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古都 Dresden 德勒斯登遊覽(Germany)

德勒斯登 Dresden 位於德國東部,是薩克森州的首府,坐落在易北河畔。這座城市以其壯麗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築風格而著稱,尤其是富麗堂皇的茨溫格宮(Der Dresdner Zwinger)、易北河畔的聖母教堂,以及受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 的影響下各類藝術珍寶收藏品。德勒斯登在二戰中遭受了嚴重轟炸,後來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恢復了許多歷史遺跡,並成為德國重要的文化與藝術中心之一。

上次來德勒斯登是 2019年的事,當時安排從布拉格搭車過來一日遊,完全沒做任何功課,直到這次旅遊前看了一些當時二戰影集,才知道原來這個城市歷史十分殘烈的炮火轟炸,整座城市幾乎燒成灰燼。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當時看到的教堂和皇宮建築外觀,都是之後重建完成的。因此這次安排行程時,決定參加一個當地歷史導覽,好好認識這座曾經繁華的藝術文化古都。

舊城歷史中心一景

這篇遊記主要以我當天參加 Airbnb 裡面的一個英文導覽行程,跟著導遊走訪德勒斯登舊城區的各個景點建築,再加上它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層面的旅遊記錄。舊城區到市區各個地點、火車站都很方便,大眾運輸有電車巴士,路線和停靠站都不少,現場使用手機 Google 地圖查一下都可以找到適合的交通路線搭乘。

  • 主要舊城歷史中心的景點地圖

歷史概述

德勒斯登於 1206 年首次被提及,當時建立在一個斯拉夫漁村遺址上,作為商人定居點和當地統治者的所在地,從 15 世紀起一直是薩克森公爵、選舉官邸和王室的住所。隨著薩克森選帝侯國的興起,德勒斯登在15世紀成為薩克森選帝侯的宮廷所在地,並在此後逐漸發展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8 世紀時期,德勒斯登在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也叫 Friedrich August I ,西元 1670-1722年,同時也是當時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西元 1807-1813 年)的統治下,成為歐洲巴洛克藝術和建築的中心。奧古斯都大帝委託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建築,如茨溫格宮(Der Dresdner Zwinger)、聖母教堂和森帕歌劇院( Semperoper )等,大大提升了德勒斯登的文化地位。

這些建築不僅展示了奧古斯都大帝的權力和富饒,也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曾說過 “君王通過他的建築而使自己不朽”(德文:Ein König macht sich durch seine Bauten unsterblich.),奧古斯特大帝就是這樣一位君主。由於這個時期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建築,也同時吸引了大量藝術家和學者聚集於此。

由於奧古斯都大帝計劃將德勒斯登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開始發現中國製造瓷器–“白色的黃金” –的秘密,在他統治下,在德勒斯登和邁森發明了歐洲的瓷器。同時間,也從歐洲各地招攬了許多最好的建築師和畫家來到德勒斯登,締造了這個璀燦的巴洛克式城市–德勒斯登。

舊城歷史中心: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 和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
舊城歷史中心:壁畫–王子的行列 Fürstenzug

然而,德勒斯登的歷史也充滿了動盪。1945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盟軍對德勒斯登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此次轟炸幾乎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尤其是其最重要的歷史中心。儘管德勒斯登並非主要的軍事工業城市,但它卻被盟軍視為一個重要的目標,以此加速德軍投降。盟軍投下了約3900噸炸彈和燃燒彈,導致城市大部分地區化為廢墟,並造成了巨大的平民傷亡。

這次轟炸引發了關於戰爭道德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德勒斯登的文化價值應當得到保護,轟炸行動不應如此猛烈;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納粹德國的戰略打擊。德勒斯登的轟炸至今仍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舊城歷史中心: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
舊城歌劇廣場:森柏歌劇院 Semperoper Dresden

二戰之後,德勒斯登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的一部分,並經歷了數十年的重建。隨著1990年德國統一,德勒斯登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建築被恢復或著是重建,現代化設施也得到了大力發展,使其成為德國東部的重要城市之一。

