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元 1939~1945 年)是一場全球性衝突,戰爭始於1939年9月1日,當時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引發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戰爭迅速擴大,世界上主要分為二大陣營:同盟國和軸心國,軸心國主要包括德國、義大利和日本,而同盟國則包括美國、蘇聯、英國等主要國家。最終,1945年,德國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
在二次大戰期間,除了當地戰爭中遭受炮火攻擊死傷的人,另外還有一個最殘無人道的事件–德國納粹政權下的”納粹集中營”。納粹集中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德國納粹政府設立的拘禁設施,主要用來囚禁和迫害異議分子、猶太人、吉普賽人、政治犯、同性戀者及其他被視為“劣等”的群體。
集中營不僅是勞役和折磨的場所,許多集中營還設有毒氣室和焚屍爐,用於大規模屠殺。最著名的集中營包括奧斯維辛 Auschwitz (位在波蘭 Krakow 附近)、達豪 Dachau 和布痕瓦爾德 Buchenwald(位在德國 Weimar 附近)。這些集中營在戰爭結束後被揭露,成為納粹大屠殺的象徵,對人類歷史留下了嚴重無法抺滅的傷痕。
之前我曾參觀過波蘭 Krakow 附近的 Auschwitz 納粹集中營,這次德國之行在慕尼黑也去參觀了 Dachau 集中營,這是納粹德國最早建造的集中營之一,也是運作時間最長的集中營,開始於1933 年3 月22 日。 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s)位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慕尼黑西北約 16 公里處,一座中世紀小鎮達豪東北邊的廢棄軍工廠內。
註:我在 2014年參觀 Auschwitz 集中營當時記錄:沈重的波蘭 Auschwitz 納粹集中營之行(Poland)
納粹德國時期,希特勒建立了上百個集中營,規模小的可能監禁了一百多位囚犯,而人數達數百、數千位囚犯以上規模的集中營不勝其數,達豪 Dachau 集中營則是其中第一個建立的集中營,,主要目的以監禁政治犯集中營。後來,它成為所有集中營的模型,並由當時德國黨衛軍指揮。
達豪集中營建立於此1933年3月22日,納粹政權在達豪廢棄的彈藥廠舊址建立了第一座集中營,運作長達12年。 大部份的囚犯會先來這報到後,再被分發到各地不同的集中營,一共超過20萬名來自40多個國家的囚犯,被關押於達豪集中營及其分營,至少有41,500人死於飢餓和疾病、遭受酷刑、被謀殺或因監禁後果而死亡。
達豪集中營不僅是囚禁和恐怖的場所,也是納粹暴行的真實歷史,在這裡死亡人數超過 43,000 位,直到西元 1945 年 4 月 29 日,美軍解放了此集中營,然後,這些場地被用於各種目的:1945年至1948年期間,美國軍方在這裡拘留了國家社會主義官員和納粹黨衛軍(Schutzstaffel,縮寫:SS)的成員。從1948~ 1964年間,這裡是難民和被驅逐者的住所。
後來在當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的倡議下,組織了 Comité International de Dachau (CID) 委員會,並得到巴伐利亞自由州的支持,達豪集中營於西元 1965 年成為紀念館,提醒世人勿忘歷史。如今,這裡也是巴伐利亞紀念基金會的一部份。
從慕尼黑市區搭郊區電車 S2 到 Dachau 車站,或是區間火車 RB16 也可以。出了車站後,直接轉乘公車 726 路線,大概七站距離,十分鐘左右就會抵達 dachau, KZ-Gedenkstätte 巴士站。726路公車大約十分鐘一班,班次不會太難等。公車上幾乎都會廣播到站名稱和電子告示牌,因為達豪集中營是主要觀光景點,所以火車站搭乘的人大都是要去集中營下車,跟著遊客們走,通常就不會錯了。
