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近郊-薩克森豪森 Sachsenhausen 集中營參觀記錄(Germany)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Sachsenhausen Concentration Camp 位於德國於柏林北方約 35 公里的 Oranienburg,建於1936年,是納粹德國初期設立的關鍵集中營之一。與其他集中營不同,薩克森豪森被視為納粹制度下的「標準典範」,不僅是關押政治犯、猶太人及其他受迫害者的地方,也是實驗性設施場所,用於測試更具壓迫與滅絕人類的方式。集中營內的幾何結構設計充分展現極權主義的壓迫特性,所有建築呈放射狀排列,以便於最大化的監控。

二戰期間,超過 20 萬人在此被關押,許多人遭受非人待遇,包括強迫勞動、醫學實驗和系統性屠殺。戰後,該地區一度被蘇聯用作拘留營。如今,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被改建為紀念館和博物館,保存多處遺址,如營房、焚化爐以及紀念碑,向世人揭露納粹暴行的殘酷事實。參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是一場深刻的歷史旅程,它不僅讓人感受到壓迫制度的冰冷與殘忍,更提醒我們和平與自由的可貴。

交通資訊和景點資訊

  • 火車:從柏林出發,最方便的方式是搭乘 S1 線(45 分鐘車程,20分鐘一班)或 RE5、RB 12 區域列車(25分鐘車班,1 小時一班)前往 Oranienburg 車站,從柏林市中心的主要車站出發,行程約需 30~40分鐘。
  • 抵達 Oranienburg 車站後:
    • 步行:抵達 Oranienburg 車站後,可以選擇步行約30分鐘(約 2.2 公里)到達 Sachsenhausen 紀念館。
    • 搭公車(到 Sachsenhausen, Gedenkstätte 站):
      • 804 號公車,車程約 10分鐘以內,發車時間一小時一班。最早車班 8:19 往 Malz, Anker 方向,最晚車班 17:19 。
      • 821 號公車,班次為 11:55, 13:55, 14:55, 15:43 和 17:00, 往 Tiergarten 方向。

門票:免費,語音導覽租借 3.5 歐元(只有英文和其他歐語系)
開放時間:4~10月 每天 8:30~18:00,11~3月 每天開放(週一休息)8:30~16:30
官網: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visitor-service/opening-times-prices-and-travel-information/

《個人心得感想》這次德國行到訪了慕尼黑近郊的達豪 KZ Dachau 集中營,多年前也去了位在波蘭的奧斯威辛 Auschwitz 集中營,幾乎都有這樣的場景,每次看過仍是心情震撼,戰爭的殘酷不在話下,關押在集中營的囚犯遭受不人道的對待,只能在高壓統治和窄小空間生活,極度缺乏食物和營養,納粹德國建立的集中營系統導致了數百萬人的死亡,是二戰期間最悲慘的歷史事件之一,總體估計在 600~1100 萬之間。達豪集中營估計有41500人死亡,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死亡人數也在數萬人以上,這些死亡通常是由於飢餓、疾病、酷刑和處決等原因造成的。
遊記:慕尼黑近郊-達豪集中營 KZ Dachau 參觀記錄(Germany)沈重的波蘭 Auschwitz 納粹集中營之行(Poland)

歷史背景

1933~1934年 Oranienburg concentration camp 奧拉寧堡集中營

奧拉寧堡 Oranienburg 集中營是普魯士地區的第一座集中營,於 1933年 3月 21日“波茨坦日”(Day of Potsdam)成立。當時,德國保守勢力向希特勒表示支持,當地衝鋒隊 SA 第 208 團利用 Oranienburg 鎮中心一座廢棄啤酒廠設立了這座集中營。早期的集中營多為地方性的「報復營」,納粹用來囚禁政治對手和知識分子,作為恐嚇手段,許多受害者和施害者來自同一社群,甚至可能是鄰居或家人。