二戰後,德勒斯登幾乎被徹底摧毀,戰後的重建歷程艱難且漫長。後來德國分裂,德勒斯登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規劃下恢復了一些歷史建築,如森柏歌劇院,但資金短缺和意識形態影響使重建進展緩慢,許多建築未能完全恢復。

聖母教堂的廢墟則長期保留,作為戰爭破壞的象徵。隨著 1989年柏林牆倒塌和 1990年德國統一,德勒斯登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統一後,歷史遺跡的修復成為重點,聖母教堂在2005年重建完成,成為復興的象徵。如今,德勒斯登兼具歷史與現代魅力,重新確立了其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德勒斯登王宮 Dresdener Residenzschloss

德勒斯登王宮(Dresdener Residenzschloss )是德國薩克森邦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之一,見證了數個世紀的文化與歷史變遷。這座宮殿始建於13世紀,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融合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然而,二次大戰期間的轟炸幾乎摧毀了整座王宮,僅存少部分結構倖存。

隨著戰後兩德統一,德國政府開始大規模修復王宮,將其定位為文化與藝術中心。21世紀初,王宮的修復工作全面完成,現在容納了多個重要博物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德勒斯登王宮不僅象徵著薩克森君主的歷史,還是德勒斯登從戰爭廢墟中重生的標誌,展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合,見證了城市的繁榮與復興。

舊城宮殿廣場: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
舊城: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

最初的德勒斯登王宮是一座羅馬式城堡,建於約西元 1200年。1468~1480年間,建築大師 Arnold von Westfalen 對城堡進行了擴建,將其改建為封閉的四翼建築。到了16世紀中葉,城堡又增添了薩克森文藝復興風格。

西元 1701年,經歷一場大火後,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us the Strong 以巴洛克風格重建了城堡的大部分。此時,西翼設立了收藏室,銀廳、紋章廳和 Pretiosensaal 建於 1723 ~ 1726 年,Kaminzimmer、Juwelenzimmer(珠寶廳)、象牙廳和青銅廳建於 1727 ~ 1729 年。

在1896年,為慶祝薩克森統治家族韋廷家族 House of Wettin 成立800週年,德勒斯登王宮在 1889~ 1901年間進行了進一步的重建。德勒斯登王宮在進行了新文藝復興式的翻修後,隨後進行了各種現代化改造,如 1914年的地熱系統和電燈安裝。

連接城堡建築群和鄰近的馬厩庭院 Stallhof 外面,藝術家Wilhelm Walther 繪製了《王子的行列》Fürstenzug,這幅長達 102公尺的壁畫描繪了韋廷家族的歷史。由於壁畫的顏色很快會褪色,因此在1904~1907年間,這幅壁畫被移到大約23000塊邁森瓷磚上,為了將其長期保護。

舊城歷史中心: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左) 和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右)
舊城宮殿廣場 Schlossplatz

在 1945 年 2 月盟軍對德勒斯登轟炸行動中,王宮幾乎被完全燒毀,只有歷史悠久的綠色拱頂和地下室的一部分完好無損。不過直到 1980年代,修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東德政府在蘇聯影響下進展緩慢,以及政治決策的限制,王宮缺乏保護和重建的資金和材料。儘管當時己有有許多志工和公共機構想幫忙,如國家紀念碑保護辦公室、德勒斯登技術大學和藝術收藏品本身,但情況仍然無法改變。

隨著德國統一的進行,王宮城堡也開始重新規劃,定位為一座藝術和科學的場所。1995年,一個由國際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提出了建議,這些建議如今已實現:歷史性和新的綠色拱頂、版畫櫃、軍械庫和錢幣館等博物館,現在都設有展覽空間,並在城堡內擁有儲藏室和辦公室。

王宮是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的最初所在地,至今仍是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的中心。大部分藏品可以追溯到曾經居住在這裡的薩克森選帝侯和國王時期,自1485年以來,它一直是君主的永久所在地,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築之一。

此外,城堡還向公眾開放了豐富的藝術圖書館、各類講座和學習廳,並在夏季開放 Hausmannsturm 塔樓。遊客可以攀登上 327級階梯,俯瞰整個德勒斯登市區的壯麗景色。此外,小城堡庭院上方的透明網狀結構也引人注目,這個設計讓入口大廳的遊客免受風雨的侵襲。

