上榮光。
以上資訊:http://www.torrebelem.gov.pt/

下圖是塔樓底座的防禦空間,擁有 17座炮台的出口,可見出這座塔樓在河流海岸山出口的重要防禦機能。

站在一樓的天井露台出口可以看清楚整個貝塔樓四層樓結構的正面景象,上方是面積最大的露台,若是拍照也是以二樓為最佳取景地點,這也是當時設計為了讓砲火產生的煙霧消散的空間設計。

整體來說,參觀貝倫塔的過程幾乎就是「等待、拍照、欣賞、再等待」。上下樓都得依照燈號指示通行,速度緩慢,但若抱著平常心,也是一種體驗。不過我仍然建議:先看些導覽資料再來參觀,否則會像我一樣,當下只顧著拍照,許多細節都錯過了。後來回來寫遊記、查資料時,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不少值得細看的地方。
例如那間 King’s Room(國王的房間),通往塔南側的陽台,地板上有八個圓形開口,是昔日士兵用來對入侵者開火的防禦設計。從這裡走向陽台,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曼努埃爾式雕飾——花結、繩索與十字圖案交錯,光影灑落下的細節之美,讓我印象深刻。
最後我大約花了四十分鐘參觀整座塔樓,也拍了不少照片。由於正午陽光強烈,有些畫面略微過曝,但仍挑出幾張喜歡的照片放入遊記裡。離開時人潮已湧現,我乾脆收起相機,只留下那份「站在塔頂看著塔古斯河的風」的記憶。


《個人心得》排隊進入貝倫塔的經驗其實並不愉快。原以為憑里斯本卡可以快速入場,結果卻被安排到另一條隊伍,而現場購票的遊客反而先入場,引起眾人不滿。抗議後才得以進入。說實話,貝倫塔的外觀遠比內部精彩,裡面空曠,原本作為防禦工事,如今僅是展示空間,若無導覽解說難以體會歷史意義。此外,塔內全為狹窄樓梯,行動不便者難以登高,上下還得等紅綠燈指示,正午時人潮洶湧,想拍張無人的照片幾乎不可能。最後,我們僅停留半小時便草草結束,成為這趟旅程的小小遺憾。



這是外面廣場上的小立體銅雕,也有不少遊客選擇和這個模型拍照。

參觀完貝倫塔後,我們打算搭電車到著名的市場 Mercado da Ribeira 逛逛,途中經過一些藝術街道,拍了幾張照片。里斯本還有一區 LxFactory 藝術中心,離4月25日大橋不遠,也是十分值得一遊的現代藝術創作地點。聚集了餐廳,酒館,書店以及各式藝文小商店,可惜我們此行沒機會到訪,但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參考一下。
LxFactory 官網:https://lxfactory.com/en/homepage-en/

接著,搭電車 15號到了 Cais do Sodre 站附近,Mercado da Ribeira 市場就在這個站的對面。
Mercado da Ribeira(也被稱作 Mercado 24 de Julho)自 1892 年起便是里斯本最重要的食品市場。當時以鋼鐵結構搭配巨大的東方式圓頂開放營運,成為當地生活的一部分。直到 2014 年,《Time Out Lisboa》雜誌團隊接手經營,為這座傳統市場注入新活力,新增了販售葡萄牙美食與地方特產的攤位,讓舊市場搖身一變,成為里斯本最具代表性的「Time Out Market」。
市場整體區域分成兩部分:右側是仍保留傳統風貌的蔬果與魚肉市場;左側則是現代化的美食廣場與小吃商圈。我們造訪時已近下午兩點,傳統市場區略顯冷清,只有幾位當地人與旅客在挑選食材。攤位上陳列著色彩繽紛的夏季蔬果與新鮮漁獲,看得人食指大動。可惜行程緊湊,無法多停留購買,否則真想帶些水果回去慢慢享用。




逛完隔壁的生鮮市場後,旅伴早就先行一步,直接前往緊鄰的美食商圈 Time Out Market,也就是下圖這個熱鬧的場景。
走進室內,迎面而來的是一整排現代化小吃攤與開放式廚房,感覺就像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各式料理香氣四溢,點餐、結帳、再自行找座位。雖然形式簡單,但氛圍非常熱鬧。只是千萬別在用餐尖峰時段來!當天下午兩點,我們抵達時整個市場幾乎被擠爆。
請記得,南歐的用餐時間普遍偏晚,尤其在葡萄牙與西班牙,下午一、兩點才是「午餐時間」。結果我們三個人找座位找得氣喘吁吁,繞了好幾圈才終於找到一張三人空位。還得在前一批食客剛離開的瞬間「神速卡位」才成功入座,這也算是 Time Out Market 的一種「入場儀式」吧。