奧拉寧堡集中營受國家支持,部分囚犯由市長和地方官員下令羈押。營長 Werner Schäfer 利用該集中營進行宣傳,在德國媒體上將其描述為“模範集中營”,甚至在當時約 5000 家影院的新聞影片中展出。1933年3月~1934年7月關閉期間,約 3000 人被囚禁,多為柏林及周邊地區的政治對手,包括國會議員、知識分子及傳媒人士。初期囚犯以共產黨員為主,後期則有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及其他政黨成員。

囚犯日常生活充滿懲罰與勞役,須從事道路、鐵路和水路建設等工作。猶太囚犯被分至“猶太工隊”,遭受更嚴酷對待,至少 16人在營內死亡。1934年7月的“長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 或 Röhm Purge)後,集中營由納粹黨衛軍(SS)接管並關閉,囚犯被轉移至利 Lichtenberg 利希滕貝格集中營。之後,奧拉寧堡集中營僅作為柏林的備用設施。

註:SA 是指「衝鋒隊」(Sturmabteilung),是納粹黨在 1920~1930 年代初期的重要準軍事組織。SA regiment 則可解釋為衝鋒隊中的一個「團級單位」。

1936~1945年 Sachsenhausen concentration camp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建於 1936 年夏天,由來自 Emsland  地區的囚犯建造,是納粹黨衛軍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 擔任德國警察總長後建立的第一座新集中營。該營由納粹黨衛軍建築師設計,納粹意識形態象徵並實現納粹黨衛軍對囚犯的絕對控制,作為一座模範集中營,它不僅用於訓練黨衛軍警,還因靠近「帝國」首都柏林而擁有特殊地位。1938年,集中營的中央管理機構從柏林遷至奧拉寧堡 Oranienburg,進一步強化其重要性。

在 1936~1945年間,薩克森豪森集中營關押了超過 20 萬人,包括納粹認為「種族劣等」或「生物低下」的猶太人、辛提人 Sinti、羅姆人 Roma、同性戀者,以及政治犯、外國勞工和戰俘。二戰期間,囚犯多來自被佔領區,直到 1944 年,九成的囚犯是外國人,其中以蘇聯和波蘭人最多,另外約有 2 萬名女性囚犯。

囚犯被強迫勞動,包括在營內工業區工作及修建基礎設施。1938年起,囚犯被迫建造世界最大的磚窯廠,供應柏林納粹建築計劃所需材料。1940年設置的「鞋跑道」(shoe running detail)則用於測試鞋底材料,囚犯需背負重物在不同地面上行走,以測試各種鞋底材料的適用性。從 1942 年起,超過 100 個衛星營區成立,服務於武器工業,如西門子和 AEG 等工廠。

集中營內死亡人數眾多,死因包括飢餓、疾病、醫學實驗及系統性屠殺。1941年秋,至少一萬名蘇聯戰俘在特製的「頸射裝置」(neck shot unit)中被處決。1942 年增設屠殺設施,並在 1943 年建成毒氣室和焚屍爐,這一建築諷刺地被命名為「Z站」。1945年初,納粹實施清理行動,殺害約 3千名囚犯,並將 1萬 3千多人轉移至其他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歷史,無疑是納粹罪行最黑暗的一頁之一。

註:(一)辛提人(Sinti)是歐洲羅姆人(Roma)的一個亞群體,是遊牧民族,主要分布於中歐、西歐和部分南歐地區。辛提人與羅姆人共享相似的語言、文化和歷史背景,但他們的歷史發展和居住地略有不同。
(二)羅姆人(Roma)又稱吉普賽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非定居民族。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以及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而發展出與當地主流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以上資料參考官網: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

集中營營區的設計與規劃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Sachsenhausen)是納粹德國於 1936 年建立的集中營,主要設計和建造是根據納粹黨衛軍領導人 Heinrich Himmler 的要求,目的在成為其他集中營的示範營,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功能性。

