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穹頂壁畫到花園詩意: 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參觀記錄(Germany)

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符茲堡 Würzburg 城市中一座著名的巴洛克式宮殿,建於 1720~1744 年間,被譽為歐洲巴洛克建築的巔峰之作。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是當時的主教兼大公的官邸,由建築大師 Balthasar Neumann 設計,並融合了多位藝術家的傑出創作。這個建築被譽為「藝術的綜合體」,將德國巴洛克、法國城堡建築與維也納帝國巴洛克風格巧妙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結晶。

宮殿內部堪稱 18 世紀的巔峰之作,來自歐洲各地的藝術家共同創造了獨特的洛可可風格。威尼斯藝術家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於 1751~1753 年間完成了樓梯間和皇帝大廳的天頂壁畫,成為宮殿裝飾的壓軸之作。整體建築耗資約150萬弗羅林 (florins),當時相當於普通勞工150萬周的工資,可見其規模與奢華程度。

1945年二戰末期,維爾茨堡官邸在盟軍轟炸中嚴重受損,天頂壁畫竟然奇跡般保存下來,經過數十年的細心修復,官邸恢復了昔日的榮光。維爾茨堡官邸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典範,也是巴伐利亞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徵,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和宗教權力,並於 1981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宮廷花園
皇家大廳 Imperial Hall
二戰紀念房間 Memorial room

交通方式與基本資訊

  • 火車:從法蘭克福 Frankfurt  HBF 搭乘 ICE,約需 70分鐘,從紐倫堡 Nürnberg HBF 搭 ICE 約 50分鐘,搭 RE 約 70 分鐘,從慕尼黑 Munich HBF 搭 ICE 約 2 小時多。
  • 市區交通:從烏茲堡 Würzburg 火車站步行約 20分 鐘即可到達 Residenz Würzburg ,也可以搭乘市區交通工具市公車或電車。
    • 市公車 9 號從 Juliuspromenade 到 “Residenz” 站下車步行
    • 市公車 6、 16 號從 Juliuspromenade 到 “Mainfranken Theater” 站下車步行
    • 市公車 12、14、20、28 從巴士站到 “Mainfranken Theater” 站下車步行
    • 電車 1、3、5 號從中央車站到大教堂 “Dom” 站下車步行

地址:Residenzplatz, 97070 Würzburg, Germany
地圖:https://maps.app.goo.gl/gyqCreY8BZdMJixT9
官網:https://www.residenz-wuerzburg.de/englisch/tourist/admiss.htm

開放時間:4~10月 9:00~18:00,11~3月 10:00~16:30
門票:成人票價 €9,18歲以下兒童免費入場,門票只能在現場現金購買,庭園及法院教堂免費參觀。
《注意!》背包必須寄放,現場有投幣式置物櫃,一次 1 歐元,使用完畢可以完全退款。

鏡廳 Mirror Cabinet
威尼斯房間 Venetian Room
接待室 Audience Rooms

開始參觀《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這一天我們是使用 German Rail Pass 從紐倫堡 Nuremberg 搭 ICE 過來符茲堡 Würzburg,題外話是德鐵近來誤點延誤頻繁,甚至還會忽然取消班次,所以在德國搭火車旅行,還是建議安排足夠的彈性空間,可以隨時更換車班或轉乘車次,尤其是長距離的移動,最好先事先查好幾個備用車班以便有狀況時可以隨時應變。

我個人建議可以至少安排 2 小時在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參觀,宮殿內部十分壯觀華麗,房間數量也不少,以 9 歐元門票的價格來說覺得很值得。我們上午先去了發現重要的醫學 X 光著名物理家倫琴博物館(另外寫遊記分享),之後在市區走走看看,市中心的市場廣場 Marktplatz 十分熱鬧,廣場有一些市集小吃和特色紀念品小販,周圍有許多商店、咖啡廳與餐廳,滿適合城市漫遊觀光以及購物。

下午到訪維爾茨堡官邸,一直到參觀結束,原本想去看看瑪莉安堡要塞 Festung Marienberg,後來因為那段期間正在維修就算了,最後那天最大的收獲還是這座的戰後重建重返輝煌的《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設計理念和工匠藝術

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的設計靈感來自維也納到巴黎、義大利熱那亞與威尼斯,以及阿姆斯特丹的廣大地區,融合了當時歐洲西部建築的卓越成就。建築風格涵蓋法國城堡建築、維也納巴洛克風格及義大利的宗教與世俗建築,是一部藝術與建築的是匯聚多元風格的完美結合。

由維爾茨堡宮廷建築師 Balthasar Neumann 主導的宏大建築計畫,集結了來自德國與法國的頂尖建築師,還包括眾多藝術家,如義大利灰泥裝飾大師 Antonio Bossi、雕刻與木工藝術家,以及18世紀最偉大的壁畫畫家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在這些藝術家與工匠的協力創作下,Balthasar Neumann 設計的房間組合——前廳、樓梯間、白色大廳及皇帝大廳——成為宮殿建築史上最輝煌的典範,同時孕育出德國洛可可風格的巔峰——”維爾茨堡洛可可 Würzburg rococo”。