城堡庭院,也是售票處中心所在

目前看到的王宮建築都是事後重建的,不過還是盡量保存了當時的藝術風格,例如外牆許多細緻入微的浮雕和裝飾性雕刻,這些都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巴洛克風格起源於 17世紀的歐洲,特點是強調戲劇性、運動感和豐富的細節,這些雕刻可能描繪了宗教或神話場景,充滿動感和情感張力。

同時,又著重在裝飾性的華麗,尤其牆壁上大量的裝飾圖案和雕刻展現對豪華和戲劇性的偏愛。目的在於給參觀者帶來視覺上的震撼,並強調統治者的權威與地位。巴洛克風格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雕塑中的動態感和表現力,使得浮雕人物看起來像是從牆面中躍然而出,增強了建築的戲劇性。

同時,這些建築也有帶一些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平衡、對稱性以及幾何線條都是文藝復興建築的特徵。這種風格源自 15世紀的義大利,並在 16世紀傳播到德國。文藝復興風格注重比例、和諧以及復興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築元素。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新建的外觀,會有意放置不同的時間層次,從而見證這座具代表性的建築,在其悠久的歷史中所經歷的永久變遷過程。

《心得》
我個人強烈建議一定要花至少半天時間參觀一下德勒斯登王宮,不過若你時間不夠或是恰巧沒有開放,至少到宮殿庭院走走看看,這裡對大眾免費開放。我當天是參加了一場約 2 小時的 Dresden: Guided walking tour through the historic city of Dresden 散步之旅,跟著導遊走訪歷史中心再聽取解說,才知道原來可以免費進入庭院看看拍照,十分不錯。
後來隔天上午,我就自己花錢買票進入王宮城堡參觀,十分不錯的一次體驗活動。

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

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原名腓特烈奧古斯都一世 Friedrich August I ,也稱為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都三世 Frederick Augustus III。他是韋廷家族成員,西元 1763~1806 年擔任薩克森最後一位選帝侯,1806 ~1827 年擔任薩克森首任國王。

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試圖恢復和重建波蘭分裂後的四分五裂國家,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在他統治期間,不過,他為重建獨立的波蘭國家所做的努力贏得了波蘭人民的喜愛,萊比錫的奧古斯都廣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若以拿破崙戰爭和瓜分波蘭為標誌的動盪時期,奧古斯都大帝在薩克森和波蘭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可以說是德勒斯登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熱衷於建築和藝術,在德勒斯登推動了一系列偉大的建設計劃,使城市成為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在他在位期間,建造了茨溫格宮 Zwinger Palace、德勒斯登王宮的巴洛克風格改造,以及天主教宮廷教堂 Hofkirche 。

下圖位在宮殿廣場前的騎士雕像就是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 或 Friedrich August I

宮殿廣場:奧古斯都大帝的雕像 Denkmal “Friedrich August dem Gerechten” 和地方高等法院

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

德勒斯登天主教宮廷教堂,也稱為 Sanctissimae Trinitatis 大教堂,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風格教堂,是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 der Starke 下令建造的。宮庭教堂建於 1739 ~ 1751 年間,由義大利建築師 Gaetano Chiaveri 設計。

它也是薩克森選帝侯和國王的埋葬地(韋廷家族墓室 Wetinergruft )的所在地,這裡代表的意義不僅是韋廷家族的安葬之地,也是德勒斯登歷史和德國文化的重要部分,作為薩克森統治者的最後歸宿,象徵著家族的歷史傳承和在歐洲歷史舞台上的影響力。

其中最著名的葬於此的成員包括奧古斯都大帝和他的兒子奧古斯特三世,他們分別是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二戰期間遭受由嚴重損壞,但在戰後過了細心的修復,今日可以看到恢復原貌的教堂及其地下的韋廷家族墓室。自 1980 年以來,宮廷教堂一直是德勒斯登-邁森教區的大教堂。