  • 三角形布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整體布局呈現正三角形,這一設計使得營區內的各個功能區域能夠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囚犯的居住區域以扇形排列,圍繞著中心的管理區域,這樣的設計不僅便於監控,也便於管理人員的日常操作。
  • 功能區域劃分:集中營內部劃分為多個功能區,包括囚犯宿舍、工作區、醫療區和處決區等。這些區域的設計考慮到了囚犯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納粹的管理需求。例如,囚犯的宿舍通常擁擠不堪,設計上故意使其生活條件惡劣,以達到精神和身體上的壓迫。
  • 監控設施:集中營內設有多個監控塔和圍牆,這些設施不僅用於防止囚犯逃跑,也用於對囚犯進行嚴密的監視。進入集中營的主要入口上方標有「工作以換得自由」(Arbeit macht frei)的字樣,這一標語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實際上卻是對囚犯的極大欺騙和心理壓迫。
工作帶來自由 Arbeit macht frei

集中營地圖

這是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地圖,包括地圖中每個地點號碼的用途名稱,建議參觀時務必跟遊客服務中心拿一張地圖,就算不租借語音導覽,也可以很容易了解每個建築設施或遺址的用途所在。

資料來源:Sachsenhausen 集中營官網 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visitor-service/site-plan

開始參觀集中營

我們到訪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時間有點晚了,上午先參加了柏林地下世界之旅,行程結束後再繼續搭火車前往 Oranienburg,雖然集中營是對外開放免費,不過語音導覽租借還是得在遊客服務中心開放時間內才能租借。我們花錢組借了幾台 Audio Guide 開始參觀集中營,一直到參觀結束也差不多快下午五點多了。記得那時遊客服務中心已經關門,租借的 Audio Guide 直接放在門口地上的塑膠籃裡回收即可。

可能我們到訪時間較晚,加上柏林本身就很多二戰以及冷戰相關景點供遊客參觀,這一天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內部的遊客明顯較少,若和之前慕尼黑近郊的達豪集中營參觀相比。不過我個人覺得遊客數量不多的情況下,更適合想慢慢了解認識這個集中營的歷史事件。

在服務中心拿了集中營導覽地圖後,便開始沿著經過一條名為「營街」(Camp Street)的道路進入整個營區內部,囚犯被帶入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時,也是走過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是集中營的核心通道,將集中營指揮總部和囚犯營區與納粹黨衛軍營地分隔開來,形成一個象徵性與實際性的區域分界。

對囚犯而言,踏上這條道路意味著進入了被絕對控制的領域,象徵他們即將失去自由並被置於極權主義的完全支配之下。而對納粹黨衛軍而言,這條道路則是權力與秩序的象徵,將施害者的生活空間與受害者的痛苦區域明確隔開。這種設計反映了納粹對於掌控和壓迫,從囚犯被押送入營的第一步起,便感受粹納想要的威權威迫,也預示了集中營生活的殘酷與無情。

集中營入口處
集中營街道 Camp Street
集中營街道 Camp Street

SS Troop Camp 納粹黨衛軍部隊營地

納粹黨衛軍部隊營地 SS Troop Camp 是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集中營範圍內但與囚犯區域相隔。這片區域不僅為集中營的日常運作提供支持,也是納粹集中營系統的重要中心。

SS(Schutzstaffel)黨衛軍是納粹德國的準軍事組織,從一個最初用於保護希特勒及納粹高層的小型保安隊伍,發展為一個龐大而強大的多職能組織,是納粹政權的核心力量之一。黨衛軍(SS)是納粹德國的重要準軍事組織,1925年成立,初期作為希特勒的私人保安隊伍,後在 Heinrich Himmler 領導下發展為一支龐大且多功能的機構。

SS 分為普通黨衛軍、武裝黨衛軍等部門,負責集中營管理、種族政策執行及軍事行動。其骷髏總隊(Totenkopfverbände)負責管理集中營和滅絕營,直接參與納粹的大屠殺行動。武裝黨衛軍則在二戰中參與多場戰役,犯下多起戰爭罪行。1945年納粹戰敗後,SS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定性為犯罪組織,其歷史成為極權主義與暴行的象徵。

Entrance to Command Headquarters and Prisoners’ Camp 指揮部和囚犯營入口

主要入口正好位於營地的中軸線上,當時囚犯就是在這裡進入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指揮總部位於黨衛軍部隊營和囚犯營之間,設有辦公室、住宿和一個賭場,可容納約 100 ~250 名黨衛軍指揮人員,集中營囚犯受到黨衛軍指揮人員幾乎不受限制的權力。此外,約有多達 3500名隸屬於「勃蘭登堡骷髏總隊旅」(Brandenburg Death’s Head Brigade)的黨衛軍士兵參與警戒與管理。