因為集中營免費開放,有時到了下午四五點多,還是會有遊客到來,只是服務中心在下午五點結束休息。這個時候大概就只剩集中營開放空間可以參觀,室內景點不再開放,附設餐廳也是關門休息。726路公車班次到很晚都有,因為屬於社區居民搭乘路線,只是車班間距變長。
這次其實我一共到了 Dachau 集中營二次,第一次是搭機抵達第一天,早上九點多就到了,原本要和家人在機場會合。結果他們班機起飛延誤,轉機改變,最後傍晚才能抵達慕尼黑機場。我就臨時決定在機場找人工付費寄放行李後,直接從機場搭 S1 再轉 S2 過來。大概花了半天時間參觀,再返回機場取回行李,和家人會合。
第二次是陪家人來參觀 Dachau 集中營,也是花了半天時間。前後我大概就是合計一天時間在 Dachau 集中營,第一次有現場報名參加官方英文導覽解說行程,第二次是自己租借語音導覽,慢慢聽解說觀看。我個人感想是對若你這段歷史很想深度了解,真的可以花一天時間仔細看看; 若只是簡單走走看看,也是有人參觀二小時差不多就離去了。
集中營主要參觀方式:
註:我們全家當天到訪租了五台 Audio Guide ,結果遊客中心人員忘記叫我們付押金或抵押證件,以致於歸還時她們詢問我們抵押證件要還我們時,才知道忘記跟我們要了。
一般都搭車到了後,先去遊客中心預約 Guided Tour 或是租借 Audio Guide。我去了二次,經驗都是大部份都在排隊租借 Audio Guide,預約 Guided Tour 比較沒什麼人排,可能人數有限也是原因之一。真的強烈建議租一個 Audio Guide ,你會對整個集中營的資訊,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遊客中心旁邊也有餐廳也有廁所,因為集中營面積不小,除了博物館內有廁所,大部份地方空曠沒有廁所。我會建議你先上廁所,並補充好飲水和食物,再開始慢慢參觀,這樣流程比較好進行。
通過紀念館入口紀念碑後,先經過遊客中心,再沿著營區周圍步道往前走就是集中營西邊入口。鐵門上寫著” Arbeit Machs Frei”,原文是德語,意思是工作以取得自由,一句十分諷刺又欺騙嘲弄被當時的集中營囚犯,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獲得自由,但是沒想到集中營的生活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達到,工作勞動的環境十分艱苦,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只會直接被淘汰走向死亡。
” Arbeit Machs Frei” 這句話現在成為了納粹暴行和對待囚犯殘酷迫害的一個歷史象徵
達豪集中營紀念館是紀念納粹迫害受害者的重要場所,也是進行歷史政治教育的基地。紀念館內設有面積約4,000平方公尺的主要展覽,展示達豪集中營的歷史,並分佈在多棟建築中。此外,紀念館還舉辦臨時展覽、特別活動,並提供廣泛的教育計畫。
裡面還設有檔案館和圖書館,供研究和學習使用。場地上也分佈著不同宗教的紀念場所,為來自各個背景的人們提供悼念和反思的空間。這座紀念館不僅致力於保留歷史記憶,也為後人提供了學習和反思的重要機會。
建於 1936 年,是集中營的出入口,也是黨衛軍集中營的服務大樓,其鍛鐵大門和上面的字 “Arbeit macht frei”在囚犯眼中代表著”自由”的界限。這棟建築將集中營與黨衛軍營地連接起來,樓上有辦公室負責管理集中營,政治部門使的房間,負責審訊和處罰。下層是報到負責人辦公室,負責點名和監控犯人人數,以及管理集中營囚犯的宿舍。
通過這座大門便開始了達豪集中營的參觀行程,加上因為暑假期間,遊客人數滿多的。我第一天就來參觀集中營時,遇到不少青少年團體教育行程,安排到此來參觀集中營,我個人的想法是透過參觀過程實際了解當初這段殘酷歷史,深入省思人類歷史上的錯誤,並且避免悲劇再度重演,珍視和平並且尊重自由人權。