然後,這是我們那天點的烤花枝,口感的確不錯,鮮嫩入味,但價格實在偏高。老實說,這個 Time Out Market 給我的感覺有些名過其實——到訪的幾乎都是觀光客,餐點價格也比一般小餐館高出許多。我點的這份烤花枝要價 15.5 歐元(下圖是兩份的份量),以這個價格,在外面的小餐館早就能吃上一大份主菜了。
整體來說,這裡的確熱鬧、氣氛不錯,但對我而言,屬於「嘗鮮一次就好」的地方。座位難找、人潮洶湧、價格又貴,下次若再來里斯本,我應該會選擇街邊的小餐館,好好享受當地人日常的餐桌風景。

午餐在 Time Out Market 耗了一小時才找到座位、用完餐,下午三點多我們前往 Cais do Sodré 渡船碼頭,準備搭船到對岸的 Cacilhas,再轉巴士上山參觀大耶穌像(Cristo Rei)。
首先要注意,Lisboa Card(里斯本卡)不能用來搭渡船,一般的交通一日票也不行,除非購買範圍較大的「渡輪版一日交通卡」。
※ 以上票價不含空卡費 0.50 歐元。
我們因使用 Lisboa Card,只能另外購票。三人合計購買「渡輪來回票+空卡」後平均每人約 5.17 歐元(2019 年 7 月價格)。
抵達對岸 Cacilhas 後,轉乘 101 號巴士(Cacilhas – Cristo Rei),車資單程 1.45 歐元,上車直接向司機購票,車站售票窗口不販售巴士票。大耶穌像是終點站,全程約 3 公里,車程約 30 分鐘。
若想在大耶穌觀賞夜景,需注意回程時間,晚間可能需步行下山返回渡船碼頭。
巴士搭到終點下車就是大耶穌站 Cristo Rei,不過搭車的人不全是遊客,也有幾位當地居民在中途下車,但是我們來回搭巴士幾乎都是滿座,整段車程走走停停繞著社區,時間大約 20分鐘。
這段航線主要服務當地居民,航班頻密,幾乎 24 小時都有運行,非常方便。時刻表可參考官方網站:
👉 https://ttsl.pt/passageiros/horarios-de-ligacoes-fluviais/ligacao-cacilhas-cais-do-sodre/

risto Rei 大耶穌像 是里斯本最醒目的地標之一,從市區搭車行經 4 月 25 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 時,遠遠就能看見祂張開雙臂俯瞰整座城市的身影。這是一座高聳的混凝土雕像與塔樓,聳立於塔古斯河(Tagus River)南岸的高地上。
下了巴士後,從站牌步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周邊是一片開放式的公園空間,環境清幽寬廣。園區內還有一座小教堂 Chapel of the Rosary,以及一間供遊客休息的餐廳,營業時間從中午至晚間十點。若想欣賞河岸夜景或黃昏時分的城市光影,在這裡停留用餐是個不錯的選擇。
Cristo Rei 大耶穌像 不僅可於戶外公園自由參觀,其建築主體上方也設有可登高的觀景台。遊客可購票入場,乘電梯直達高達 82 公尺 的觀景平台,俯瞰整座里斯本與塔古斯河的壯闊景色。晴朗天氣時,視野甚至可遠眺西北方的 辛特拉山脈(Serra de Sintra) 與南方的 Arrábida 山脈(Serra da Arrábida)。
📍 官方網站:https://cristorei.pt/en/home
(網站上有更多歷史介紹、活動資訊與交通指引,可出發前參考。)

里斯本大耶穌像(Santuário de Cristo Rei) 是葡萄牙最具象徵性的宗教紀念碑之一,其建造靈感來自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整座雕像與塔樓歷時九年興建,於 1959 年 5 月 17 日 正式揭幕。基座為門形塔樓,高約 75 公尺,上方的耶穌像高 28 公尺,張開雙臂朝向北方的里斯本市區,象徵守護與感恩。
此紀念碑的誕生源於葡萄牙人民在二戰期間未遭戰火波及的信念與感謝。當時,葡萄牙天主教會希望以此作為向上帝的感恩與祈禱象徵,因此決定興建這座巨型雕像。
其構想最早可追溯至 1934 年,當時的里斯本樞機主教 D. Manuel Gonçalves Cerejeira 在訪問巴西時,親眼見到里約基督像的壯麗景象,深受感動,於是萌生在里斯本建立類似紀念碑的念頭。這一構想於 1936 年 傳達至葡萄牙全國的宗教組織「祈禱使徒會」,並獲得熱烈支持。
1940 年 4 月 20 日,葡萄牙主教會議在法蒂瑪(Fátima)正式批准建造計畫,祈求上帝庇護葡萄牙免於戰爭災難。1941 年 取得用地後,1949 年 安放基石,並於同年開始動工。整個工程由教會及信徒共同捐款支持,歷經十年,最終在 1959 年 隆重落成,成為葡萄牙信仰與和平的象徵。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英文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_the_King_(Almada)