宮廷教堂的欄桿和壁龕裝飾著 78 個石像,由 Lorenzo Mattielli 創作,高度為 3.5 公尺,描繪了使徒、聖徒和教會王子。教堂正面裝飾的聖人砂岩雕像和其他天主教圖案,與周圍相當樸素的新教建築形成強烈對比。內部特點是 Anton Raphael Mengs 創作的宏偉祭壇畫,和 Balthasar Permoser 創作的巴洛克式講壇,以及著名的西爾伯曼管風琴為教堂賦予了特殊的魅力。

舊城歷史中心: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
舊城歷史中心: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
舊城歷史中心:宮庭教堂 Dresdner Hofkirche

城堡橋 Schlossbrücke

城堡橋 Schlossbrücke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型空中橋樑,建於 19世紀末期,將薩克森選帝侯和國王的總部住宅宮殿,與天主教宮廷教堂連接起來。這種聯繫象徵著這兩棟建築在城市歷史上的文化和政治意義,這座橋採用新巴洛克風格設計,是德勒斯登歷史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它反映了塑造城市景觀的不同時代的影響,是 19 世紀德勒斯登建築輝煌的典範。總體而言,城堡宮殿、和宮廷教堂在德勒斯登的易北河畔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群,反映了這座城市波瀾壯闊的歷史。

布呂爾平台 Brühl’s Terrace

布呂爾平台(Brühl’s Terrace)是位於德勒斯登的著名景點,被稱為「歐洲的陽台」。布呂爾平台坐落在易北河河畔,是一段風景優美的高地,俯瞰著河流與對岸的風景。這片區域曾是德勒斯登城牆的一部分,在18世紀由薩克森王國的首相 Heinrich von Brühl 將其改造成了私人的花園,並在此修建了豪華的建築。

布呂爾平台上看到的易北河和遊船

布呂爾平台原本是市區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在西元 1546~ 1547 年間,施馬爾卡爾迪戰爭(Schmalkaldischer Krieg)期間按照薩克森選帝侯 Moritz von Sachsen 及其繼任者 Christian August 的要求重建的。後來,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都二世(Friedrich August II)大臣 Heinrich Brüning 伯爵,他在此建造了布呂爾的豪華建築群,包括畫廊、圖書館、觀景台、宮殿和花園。

由於這些建築的興建,以致於布呂爾平台失去了其軍事意義。1747 年,薩克森選帝侯將整個露台贈予他,作為創新地引入改良稅的禮物。1814年,隨著薩克森在萊比錫戰役中的失敗,俄國總督 Nikolai Grigorjewitsch Repnin-Wolkonski 親王下令將布呂爾平台向公眾開放。

這項措施將原本貴族專屬的空間轉化為市民的公共場所。建築師 Gottlob Friedrich Thormeyer 受命在平台西端建造了一座戶外樓梯,為公眾提供了通往平台的便捷通道。藝術家Christian Gottlieb Kühn 則創作了兩尊砂岩獅子,放置在樓梯底部,成為平台標誌性的裝飾。

19世紀末,布呂爾的原建築被拆除,今日的建築取而代之。如今,布呂爾平台下的部分古老防禦工事如砲台、磚造大門有一部份保留下來,並作為德勒斯登要塞博物館對大眾開放。

《心得》布呂爾平台很適合遠眺易北河畔,河岸邊還有遊船可以搭乘,體驗易北河風光。2019年時我也來過德勒斯登,當時是從布拉格搭 Flixbus 和火車一日遊,時間有點短暫,這次決定停留幾天,好好欣賞這個珍珠璀璨的巴洛克城市,十分值得。照片也附上 2019年當時站在易北河對岸新城區遙望布呂爾平台的景色。

易北河畔望布呂爾平台

奧古斯都大橋 Augustusbrücke

奧古斯都大橋(Augustusbrücke)是德勒斯登橫跨易北河的一座街道橋樑,連接了歷史悠久的老城和新城。直到16世紀,新城 Neustadt 還是獨立於德勒斯登的 Altendresden 市。最初,這座橋是德國中世紀晚期最大的橋樑建築之一,也是歐洲最重要的中世紀交通建設之一。

在奧古斯都大帝(August der Starke)的統治下,這座橋由建築師 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 進行了重大改建,賦予了其巴洛克風格。西元 1907~1910年間,橋梁在建築師 Hermann Klette 和 Wilhelm Kreis 的指導下重建,成為了今日所見的奧古斯都大橋。

