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一開始我計劃前往貝加爾湖是為了看藍冰,特別是網路上那些充滿氣泡的冰層照片深深吸引了我。那種神秘又夢幻的景象,讓我萌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親眼見證貝加爾冰湖裡的氣泡冰。
當我真正踏上貝加爾湖的旅程後,才發現要看到氣泡冰並不是隨處可見的事。第一天,我參加了一個北線的拼車團,雖然有幸看到了少量的氣泡冰,但規模和壯觀程度遠不及我在照片中所想像的,心中不免感到些許失望。
幸運的是,第二天的南線行程完全彌補了我的遺憾。這一天的行程接近尾聲時,我終於站在了一大片氣泡冰面前,眼前的景象美得讓人屏息。層層的冰晶中,氣泡宛如一顆顆珍珠,靜靜地嵌在透明的冰層裡,彷彿一幅天然的藝術作品。
當天的天氣是超級無敵爆冷的一天,陰天又刮風,完全沒有太陽。還好沒有下雪,否則可能什麼都看不到了。站在冰湖上的感覺非常特別,朋友們都問我會不會覺得恐怖,因為感覺冰層隨時可能會裂開。但其實我一點都不害怕,因為這個季節的冰層厚度已經有 150 公分以上。我們到訪的時間是二月初,今年當地氣候提早急速降溫,讓冰層厚度比往年更早達到可以人車通行的標準,真是太棒了。
這次貝加爾湖的旅程,雖然有小小的波折,但最終能如願以償,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真的讓我感到無比滿足。先證明真正踩在冰湖上的情景,所以先放當天雙腳踏在冰上的照片,直接踩上去的貝加爾湖冰層耶。
南北線行程和貝加爾湖
那天的氣溫冷得令人崩潰,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即便全身保暖裝備齊全,手腳仍難以承受。無論穿了幾雙超厚毛襪,甚至戴上雙層羽絨手套,依然冰冷刺骨。
更令人沮喪的是,我用了多年的 Sony 小微單相機竟然在這種低溫下罷工了。無論怎麼更換電池、重啟機器,始終顯示故障訊號,完全無法操作。直到回到室溫後,它才恢復正常,證明低溫直接讓它”拒絕工作”。幸運的是,出國前我新買了一台 Panasonic 小類單相機,表現非常可靠。在極端低溫環境下,它竟能持續運作一整天,只耗掉約 1.5 顆電池的電力,一天僅需更換一次電池,讓我成功拍下珍貴的氣泡冰照片。
另外,手機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氣溫低於零下 15 度時,iPhone 直接關機,電量瞬間歸零,不僅無法拍照,更別提錄影。這也是 iPhone 在寒冷環境中的一大弱點。我觀察到當地人和其他遊客使用的手機型號多種多樣,不少當地人也用 iPhone,但他們大多不會在冰天雪地裡拿手機拍照錄影。有些遊客會把暖暖包貼在手機上,以延長使用時間,但我覺得這樣太麻煩,乾脆放棄手機拍攝。
對我來說,相機更加方便。畢竟手機當機後,不僅影響拍照,還會影響通訊與資料查詢功能。所以,我選擇把手機放進口袋保暖,必要時再拿出使用。
拍攝氣泡冰其實需要一些技巧,但我出門旅遊時並沒有特別研究。平時我的旅遊規劃向來很詳細,出國前會把交通、住宿等細節安排妥當,到了當地後就放空心思,隨性欣賞風景,看到什麼就直接按下快門。至於取景角度、光線、焦距等,我也很少去研究,通常就是多拍幾張,回家再慢慢篩選。畢竟記憶卡不貴,而我也不是專業攝影師,光圈、快門這類設定壓根不懂,基本上都用傻瓜模式自動拍照,回家後再微調照片。
那天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讓拍照變得特別困難。雙手戴著厚重的手套,操作相機非常不靈活,但我絕不敢冒險脫下手套,深怕手會凍傷。有旅伴後來回憶說,旅行結束後雙手指尖出現神經麻痹的情況,回台灣一週都沒完全恢復,就是因為雙手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下所致。為了健康著想,即使拍攝操作不方便,我也堅持全程戴著手套,寧可辛苦一點,也不願冒險傷害自己。
有人為了畫面清晰一些,特地帶了熱水來湖面潑灑,因為熱水會溶化表面,讓原本湖面的雜訊(車子胎痕,遊客鞋子的冰爪痕)可以消失,方能拍攝出更棒的照片。只是我個人有個想法是我不會這麼做,因為在貝加爾湖水資源極為缺乏,尤其是冬天,雖然它擁有很大的湖泊,但是一般生活可以使用的水源其實不多,因為沒有太多硬體設備,怕破壞自然環境,所以我不會拿這些十分寶貴的水資源,做這些行為。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反正畫面乾淨與否,我都沒關係,因為最棒的畫面留在我心裡。
拍攝美景固然重要,但健康更為首要。即使條件受限,能夠用心捕捉當下,回家後整理照片時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美好回憶。