集中營指揮官的辦公室是營地的核心運作中心,指揮官與其六名部門領導以及警衛單位負責人定期會面,商討包括大規模屠殺計畫在內的事宜。指揮部的設計與運作,負責了集中營系統內的層級分工與高度合作效率,確保納粹暴行的執行任務。

在入口處右邊的是新博物館 New Museum,作為薩克森豪森國家紀念館的展覽館而建,於1961年開放。

通過營區大門後,就是關押上萬多囚犯的營區範圍,周圍邊界是死亡地帶,由高壓電網和營地圍牆組成,死亡地帶是囚犯無法逾越的區域,任何接近者都會立即遭到槍擊,高壓電網則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封閉性,象徵著對囚犯的絕對壓迫,營地圍牆作為最外層屏障,不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威懾與壓迫感。

在1961年,為了建立國家紀念地,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安全系統被部分重建,目的是讓參觀者了解集中營的原貌及其恐怖的壓迫性結構。

Small CampBarrack 38Barrack 39 (小型營房、營房38和39 號)

Small Camp 這座營房建築群建於 1938 年,是大多數猶太囚犯被關押的地方,直到 1942 年 10 月被驅逐到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arrack 38 、Barrack 39 營房是「 Small Camp」的一部分,從 1938 年 11 月~1942 年 10 月,黨衛軍就是在這裡監禁薩克森豪森的猶太囚犯,這兩個兵營在集中營的歷史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Barrack 38 於1938年夏天建成,最初居住在此的囚犯包括辛提人和羅姆人。在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後,超過 6000名猶太囚犯被押送至 Small Camp,幾乎占據了整個區域。原本為 150名囚犯設計的 38號營房,卻被迫容納多達400人,環境極為擁擠。加上與 38號營房相鄰的 37號、39號營房,也集中安置猶太囚犯,成為營地內的「猶太營房」。

1942年10月,黨衛軍領導人 Heinrich Himmler 下令將所有集中營中的猶太囚犯遣送至奧斯威辛 Auschwitz 集中營。之後,Barrack 38 用於關押來自波蘭和被佔領的西歐國家的囚犯,包括1945年春季的一批女性囚犯。1945~1950年間在蘇聯控制時期,Barrack 38 曾短暫用於關押女性被拘禁者。1961年使用原始材料進行重建,並作為「猶太公民反抗與苦難博物館」被納入國家紀念地的一部分。

Barrack 39 於 1938年建立,1938~1942年間主要安置猶太囚犯,條件極度擁擠。1961年,營房以原始材料重建,2001年經 Braun & Voigt 建築師事務所修復後,設立展覽「1936–1945年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囚犯的『日常生活』」。

展覽以簡約設計為主,展示櫃和投影畫面以講述集中營中的生活片段,通過關鍵展品讓歷史更加生動。當時的集中營囚犯日常生活十分苦難,納粹嚴密的規範控制一切,囚犯面臨毆打、酷刑和殺戮的威脅。館內以當時 20位囚犯的回憶,涵蓋集中營內不同政治、社會、宗教、種族和國籍群體的經歷,包含訪談錄音與展品結合,讓參觀者透過囚犯的第一手描述,深刻感受納粹暴行及集中營內的悲慘生活。

1992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訪問後不久,38號營房遭遇縱火襲擊,B翼被毀,其他部分及39號營房亦受到嚴重損壞。該事件是1990年代德國右翼極端分子,出於反猶及排外動機進行的一系列攻擊之一。1997年,營房重建完成,建築設計保留其簡潔外觀,並在內部新增地下展覽空間,火災痕跡也被納入展覽設計中。

展覽主題以「1936~1945年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猶太囚犯」為主題,分四部分講述猶太囚犯的命運,地面展廳介紹當時囚犯因政治或種族原因被拘押的經歷,地下展區則聚焦戰爭期間迫害加劇的情況,揭示猶太囚犯被奴役及屠殺的歷史,探討納粹末期集中營內暴行,警示歷史的殘酷教訓提醒世人。