整體來說,新世代的人類很多對二戰以及大屠殺等歷史事件,可能只是文字內容的接觸,若透過這種教育活動,加深新世代對人權自由的尊重,培養正確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不僅是對過去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警醒和責任感。
現今集中營入口大門不是當初的鍛鐵大門,是後來被竊遺失後再新加上去的。原來在集中營當時的鐵製大門,處,而是在集中營博物館的室內展示玻璃櫃中。這個大門曾在 2014年 被竊,這起事件震驚了全球。失竊的部分是帶有“Arbeit macht frei”字樣的鐵製門板,由於大門是集中營歷史的重要象徵,這起竊盜事件不僅在德國引發了廣泛關注,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西元 2016年,經過國際合作,這扇失蹤的門板這扇大門是在挪威卑爾根市的一個停車場發現的。2017 年 2 月 22 日,被偷的大門歸還回到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加以在修復後並將作為主展覽的一部分放在展示櫃中展示。找回這扇大門不僅恢復了紀念館的完整性,大門是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醒人們關於那段不應被遺忘的歷史。
Main SS Gaurdhouse 原來是納粹黨衛軍的主要警衛室,位在遊客中心的西側,從西元 1935年起成為集中營黨衛軍陣地的主要入口,這裡是負責看守囚犯的黨衛軍營地的駐紮地,同時也是黨衛軍指揮部的所在地。 1936年,這一區與黨衛軍訓練營被一道牆隔開。如今,大門建築已經不存在。2008年,在興建遊客中心時,發掘出了原先大門通道的地基和道路遺址。
Main SS Gaurdhouse 是抵達的囚犯首先進入集中營的地方,他們抵達達豪火車站後,被迫在黨衛軍看守的監視下前往集中營。同時也使用巴士和卡車將囚犯送往營地,並且也有直接從達豪車站通往黨衛軍營地的火車運輸軌道。
Schutzstaffel 縮寫 SS,是納粹德國希特勒和納粹黨領導一個主要準軍事組織,起初是一個名為「Saal-Schutz」的小型警衛隊,由志工組成,負責在慕尼黑保護納粹黨的會議。 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 加入了該組織並為成黨衛軍的首領,西元 1929 ~1945年間將其發展為納粹德國最強大的組織之一。
從納粹黨掌權到1945年政權崩潰,SS 成為德國及佔領區的主要安全、監控和恐怖機構。 SS主要由普通SS(負責種族政策和警務)和武裝SS(作戰部隊)組成。 SS 的另一個分支,SS 死亡部隊,負責管理集中營和滅絕營。其他分支還包括蓋世太保和安全局,負責鎮壓反對者和收集情報。
註:海因里希·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 是納粹德國的黨衛軍(SS)首領,負責實施大屠殺和集中營系統,是二戰期間最主要的納粹戰犯之一。
達豪集中營透過一條集中營旁的鐵道側軌與達豪火車站相連,當時的鐵道與今天的Friedensstraße 路上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平行,火車的終點站是達豪集中營的 Main SS Gaurdhouse,大多數囚犯必須從達豪車站行進到集中營,穿過當時的“阿道夫-希特勒大街*(Adolf-Hitler-Straße) ”, Friedensstraße 街和“黨衛軍大街(Straße der SS)”。
此地的鐵道運輸在納粹德國時期扮演了關鍵角色,用於將囚犯和物資運送到集中營。達豪集中營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達豪鎮附近,距離慕尼黑不遠。集中營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容易透過鐵路與德國其他地區連結。囚犯通常被運送到達豪火車站,然後被強行步行或透過卡車轉移到集中營。