氣泡冰的成因其實是一種自然界生物現象,水中有許多厭氧微生物,還有不少有機物質的沉積物,這些厭氧微生物在利用有機物質時,會將其分解成小分子的甲烷,然後便釋放到湖水中。由於甲烷不溶於水,就會變成水中不斷上升的氣泡,最後浮到水平面,但是又由於湖面氣溫極低,導致甲烷氣泡還沒浮到水平面就結冰了,因而形成這種氣泡冰的現象。目前這種景象只有在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還有加拿大的北方湖區可以看到,就是由於地理環境加上氣候酷寒,以及湖面積廣大和水中生態系的結合,才會有機會看到氣泡冰。
當天我們看到的氣泡冰是位在貝加爾湖南線的某個區域,反正俄羅斯導遊司機開車到此,叫大家下車就看了到一大片氣泡冰的範圍。由此可知這裡湖底有不少的微生物和有機沉積物,才能產生這麼一大片的甲烷氣體浮到水面上,因為是寒冬氣體還未浮出就凍結了。
倘若是其他季節,也代表了一件事–地球暖化問題,因為甲烷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停留造成的溫室效應是CO2 二氧化碳的 20倍,寫到這裡感覺都成科普資料研究了。不過地球暖化真的很令人擔心,今年貝加爾湖二月中後氣溫就明顯上升,甚至有時還有零度以上的氣溫,也不曉得這樣大片湖冰的景象,還能有幾年。
下圖是當天我們跟團的照片,湖冰上停了幾輛俄羅斯麵包戰車,這一片湖冰地點靠近奧克洪島,從照片可以看到島上陸地,因為氣泡冰範圍很大,所以遊客都很分散,不會影響要拍個人照的遊客,只是天氣實在太差就是了,太冷了。
因為我想拍出來遊客,大片湖冰和裡面的氣泡冰,所以鏡頭畫面水平有點歪斜,我也不想調整它的水平方向,才能表達當時的畫面感覺,人站在冰湖上,一大片澄淨的景象。
冰面上有長長的裂痕,不少人都會問到底會不會裂開,其實不會啦!這個裂痕是溫度變化造成湖水冰層不斷擠壓以及膨脹,主要就是熱脹冷縮的現象,有時候在冰湖平面的底部,有時候還會像地層變動一樣,冰塊被擠壓衝出表面,在北線就可以看到大片冰裂、冰塊在湖面上,很特別的一種自然現象。
一開始拍照時因為氣溫太低,我的眼鏡都被呼出的水氣搞得全是冰霜,當時只有看到大顆白色的氣泡冰,回來處理照片後,才看到還有其他小小的氣體泡沬,也凝結在冰層之中,下圖看起來十分明顯。
原本的冰層應該是澄淨透明的,但是還是會偶爾看到一些不透明的冰層,讓這一些氣泡冰畫面有一種神祕的面紗錯覺,我覺得十分特別。
因為這裡整片都是氣泡冰,沒有白雪覆蓋,畫面很美,只是要十分小心,這樣的冰原十分滑,我那天參加南線時,上午不小心摔了一大跤,就是下車時沒注意到腳下的滑冰,結果沒站穩就摔了,還好穿得十分厚實,沒有摔傷,只是一下子腦袋摔昏了,老半天才回神爬起來。
不過我一直很慶幸還好我去年下了決定要來,甚至沒考慮旅伴是否找得到,就自己先訂好機票,規劃行程了。這樣的氣泡冰又證明了一件事,有心動才有行動,有行動才有收獲啦!不少網友都會問這裡自助會很難嗎?其實一點也不會,雖然中文資料不多,旅遊書也幾乎很難找到,但是你只要有心去找,還是可以找到不少資料的。
而且這裡的遊客又以華人為大宗,甚至某些地點說中文也可以通,或是有中文翻譯之類,是我完全預料不到的事。當地的遊客幾乎清一色亞洲人,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台灣人,極少機會看到一二位西方面孔,真是很有趣的旅遊現象。
至於跟當地人說英文可以通嗎?我可以告訴你,只有不到二三成的機會,因為俄羅斯人很多都不大會英文,所以你若以為可以用英文溝通,大錯特錯,當地人還是以俄語為主要語言,英文只能很簡單的單字,除了少數旅行社導遊或是旅館服務人員,你會習慣在這裡比手畫腳溝通方式,或是乾脆用手機翻譯軟體溝通,會更方便一點。
這裡擁有好大一大片的氣泡冰,我們可以盡情拍照取景,大家走來走去都不會覺得擁擠,因為範圍面積廣大,怎麼拍都可以,也不用擔心有路人甲來破壞畫面啦!只不過我個人不愛怕個人照,而且瘋狂的拍一堆氣泡冰各式照片。
下圖左上可以看到一些俄羅斯麵包戰車輪胎留下的痕跡,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車子可以在冰面上行駛的原因,在這裡的車輛沒有在用雪鏈的,都是用雪胎裝備,在冰面上經常可以看到這些車子行駛過的刻痕。
要拍攝氣泡冰一般都要趴在冰面上取景,才會把氣泡冰拍攝清楚,當你看到有人趴在湖面時,形成一種很奇怪的畫面,就是大家在拍攝冰層下的氣泡冰。一開始我還以為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才能看到氣泡冰,結果到了這一大片南線氣泡冰地點,我發現放眼望去一大片都是啦,你想怎麼拍都可以,走到哪拍到哪,真是太棒了。
在氣泡冰區拍了半天,我忽然覺得應該拍一些我站在冰湖上面的照片,才更有真實感。於是就有了以下很幾張,鞋子和湖冰合影的照片,說真的,我自己感覺很不錯耶。這一張照片感覺更逼真,腳踩在貝加爾湖的氣泡冰面上。每張照片都有明信片的 fu,哈哈,自己覺得很棒。
照片中有一團氣泡冰埋在下面,深度頗深,看得出來它們還沒來得及浮上來就凍結住了。一大堆冰裂痕跡,在冰裂痕中有幾顆大氣泡冰,也是特別的畫面。大片一點的氣泡冰就如下圖一樣,散布開來在冰層表面。
最後還是放上我穿鞋子合影的畫面,有始有終,此生難忘的貝加爾湖氣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