資料來源: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jewish-inmates/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the-everyday-life/

《個人心得感想》這部份資料展覽館如文章所介紹有二層,地面一層和地下層,當時我只有看了部份展示,沒有拍照記錄,語音導覽解說搭配之下應該能更了解展覽內容,說實在還滿需要時間慢慢了解的,可能需要至少 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足夠。最後,我只有拍下營房外觀和一些囚犯生活空間照片記錄下來。

囚犯生活空間和盥洗設備

下圖是後來使用部份當時營房設施重建的囚犯生活空間,包括休息臥室、用餐區和盥洗空間以及廁所。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囚犯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尤其是在洗澡和使用廁所方面,這些設施的使用受到嚴格的限制和控制。

  • 洗澡和淋浴
    • 頻率與條件:囚犯的洗澡和淋浴並不是每天都能進行,通常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內才會被允許洗澡。根據記錄,囚犯們的洗澡時間非常有限,通常每週只有一次,且多數情況下是冷水淋浴,缺乏基本的衛生條件。
    • 人數擁擠:在洗澡的時候,通常會有大量囚犯同時進入洗澡間,這導致了極度的擁擠。據說,一個洗澡間可能需要容納數百名囚犯,這樣的情況使得洗澡變得非常困難,且缺乏隱私。
  • 使用廁所的要求
    • 時間限制:囚犯使用廁所的時間也受到嚴格限制。通常,囚犯只能在早上和晚上進行點名後的短暫時間內使用廁所,這使得他們在生理需求上面臨極大的困難。廁所的數量非常有限,幾百名囚犯只能共用幾個馬桶,這導致了衛生條件的惡化。
    • 衛生條件:由於使用廁所的時間短暫且人數眾多,許多囚犯在使用廁所時常常會因為推擠而受傷,甚至有些人會被踩踏而受重傷。這種情況加劇了集中營內的非人道待遇,許多囚犯因為無法及時使用廁所而遭受不人道的對待。
  • 睡覺休息的營房
    • 集中營的囚犯宿舍通常是用木材建造的,設計上非常簡陋。每個營房內部空間狹小,床鋪通常是三層的,囚犯們被迫擠在一起,幾乎沒有私人空間。床與床之間的距離非常有限,這使得囚犯在休息時感到極度不適。
    • 人數擁擠:在戰爭末期,這些兵營常常被迫容納超過原設計容量的囚犯,導致每個兵營內的囚犯人數達到上千人。這種擁擠的環境不僅影響了囚犯的睡眠質量,也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 用餐空間安排
    • 餐廳設施:集中營內的用餐空間通常是集中式的餐廳,囚犯們在這裡進行集體用餐。由於囚犯人數眾多,餐廳的空間設計也相對擁擠,囚犯們需要排隊等候用餐。
    • 食物質量:提供給囚犯的食物質量極差,通常只有簡單的麵包和水,營養不足,這使得囚犯的健康狀況惡化。用餐時間也受到嚴格控制,囚犯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用餐,這進一步加劇了用餐的壓力。

監獄

這座三翼式監獄建築由囚犯在 1936年建造,供蓋世太保與集中營當局使用。這裡隱藏於集中營內,成為一處充滿秘密的地點,專門用於折磨和殺害囚犯,裡面關押的對象包括被黨衛軍懲罰的集中營囚犯,以及被蓋世太保逮捕的知名人士。監獄既是集中營內紀律處罰的象徵,也是執行納粹迫害政策的重要場所。

目前展覽設於僅存的一翼監獄中的五間原始牢房內,透過展示揭示這片區域的黑暗歷史,讓人感受到監獄囚犯曾遭受的非人待遇,並提供一個沉思空間,紀念那些在這裡受難的生命。

這座建於1936年的牢房區曾是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和蓋世太保的監獄,被一道牆與集中營其他部分隔開,是秘密、殘酷虐待和謀殺的場所。原始建築擁有約 80間牢房、警衛室和審訊室,如今僅存部分,其餘兩翼的地基仍可見。自1 999年起,六間原牢房設立了永久性展覽,以照片、文件和囚犯傳記呈現其歷史與功能。展覽保留牢房原貌,並展示三翼建築的模型,還原當時監獄設計的全景。