由於當時的運輸條件極為惡劣,許多囚犯在運輸過程中就已經因飢餓、寒冷或疾病而死亡。鐵道運輸不僅用於囚犯的運送,也用於將戰時物資和強制勞動所需的物品運至集中營內。戰爭後期,隨著納粹政權的崩潰,大規模的囚犯轉移加劇了運輸的惡劣狀況,許多囚犯被從其他集中營強行轉移至達豪或從達豪轉移至其他地方,導致大量的死亡事件發生。
1945年 4月 29日美國陸軍部隊在這段軌道上發現一列貨運列車,裡面有2310名已經死亡的遺體,這是一個從 Buchenwald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過來的運輸列車。
進入大門之後,可以先選擇參觀主要展示區,也是當初集中營的主要建築。進入博物館建築物前會先看到一面牆,上面黑色碑文用法英德俄四種語言寫著:「願那些在 1933 年至 1945 年間因抵抗納粹主義而被殺害的人的榜樣有助於團結生者,保衛和平與自由,並尊重他們的同胞。」
國際紀念碑由不同的元素組成,可供遊客步行穿過。紀念碑的設計這是為了紀念這裡受害的成千上萬的受害者而建造的,提醒人們歷史上的慘痛教訓,並警示後人不要忘記這段黑暗殘酷的歷史。從 Jourhaus出發前往紀念碑的最低點,代表囚犯的絕望和痛苦。
這個區域於 1968年 9月 8 日落成,設計者是 Nandor Glid,他在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因身為猶太人而遭到納粹迫害,並於 1944年加入反抗德國納粹的隊伍。
下面中央的青銅雕塑展示了被鐵絲網纏住的人像,它由風格化的混凝土柱子構成,象徵警衛設施。這些扭曲的人形彷彿在訴說著當年囚犯們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周圍的鐵絲網象徵著納粹集中營的封閉和囚禁,以及囚犯們失去自由的悲慘境地。
雕塑的對面是一個鏈條形狀的浮雕,象徵著集中營囚犯之間的團結。浮雕上有不同顏色的三角形,讓人回想起黨衛軍如何對囚犯進行分類。黑色三角形代表所謂的“反社會者”,綠色三角形代表所謂的“職業罪犯”,粉紅色三角形代表同性戀者。在紀念碑豎立時,這些受害者群體並未被視為遭受納粹迫害的人。自1980年代以來,他們的命運才逐漸引起大眾的注意。
SS 黨衛軍在 1937~1938 年擴建戰俘營時建立這棟建築,裡面設有各種工作坊、儲藏室及功能性房間。在那裡,黨衛軍將囚犯安排為金屬工人、電工、油漆工和安裝工等工作。囚犯也必須在洗衣房和廚房工作,但食物長期不足,導致極度飢餓。
黨衛軍對新抵達的囚犯實施侮辱性程序,他們必須交出全身個人物品及衣服,將全身毛髮被剃光後,進行消毒和淋浴,並且發放不合身的囚犯制服。囚犯的財物被存放在大樓閣樓的儲藏室。大樓屋頂刻有海因里希·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 的一句話,諷刺囚犯的絕境。戰爭爆發後,幾乎沒有囚犯從集中營被釋放。
如今,達豪集中營紀念館的主要展覽位於以前的維護大樓內。展覽區展示了達豪集中營的歷史和囚犯的命運,大樓內還設有紀念室、專題展覽室、行政辦公室、檔案館和圖書館。
這是當時的囚犯浴室,至今沒有做太大改變,地面木板是後來加上的。囚犯在浴室中剃光毛髮,進行消毒沐浴,這項程序不僅為了消毒,也是予以剝奪他們的尊嚴並加以羞辱。起初,囚犯可以一週洗一次澡,後來次數逐漸減少。
個人感想心得:
這個維護大樓是整個集中營展示資料最豐富的地區,從國家、區域、以致於戰爭發展,黨衛軍的相關資訊,以及當時的囚犯實際情況,都有詳細資訊介紹,以及各種當時被黨衛軍拍下的照片。我個人強烈建議,在這個展示區可以花至少 1 ~2 小時可能都不夠,加上 Audio Guide 解說仔細清楚,更是令人感到這段歷史的血腥殘暴。