奧古斯都橋 Augustusbrücke

王子的行列 Fürstenzug

德勒斯登的 Fürstenzug(王子的行列)是世界上最大的瓷磚壁畫之一,也是德勒斯登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倖免於難,沒有受到嚴重損壞。「王子的行列」壁畫全長約 102 公尺,高約 10.5公尺,位於德勒斯登舊城的 Stallhof 馬厩庭院外牆,是吸引遊客和歷史愛好者的主要景點。

一共使用了約 24000塊邁森瓷磚在這幅壁畫上,這不僅是藝術與工藝的傑作,也展現了德意志精湛的陶瓷工藝精湛。這幅壁畫描繪了薩克森統治者從 1127 ~ 1904年的 35位君主,展現了韋廷王朝 Wettin Dynasty 的輝煌歷史。最初由藝術家 Wilhelm Walther 在 1870 年代以壁畫形式創作,隨後為了增強耐久性和抗風雨特性,最後在 20世紀初用邁森瓷磚重新製作。

儘管德勒斯登在1945年的轟炸中大部分建築遭到毀滅性打擊,但「王子的行列」壁畫因其位於建築物外牆的特殊位置及耐火瓷磚的材質,未受到重大破壞,僅有輕微損傷,戰後進行了修復。

馬厩庭院 Stallhof 是德勒斯登王宮 Residenzschloss Dresden 的一部分,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舊城中心。Fürstenzug 王子的行列瓷磚壁畫覆蓋了Stallhof 的外牆,這個庭院曾經是薩克森王室舉行騎士比賽、儀式和其他慶典活動的地方,四周的高牆和拱廊為這些活動提供了背景。

在中世紀,騎士比賽和馬術比賽在馬厩院子裡舉行,馬厩院子是王宮住宅大型建築群的一部分。王子的遊行隊伍位於王宮廣場馬厩院子的外部。這幅一百公尺長的壁畫描繪了韋廷家族的薩克森統治王朝的歷史,描繪了一個傳奇的行列。

整幅壁畫以騎馬遊行的形式展現,每位統治者都穿著不同時期的傳統服飾,象徵著韋廷王朝的權威和持續統治。由於天氣外在因素影響畫作褪色,在 1904 ~ 1907 年間被轉移到邁森瓷磚上,使用超過 24000 塊瓷磚被用來描繪 35 位侯爵、選帝侯和國王,以及另外 59 位科學家、藝術家、工匠和農民。

《心得》
王子的行列大概是舊城區中最吸晴的景點,加上高度長度關係,你怎麼拍都可以有畫面,除了陽光和陰影配合,就很完美了。整個舊城區大概就圍繞在王宮建築、聖母教堂和呂布爾平台之間,不過真的需要做一點功課,了解一下薩克森王室的歷史由來,還有最重要的奧古斯都大帝,參觀景點時才會比較有概代。

森柏歌劇院 Semperoper Dresden

德累斯頓的森帕歌劇院(Semperoper)歷史上經歷過不少災難事件,現在看到的是二戰之後重建的過後的外觀。歷史上第一座森柏歌劇院在 1841年,由 Gottfried Semper 設計,這座圓形歌劇院在建成時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劇院之一,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優雅的設計使其成為歐洲歌劇院建築的典範。

然而,這座第一代森帕歌劇院在1869年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建築被完全燒毀。之後在西元 1878年重建完成再度開放。當時重建工作由 Gottfried Semper 的兒子 Manfred Semper 指導完成,新建築延續了原有的設計理念,並融入了更多現代化的元素。

在二次大戰中,森帕歌劇院在盟軍的轟炸中再次被嚴重摧毀。戰後,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經過漫長的修復過程,最終於1985年重新竣工,不僅是德勒斯登的文化象徵,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起伏和重生。若你到訪德勒斯登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參加內部的英文導覽行程,時間不固定,可以參考官網資訊:https://www.semperoper-erleben.de/en/your-visit