展覽的第一部分介紹牢房區從 1936~1961年的歷史,納粹時期間,牢房區用於黨衛軍的懲罰拘留以及蓋世太保對重要囚犯的監禁。蘇聯接管後,該建築被用作檢疫站及監獄。1950年代,建築部分被拆除,1961年東德政府在建立國家紀念館的過程中修復剩餘部分,將其規劃為博物館,以警示後人勿忘歷史。

展覽的第三個房間展示了蓋世太保關押的特殊囚犯,包括共產主義者 Nicolai、試圖刺殺希特勒的 Georg Elser、波蘭主教 Vladyslav Goral、法國總理 Paul Reynaud 和外交部國務秘書Martin Luther。他們的拘禁條件和時間因其重要性而異,普通囚犯多被拘留數日或數月,特殊囚犯則可能長達數年。

資料來源: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ausstellungen/dauerausstellungen/zellenbau/

點名區 Roll-call Area

在中集中營中,點名區是集中營內一個重要的場所,主要用於進行日常的點名和管理囚犯,這個區域的設計和功能反映了納粹政權對囚犯的控制和監視。點名是集中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囚犯們必須在早晨和晚上定期集合,接受點名。這一過程不僅是為了確認囚犯的數量,也是用來檢查囚犯的健康狀況。

點名時,囚犯們必須保持嚴格的紀律,任何不遵守規定的行為都可能導致嚴厲的懲罰,包括毆打或處決。主要目的在加強對囚犯的心理控制,在極端的天氣條件下(如寒冷的冬天或炎熱的夏天)被迫站立,這種身體上的不適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他們感到無助和恐懼。

點名區域通常位於集中營的中心位置,周圍環繞著其他重要設施,如營房、廚房和醫療設施。這樣的佈局使得守衛能夠輕易監視囚犯的行動,並在必要時迅速進行處制。這一區域的存在和運作方式深刻表現了集中營內部的非人道性和對囚犯的系統性迫害。

《個人心得感想》因為這次參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時間是午後近傍晚時分,遊客明顯稀少,整個集中營區的展示區資料豐富,加上語音導覽解說,整個參觀行程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因為那天上午我還參加另一個行程:柏林地下世界之旅,接著下午再過來集中營參觀,太多資訊一下子擁進來,大腦吸收有點吃不消,以致於不少展示資訊並未仔細觀看,只是簡單瀏覽。另外,集中營區佔地面積不少,一整天的行程走到最後也有點疲累。所以建議要參觀集中營的時間安排還是注意一下,當天不要安排太多類似的知識性景點,才消化的了這些歷史事件和故事。

囚犯的洗衣房和廚房、醫學實驗室:集中營展示區博物館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博物館設於原囚犯廚房,聚焦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歷史中的關鍵事件,通過展示歷史的變遷與延續,深入探討集中營不同階段的特徵與轉折點。在剝馬鈴薯的地窖牆壁上,仍然可以看到集中營和蘇聯特別營時代的精美畫作。

其中的「醫療保健與犯罪」展覽面積約 800 平方公尺,包含約 1000 件展品,是迄今為止薩克森豪森紀念館最大的展覽。第一個主題是集中營中的「日常」醫療照護,納粹黨衛軍為醫務室分配了特定的工作分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最初,醫務室的目的只是為囚犯提供最低限度的醫療服務(也為了宣傳目的),但戰爭開始後,其角色轉變為預防流行病。