除了照片之外,也有當時黨衛軍或盟軍戰後拍到的影片,包含美軍發現從 Buchenwald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過來的運輸列車,其中不少死亡的囚犯遺體,真的十分觸目驚心。我參觀的時候,並不想拍下這些畫面,只是用雙眼記錄下來,深深的感到一個暴政不仁的統治政權草菅人命的殘忍。
這是鞭打懲罰囚犯的工具,後來也作為戰後審判的證據。
從 1938 年起,囚犯制服由一件夾克、一條褲子和一頂藍白條紋斜紋布帽子組成。鞋子是用木頭和部分亞麻製成的。囚犯必須將囚犯編號和三角形補丁縫在製服上。自 1938 年起,黨衛軍使用這些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布片將囚犯分為不同類別。
各種顏色的三角形顯示了集中營囚犯的類別,這些標誌不僅是身份識別,更是對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和歧視的工具,黨衛軍故意利用這些類別在不同囚犯群體之間製造不和。
這張地圖是一張大地圖的一小部份,主要標示達豪集中營以及週圍的大小集中營。
確切的集中營和勞改營的數量難以精確統計,因為它們的規模和功能各異,根據不同的研究和統計,納粹在二戰期間建立的集中營數量估計在15,000至42,500之間。這些設施包括主要集中營、附屬營地、勞改營、戰俘營、過境營和滅絕營。這些營區是納粹實施種族滅絕和迫害的主要工具,數百萬無辜的人在這裡遭受了非人的待遇,無論總數是多少,納粹集中營系統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章。
這是在展示區一張資料其中一部份相片截圖,2827 條鐵道路線用於運送前往 Auschwitz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
這是紀念達豪集中營囚犯撤離遊行的紀念碑,由 Hubertus von Pilgrim 於西元 1991 年製作的青銅像。隨著盟軍的推進,從 1944 年夏天開始,黨衛軍開始放棄集中營,囚犯透過強行行軍和火車運輸方式,轉移到其他離戰線較遠的營地,許多囚犯在運送過程中死亡。
由於達豪集中營位於納粹德國境內較深之處,最初是奧斯威辛 Auschwitz 集中營、 Natzweiler 集中營、Flossenbürg 集中營和布痕瓦爾德 Buchenwald集中營的囚犯的收集點。1945 年 4 月 23 日,考弗林綜合大樓的子營地開始被廢棄。
黨衛軍用運輸工具強行疏散了達豪集中營系統中的至少 25,000 名囚犯,這被稱為「死亡行軍」。在此期間,至少一千名囚犯因疾病、營養不良和疲勞死亡,無法繼續行走的囚犯被黨衛軍毆打或槍殺。
黨衛軍將這個拘留囚犯的地方叫做 garrison detention 駐軍拘留所,不過囚犯叫此為 Bunker 地堡,位在維護大樓的後方。囚犯被關在窂房裡,在持續的監視長達數週甚至數個月。囚犯只被提供極少的食物,並且被施以逼供、酷刑處罰。
黨衛軍在維護大樓和監牢之間的庭院中虐待和謀殺囚犯,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射擊台,用來處決蘇聯戰俘。 1941年8月底,黨衛軍開始在此進行處決,但為了保密,這些大規模處決隨後被轉移到附近的 SS shooting range Hebertshausen 射擊場。
1944年,黨衛軍在 Bunker 設立了四個極窄小只能站立的牢房,大小只有 80 x 80 公分,囚犯在這狹窄的空間裡無法坐下,沒有足夠的空氣呼吸。這個地方我在參觀時有聽到導遊介紹,但是我和家人沒有看到實際窄牢的樣子,不過光從文字上就覺得十分恐怖。
從1941年起,達豪集中營關押了許多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宗教領袖、軍官以及其他反對納粹政權的知名人士。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被囚者:
這些人物中,有些在戰後倖存並繼續他們的政治或社會活動,而另一些則在集中營中或被處決時喪生。