Cristo Rei 大耶穌像 是里斯本最具象徵性的地標之一。祂高聳於 塔古斯河(Tagus River) 南岸的懸崖上,張開雙臂俯瞰整座城市,象徵著祝福與守護。這尊基督雕像建於 1950 年代,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徵,也代表著葡萄牙在二戰期間免於戰火摧殘的平安與感恩。
對遊客而言,Cristo Rei 最迷人的部分莫過於高達 80 公尺 的觀景台。登上塔頂,整個里斯本與 4 月 25 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 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紅色鋼橋跨越蔚藍河面,遠處的舊城紅瓦屋頂與蜿蜒街巷在陽光下閃耀,讓人不禁想起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與航海榮光。
整座紀念碑座落在海拔 133 公尺的懸崖頂上,位置極為醒目,幾乎在里斯本市區任何高處都能看見祂的身影。無論是開車經過 4 月 25 日大橋、搭火車於 Pragal 車站途經,或乘渡輪從 Cais do Sodré 前往對岸 Cacilhas,再轉乘當地巴士或步行,都能輕鬆抵達這座充滿信仰與象徵意義的地標。



從大耶穌觀景台遠眺,最醒目的地標便是橫跨塔古斯河(Tagus River) 的 4 月 25 日大橋(Ponte 25 de Abril)。這座壯麗的懸索橋連接里斯本市區與南岸的 Almada 省,外形與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極為相似,同樣以橘紅色鋼構與優雅弧線著稱。
大橋全長 2,277 公尺,由美國公司設計建造。上層設有六條汽車車道,下層則是雙軌鐵路,是連結首都與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命脈。完工時,它擁有歐洲最長的懸吊跨度與世界最深的橋樑基礎,曾被譽為「美國以外最大的懸索橋」。
這座橋於 1966 年啟用,最初名為 Ponte Salazar,以紀念當時的葡萄牙總理 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然而在 1974 年康乃馨革命推翻獨裁政權後,為紀念革命勝利的日子而改名為「4 月 25 日大橋」,象徵自由與新生。
橋樑除了是交通要道外,也因壯觀景致成為電影與攝影的熱門取景地。1969 年 007 系列電影《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的追逐與婚禮場景皆在此取景,為這座橋增添了經典電影色彩。
如今,橋樑只開放車輛與火車通行,一般行人禁止步行通過,僅有在每年一度的里斯本馬拉松比賽時,橋面才會短暫對跑者開放。站在大耶穌觀景台上,當微風拂過河面,看著紅橋跨越蔚藍的河水,這一刻的里斯本既壯闊又溫柔,像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縮影。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英文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25_de_Abril_Bridge


我沒有花錢搭電梯登上 Cristo Rei 八十多公尺高的觀景台,因為站在這裡的平台上,視野其實已經十分開闊。遠方右側可以清楚看到阿爾法瑪區(Alfama) 的地標——國家先賢祠(Panteão Nacional),畫面中央則是一整片錯落的紅瓦屋頂,正是老城蜿蜒的街區。
若將鏡頭拉近些,商業廣場(Terreiro do Paço) 和 里斯本大教堂(Sé de Lisboa) 也一一入鏡。天氣晴朗時,連遙遠的 瓦斯科達伽馬大橋(Ponte Vasco da Gama) 都能在地平線上隱約可見。
我們在平台上待了許久,只為靜靜欣賞這片壯闊的城市景色。與阿爾法瑪區幾處觀景台的視角不同,這裡的里斯本更顯平靜與遼遠,彷彿整座城市都被夕陽柔光擁抱。如果有時間,其實很值得晚上留下來看夜景,想必更加動人。只是回程的巴士車班並不多,若錯過末班,就得步行或搭 Taxi 返回港口,好在渡船班次幾乎全天運行,為這趟午後之旅劃下安心的句點。



我的里斯本市區一日遊因為後面還要去參加葡式蛋塔自製的體驗,只能待到下午四點多後搭船返回里斯本市區。推薦一下,有機會學學做葡式蛋塔感覺也很棒:里斯本市區一日遊:葡式蛋撻跟團製作體驗 Pastelaria Batalha 遊記:https://pureing.tw/xuite-588508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