生活條件的惡化使得傳染病在整個營地迅速蔓延,這也對黨衛軍看守構成了威脅。從自1942年起,集中營內的醫院主要將生病的囚犯,恢復至可以繼續為德國戰爭努力工作的狀態,這一政策直接與殘酷的「選擇」程序相關,對於被黨衛軍認為無法充分恢復以進行強迫勞動的患者,他們被選定為處決對象。這些人往往因疾病、虛弱或傷殘被視為「無用」,隨後被系統性地殺害,進一步體現了納粹體制對人命的極端漠視與殘忍。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中犯下的醫學罪行,其中包括基於優生學理論而進行的強制絕育,和針對被納粹分類為「同性戀者」的囚犯進行的強制閹割。此外,尤為惡名昭著的是「14 f 13」計劃,該計劃系統性地殺害患病囚犯,將他們視為「無用之人」。

展覽還探討了辛提人和羅姆人所遭受的種族衛生研究所進行的人類學檢查,所謂的「種族評估」是納粹種族主義政策的一部分,顯示當時醫學研究在系統性迫害和種族滅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凸顯醫學與種族意識形態結合後的極端危害性。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1943年夏天,11名年輕猶太人從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到達站被轉送至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醫院,成為肝炎實驗的對象。在這次殘酷的實驗中,這些男孩和年輕人被迫在R II營房的51號房生活了一年多,遭受非人道的對待。

這些故事被展示在集中營房中,通過展覽讓參觀者直面歷史現場,了解集中營中醫學實驗的殘酷真相,並提醒世人這些暴行對人類尊嚴的徹底侵害。

資料來源: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medical-care-and-crime/

《個人心得感想》其中有一個醫學實驗室位在營房左側的一處地下室,當時我們不知道是以前納粹集中營的醫學實驗中心,走到下面才發現有點毛毛的,主要是當天天氣其實滿熱的,結果走到地下室後就忽然整片陰涼感。後來看了一下入口處說明,因為當天已經午後五點多,遊客大都離去只剩少數,我們決定不繼續參觀這個醫學實驗室,迅速離開也不想拍照了。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結合以前的歷史記錄,恐怖殘忍的納粹醫學實驗真的該完全消滅不該存在。

國家紀念碑 National Memorial

這座約 40公尺高的方尖碑就在集中營區三角形的尖端地點,是 1961年東德政府建立的國家紀念碑,目的在表彰集中營中抵抗納粹的鬥士,特別是共產主義者和其他反法西斯主義者,表現了東德對反法西斯遺產的政治解讀。紀念碑上的設計包括大量象徵元素,如紅色三角形,代表集中營中被關押的共產主義者身份標誌,它的高度和醒目的位置使其成為紀念地的視覺中心,象徵對納粹暴行的譴責和對受害者的追憶。

二戰後,由於集中營被蘇聯佔領軍使用,無法在原址舉行紀念活動,早期的悼念活動集中於奧拉寧堡市中心。1950年,東德的「營房人民警察」(KVP)接管集中營,許多歷史建築遭到忽視或破壞,包括1952~ 1953年間炸毀了「Z站」滅絕設施,並在原址設置靶場。當地居民也將營房用作建材或燃料,集中營的歷史遺跡遭受嚴重損毀。

1956年,在國內外倖存者的呼籲下,東德政府釋放囚犯營地供參觀。同時,社會主義統一黨(SED)決定在Buchenwald、Ravensbrück 和薩克森豪森 Sachsenhausen 建立國家紀念場所。不過,最終紀念地的範圍被縮減至「保護拘留營」的三角區域,原址地貌被重新設計加入新結構,以展現「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並以40 公尺高的紅三角方尖碑為核心象徵,突出東德的政治統制目的。

1961年4月23日,薩克森豪森國家紀念館在10萬人參與下揭幕,正值以色列 Eichmann 審判和東德人口大量外逃之際。幾個月後,柏林牆建成,東德藉此揭幕強調其反法西斯國家理念,試圖在國內外樹立政治形象;當時的西德媒體對揭幕關注甚少,或將集中營中的死亡人數與蘇聯特別營的受害者人數進行比較,而蘇聯特別營的存在完全被紀念碑所掩蓋。