點名區位在維護大樓和營房之間,黨衛軍在此進行點名和懲罰,囚犯每天早晚在此集合,無論天氣變化都必須保持立正資勢不能動。不過點名時間不一定,經常因為人數不符而延長時間,直到問題解決。身體虛弱的因精力疲乏倒下,別人也不可以幫忙。
黨衛軍強迫衣著單薄,營養不足的囚犯進行體能演練直到他們筋疲力竭,公開鞭打囚犯的懲罰也是在點名區公開進行,以羞辱並恐嚇所有人。戰爭最後的幾個月,達豪集中營人滿為患,許多生病的囚犯在點名區當場死亡。
早期的集中營囚犯營房早己不復存,目前看到二座營房是 1965 年建造的複製品。在 1937~ 1938 年新建營地期間,黨衛軍強迫囚犯建造 34 個營房,左側前兩座營房用於食堂、文書辦公室、圖書館、黨衛軍博物館及囚犯訓練及軍工工場。
後方營房則用於囚犯住宿,每座營房設有4個單元,原本設計容納 200人,但戰爭末期卻塞入多達 2000名囚犯。營房右側是不斷擴建的醫務室,後方為懲罰區和新囚犯的隔離營房。黨衛軍對於囚犯的營房做了殘酷嚴厲的管制,地板的清潔、儲物櫃中的物品如何擺放、床舖的擺放等方面,都製定了嚴格的規定,即使是最輕微的偏離失誤,囚犯們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現在營房都已不存在,只有當時的地基以及水泥塊標示出第幾棟營房。
下圖是後來重建當時的囚犯睡覺、上廁所以及洗澡的營房內容,可以看到床舖之間空間窄小,戰爭末期擠進上千名囚犯,必須忍受在窄小空間休息睡覺,難以想像的惡劣生活環境。
美軍空拍的歷史畫面,德軍因為即將敗退,離開之間要把這個驚駭世人的證據加以銷毀,由於營房是木製建築一旦破壞就難以保存證據。
最初醫務室位於營地道路右側的兩座功能性營房中,設備現代化且齊全,供黨衛軍用於宣傳展示。然而,囚犯在此忍受極差的醫療條件,醫療用品極度匱乏,黨衛軍醫生普遍忽視病人。直到 1943年,才允許囚犯醫生照顧病友。
隨著戰爭爆發,囚犯的生活條件迅速惡化,營養不良、衛生設施不足和疲勞導致健康狀況極差。醫務室擴展到五座營房,但仍難以應對大規模的感染和死亡。自1941年起,黨衛軍醫生在此對囚犯進行可怕的醫學實驗,把囚犯安置在極度不正常的環境條件下,做不人道的實驗研究,最後導致數百人死亡。
註:後來我去參觀柏林附近的薩克森豪森 Sachsenhausen 集中營,不小心走到一個陰森森的地下室,當天氣溫頗高,但是地下室就是極度陰涼,後來我才知道誤走到集中營的醫學實驗室。說實在,怪恐怖的感覺,想到當時的畫面,加上參觀時間太晚沒有其他遊客,真的建議這種實驗室還是不要進去感覺比較好。
戰後,在豪森集中營設立了多個宗教紀念區,以紀念在此遭受迫害和殺害的囚犯,這些紀念區反映了不同宗教信仰團體對受害者的悼念和敬意。主要包含了:
這些宗教紀念區不僅是受害者的紀念區,也是對集中營歷史的反思,提醒後人記得這些悲慘的歷史。
達豪集中營的火葬場最初並非為了大規模屠殺而建,而是用於處理死於疾病或飢餓的囚犯遺體。然而,隨著納粹屠殺計畫的推進,火葬場的功能逐漸轉變為大規模焚燒屍體。起初,黨衛軍把集中營內死亡的囚犯骨灰送到相關家屬手中,屍體埋在離集中營不遠的地方,但是隨著戰爭愈演愈烈,囚犯人數和死亡率不斷上升。
於是在 1940年夏天建造了第一個火葬場,僅僅一年之後,就不敷使用。1942年春天開始建造“X營房”,一年後投入使用。這是一座配有四個焚化爐的火葬場,另有衣物消毒室、休息室、衛生設施、停屍間及偽裝成「淋浴室」的毒氣室。 「X營房」顯然是為大規模滅絕囚犯而設計的。
儘管如此,達豪集中營並未大規模使用毒氣殺人,火葬場區域與營地其他部分稍顯隔離,黨衛軍在此作為處決場所,主要是抵抗組織成員的囚犯。火葬場是納粹掩蓋罪行的重要手段,通過焚燒屍體,納粹企圖銷毀證據,掩蓋其大規模屠殺的罪行。
最後,我花了二個半天的時間,完整地參觀完達豪集中營,跟所有參觀者一樣,沈重的心情。這篇遊記寫的很長,我個人心得部份不多,主要都在整理歷史資料,參考來源以豪森集中營官網資料為主。照片拍的不多,也不想多拍,只是想記錄這個二戰悲慘無人道的歷史事件,同時也希望各個好戰分子心中,能夠放下干戈,讓世界早日迎來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