森柏歌劇院 Semperoper Dresden

森柏歌劇院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五分鐘時鐘:是一項由德勒斯登鐘錶匠 Friedrich Gutkaes於1839年設計的傑作,為了在解決觀眾從所有陽台都能輕鬆讀取時間的需求。這款時鐘採用羅馬數字顯示小時,阿拉伯數字顯示分鐘,每五分鐘運行一次。由於空間有限,他選擇不使用傳統的圓形鐘面,轉而採用矩形設計。雖然之後遭受火災和空襲破壞,之後又再度重建繼續在歌劇院中運作。

歌劇院廣場上的青銅雕像紀念薩克森國王約翰一世 König Johann von Sachsen,這座雕像由雕塑家Ernst Julius Hähnel 設計,於1889年揭幕。青銅像呈現國王約翰騎馬的姿態,象徵著他對薩克森的統治和貢獻。底座裝飾有歷史場景和象徵性的人物,反映了國王在藝術、文化和科學領域的影響力。

森柏歌劇院 Semperoper Dresden

茨溫格宮 Dresdner Zwinger

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 Dresdner Zwinger 是舊城區中重要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位在歌劇廣場旁,建於 18 世紀初,坐落在曾經用來將敵人限制在城市內外防禦牆之間的廣場上。今日的茨溫格 Zwingergraben 護城河區域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雄偉的堡壘城牆的遺跡,現在所看到的這棟建築是在不同的施工階段歷時數年建成的。

這棟集建築、雕塑和繪畫於一體的大型藝術作品,和聖母教堂一樣,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之一。主要由建築師 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 和雕塑家 Balthasar Permoser,在西元 1710~1732年間建造。隨著 1855 年森柏畫廊 Sempergalerie 的建成,開放式三翼建築群轉變為封閉式四翼建築群。 1945 年於二戰期間被摧毀後,再於 1963 年重建。

茨溫格宮 Dresdner Zwinger

早期的木造建築建於 1709 年,當時作為宮廷節慶區。從 1711 年起,被一座石頭建築所取代,作為選舉橘園。其裝飾華麗的亭閣和畫廊,排列著欄桿、人物和花瓶,見證了奧古斯都大帝作為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統治時期的輝煌。

在選帝侯的最初構想中,茨溫格宮的目的是作為一座新宮殿的前院並佔據易北河岸的空間。因此,易北河一側的茨溫格宮最初並未開發,暫時用牆壁封閉。建造新宮殿的計劃在奧古斯都大帝去世後停止,直到一個世紀後,建築師 Gottfried Semper 才將面向易北河的森柏畫廊 Sempergalerie 建成 。

1945年的德勒斯登的空襲事件,對茨溫格宮造成嚴重打擊並造成大面積破壞。自 1950 ~1960 年代重建以來,茨溫格宮已成為古代大師畫廊、皇家數學和物理儀器收藏和瓷器收藏館。最初作為橘園、花園和代表性節日區域的用途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是茨溫格宮仍然透過音樂和戲劇活動保持其文化功能。

茨溫格宮 Dresdner Zwinger
茨溫格宮 Dresdner Zwinger

在奧古斯都大帝時期,他為了替他的大量橙樹和其他盆栽植物尋找一個冬季棲息地,指示他的首席建築師 Pöppelmann 在茨溫格花園內蓋一座橘園。這個橘園不僅為植物提供了冬季保護,還計劃用於宮廷的節慶活動。在巴洛克時期,這些節慶文化不僅僅是宮廷社交的娛樂方式,也作為展現財富和統治權力的手段。透過華麗的節慶和裝飾,貴族們可以炫耀自己的富裕和權力,同時也為宮廷生活增添了奢華的氣氛。

關於這個宮殿更多歷史上的故事,建議去官網看看,有不少小故事可以了解認識:https://www.der-dresdner-zwinger.de/de/dresdner-zwinger/geschichte/

《心得》
茨溫格宮和德勒斯登王宮一樣,都是屬於薩克森王室和奧古斯都大帝時期重要的巴洛克式建築,雖然經過二戰摧毀但再度依照原來的版圖重建,盡量恢復原先的面貌。不過最近 2024 年正在做庭院的大型整修工程,我跟著英文導覽活動來到宮殿區的戶外花園水池處,拍下了這些照片,有點惋惜沒能看到完整的宮殿花園景象。
這次沒機會進去茨溫格宮內部細細遊覽,還好跟著英文導遊看到了宮殿建築開放的藝術作品空間,就像戶外的美術館一般,印象十分深刻。我個人也是建議有機會時,也可以付費去宮殿內部參觀看看。