「Z站」與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謀殺與大屠殺

「Z站」這是納粹黨衛軍給集中營一處建築的名字,象徵囚犯生命的終點。該建築於1942年建成,內有火葬爐、毒氣室和行刑區。Z站包含四個火葬爐、一個毒氣室,以及槍決場地,集中展示納粹暴行的系統性運作。1952~1953年間,東德的「國家人民警察」(KVP)炸毀了該建築。1961年,紀念地建設期間,建築的地基與火葬爐殘骸被加固,並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紀念屋頂,但因結構損壞,該屋頂於2004年拆除。

2005年在集中營解放 60週年時,Z站被重新設計為一個中央紀念場所,由 Prof. HG Merz 設計,採用透明矩形結構覆蓋地基,營造莊嚴氣氛以保護歷史遺址。展示區有納粹使用的技術手段與屠殺設施,以及集中營內的謀殺與大屠殺案例。作為距離德國首都柏林最近的集中營,薩克森豪森常被用作執行處決的場所,受害者多由設於柏林的帝國安全總局或蓋世太保亞歷山大廣場分局送來。

到1945年集中營撤離前對病弱囚犯的有組織屠殺,1941年夏末對超過 13000名蘇聯戰俘的大規模屠殺,這是集中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謀殺行動之一。當時許多幕後操作的謀殺者戰後未受懲罰,或僅獲輕判,而直接參與屠殺的納粹黨衛軍人員,一部分在戰後被盟軍或德國法院判以長期徒刑。展覽通過展示受害者與施害者的對比,提醒人們正義可能遲到,但對歷史的審視不應停止。

資料來源: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murder-and-mass-murder/

蘇聯特別營區「Sonderlager」

二次大戰結束後三個月,蘇聯秘密警察(NKVD)於 1945年8月將「特別營 No. 7」從 Weesow 村遷至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核心區域,並改名為「特別營 No. 1」。直至 1950年3月營地關閉,共約六萬人被囚禁,其中12000人因惡劣的監禁條件而死亡。為為紀念與記錄該歷史,2001年12月於紀念地北邊的前指揮官墓地旁,建成由 Schneider & Schumacher 設計的現代化博物館,展覽面積約350平方公尺。

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玉米黃)介紹特別營的成立、結構與地理分佈,第二部分(深藍色)以27篇囚犯傳記呈現囚犯的多元社會結構,第三部分(鐵銹棕色)聚焦於極端惡劣的監禁條件。在展覽中心位置,一個黑色玻璃展櫃專門展示「死亡與死亡過程」,並可眺望至營地區域及墓地。

靠近新建博物館的兩座原始磚砌營房成為永久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展覽還原囚犯在營地中的日常生活,缺少的窗戶和門被鋼板取代,模擬囚犯感受到的完全隔絕環境。營房周圍的圍牆與遮蓋窗戶的漆層,進一步凸顯了囚犯與外界隔絕的孤立感,郵件聯繫也完全禁止。

營房內部則以鋼板重建原始空間,讓參觀者感受曾經有多達 60人被擠在僅 100平方公尺的狹小空間中的情景,鋼板上刻有囚犯的引言,反映他們的日常生活。根據紀念地分散式的設計理念,25號營房的外殼及其入口區域展示了該地點的整體歷史,使訪客能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各個面向。

參考資料:https://www.sachsenhausen-sbg.de/en/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museum-soviet-special-camp-no-7-no-1-in-sachsenhausen/

《個人心得感想》這一塊地區是我原先參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地區,直到走到集中營後方區域,看了一下現場營區展示的鋼板文字以及相關資訊,才知道這裡也曾是蘇聯關押囚犯的場所。尤其當初冷戰時期東西德分裂,薩克森豪森集營區屬於東德所在的管制範圍,所以這裡也曾是共產主義領域,不難想像關押異議份子的作法。有不少當時的營房在荒草樹叢之中,一般來說會走到這塊蘇聯特別營區「Sonderlager」的遊客不多,但是我還是強烈推薦到訪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參觀時,不妨安排一些時間過來看看。

最後,我們在午後六點結束了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參觀行程,不過現場的旅客服務中心和旁邊的小吃店全關門了,順利等到公車搭上返回 Oranienburg 火車站。火車站附近有一間還滿不錯的中東式烤肉夾餅店,味美價廉,總算補足一天的能量,再順利搭火車回到柏林市區。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