茨溫格宮側邊:森柏畫廊 Sempergalerie

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 Dresden

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 Dresden 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以其宏偉的圓頂和精美的建築風格而聞名。教堂的建造於西元 1726年,由建築師 Georg Balthasar von Pemmer 設計,目的在取代原有的中世紀教堂。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傑出代表,圓頂的設計成為其標誌性特徵。

同樣的,和其他歷史中心建築一樣,在二戰中經歷了毀滅性的破壞,1945年的德勒斯登空襲導致教堂的圓頂和大部分建築結構被摧毀,教堂幾乎被夷為平地,教堂的殘垣斷壁成為戰爭破壞的象徵。戰後,雖然教堂的廢墟被保留下來,但重建工作在冷戰時期因政治和財政原因而未能啟動。

直到1990年代,隨著德國統一和公眾對重建聖母教堂的強烈支持,重建計畫才得以實施。在重建過程中,德勒斯登市民和國際社會的捐款,為重建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在重建過程中,建築師和工人努力保留原有的歷史痕跡,原有的石材被重新分類並使用,這也成為歷史的見證。

重建工程中也使用了高科技的建築技術和精密的歷史研究,以確保新建的教堂忠於原始設計。經過 15年的時間,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於 2005年正式完成重建。教堂的圓頂和內部建築裝飾不僅讓人感受到巴洛克建築的壯麗,也像徵著德勒斯登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的堅韌與希望。

《心得》
聖母教堂位在新市場 Neumarkt Dresden 旁,這裡是舊城區最熱鬧的地點之一,有大型購物中心、咖啡人館、餐廳、飯店和各式博物館,碰到廣場上市集活動時,還可以吃吃喝喝和參觀。參觀舊城歷史中心也可以選擇這裡當做暫時休息區,找間咖啡館坐坐吃個點心、喝杯咖啡,又或者在周圍小店買個紀念品也是很方便的選擇。

新城區 Neustadt

新城區 Dresden-Neustadt 位在易北河的右岸,新城以其熱鬧的氛圍而聞名,與歷史悠久的舊城區Altstadt 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更現代和不拘一格的特色。該地區以其繁華的街道而聞名,街道上有各式購物商店、咖啡館和餐館,使其成為當地人和遊客的熱門目的地。

此外,新城區也以其藝術和文化景觀而聞名,有不少畫廊、工作室和創意空間為其充滿活力的環境做出了貢獻。主要景點包括主要購物街 Prager Straße 以及 凱瑟爾廣場(Kaiserplatz)和新城區教堂(Kreuzkirche),展示了歷史與現代的融合。

過了奧古斯都大橋就來到新城區,首先會看到金色騎士 Goldener Reiter 雕像,就是薩克森選侯和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大帝,位於德國德勒斯登奧古斯都大橋和主要的行人徒步街之間,也是市區的地標之一。這尊雕像興建於18世紀,表現了奧古斯都大帝身穿古羅馬盔甲,朝著波蘭方向騎馬,大小與真人同樣。最初,雕像使用鍍金,後來 1944年因為戰爭被拆除,直到 1953 ~ 1956年,雕塑家 Walter Flemming 重建。

在金色騎士雕像旁還有二座羅馬神話雕像水池,從這裡一路往北走,都是綠意森森的林蔭大道,夏日傍晚時分,當地居民或是遊客漫步於此,一個很棒的市區休閒所在處。若沿著林蔭大道一直走下去,可以走到新城區的 Dresden Albertplatz 廣場,這裡的街道有不少各國料理的小餐館,異國文化聚集的地點。

若你有空有時間,真的很建議到這個林蔭大道走走,累了找間咖啡館坐下休息喝杯咖啡,又或者到 Dresden Albertplatz 周圍,尋覓異國小吃品嘗一番,我個人就是這樣做的。在體驗過德勒斯登舊城歷史文化之旅後,再去新城區走走看看,另一種德勒斯登城市活力所在,真的很不一樣。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