維爾茨堡官邸的成就並非僅屬於藝術家,還歸功於其贊助者 Schönborn 家族,他們不僅提供資金與政治支持,還憑藉其遍布歐洲的廣泛聯繫,讓這座官邸具有國際地位。Schönborn 家族的歷代主教親王對建築的熱情與專業知識,對官邸的規劃和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其成為這場「Schönborn passion 熱情」的輝煌結晶。

關於維爾茨堡官邸的建築歷程可以參考官網:https://www.residenz-wuerzburg.de/englisch/residenz/timetab.htm,有詳細的年代和過程以及當權者的資訊。

廣場噴泉 Frankoniabrunnen

維爾茨堡官邸前的廣場噴泉 Frankoniabrunnen 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噴泉,位於維爾茨堡的官邸廣場 Residenzplatz,這座噴泉在 1894年由建築師 Gabriel von Seidl 設計,並由著名雕塑家 Ferdinand von Miller 創作了其頂部的青銅雕像。

噴泉的設計風格為新巴洛克式,中央的雕像是代表法蘭克尼地區(Franconia)的女性化身「法蘭克尼亞」,手持旗幟,象徵當地的力量與文化。她的基座周圍環繞著三位雕像,分別象徵法蘭克尼的重要城市:Würzburg、Bamberg 和 Schweinfurt。噴泉不僅展示了雕塑藝術的精湛技藝,還凸顯了維爾茨堡作為法蘭克尼地區歷史文化中心的地位。

導覽地圖

維爾茨堡官邸本身是座東面西的方位,導覽地圖和真實地理方向有點不同,地圖上左側是北方皇家公寓 Nothern Imperial Apartments ,右邊是南邊皇家公寓 Southern Imperial Apartments ,中間是入口最壯觀的前庭、花園大廳和二樓的皇家大廳。宮廷花園在宮殿的後面,午後參觀陽光西射,若要拍攝宮庭花園的景色,可能要注意一下太陽角度方向。

來源:維爾茨堡官網 https://www.residenz-wuerzburg.de/englisch/residenz/tour.htm

一樓地面層

維爾茨堡官邸 Würzburg Residence 是歐洲最宏偉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一共有 40 個對外開放的歷史房間,展示了 18 世紀的家具、掛毯、繪畫與藝術珍品。開始參觀從一樓地面層的的前庭和花園大廳開始,經由世界著名的樓梯間,前往上層的皇帝大廳、白色大廳、鏡廳以及南部皇家公寓等,房間內的設計與裝飾代表了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巔峰。

前廳 Vestibule

這個房間的主要特徵是相當寬廣的空間和拱頂高度之間的強烈對比,由於其上方是白色大廳 White Hall,拱頂的高度不足比例偏低。然而,這個淺拱頂設計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成就,整個空間沒有任何支撐下跨越整個區域,並提供足夠的空間讓馬車能夠在大廳內轉彎。

後來添加的新古典主義裝飾大大削弱了前廳的空間影響,最初前廳的採光效果更佳,得益於 1749~ 1750年間安裝的扇形窗,以及通往花園廳的鐵製大門。西元 1964~ 1965 年時由於結構原因,前廳與樓梯間之間的柱子不得不被更厚重的支柱取代。

前廳壓抑的低矮比例無疑是刻意的設計,用來與氣勢恢宏的樓梯形成鮮明的建築對比,進一步提升參觀者在空間轉換時的戲劇性體驗。

花園大廳 Garden Hall – Sala Terrena

花園大廳相對於建築本身尺寸來說顯得低矮不成比例,不過整體呈現出輕盈而優雅的視覺效果,主要印象並非源於比例,因為花園大廳與前廳比例相差不大,也不是天花板的壁畫造成的觀感。天花板壁畫以天體為主題,試圖打破低矮拱頂的壓迫感,但其深暗的色調卻帶來了某種沈重感,真正使這個房間顯得輕巧的是設計師 Balthasar Neumann 所創造的獨特結構設計。

拱頂不是僅由牆壁支撐,而是由十二根細長的大理石柱支撐,這些柱子如同一場圓舞曲中的舞者,自由地佇立於房間內部。這種設計使得拱頂如同一頂華蓋般懸浮於牆壁之上,這類設計在教堂建築中更為常見,在宮殿建築中則相當罕見。

房間的色調以輕快冷色為主,1749年由 Antonio Bossi 創作的灰泥裝飾以白底襯托淡藍色圖案,並嵌有閃亮的鏡面碎片,格外精緻優雅。唯一帶有莊重厚重氛圍的元素,是1750年由 Johann Zick 繪製的天花板畫,描繪了「諸神的宴會」與「戴安娜的休憩」,廳內的迴廊則以可愛的天使場景裝飾,增添了活潑與生氣。

花園廳 Garden Hall

樓梯間 Staircase

維爾茨堡官邸的樓梯間是世俗建築的最宏偉作品之一,若與中世紀城堡的蜿蜒樓梯以及精美的文藝復興宮殿中空間有限的樓梯相比,巴洛克時期的樓梯設計漸發展為具有華麗氣派的接待空間。宮廷建築師 Balthasar Neumann 設計了一個結構驚人的自承拱頂,最高為 23 公尺,覆蓋面積達18 x 30 公尺,並在建築下方安裝了一個帶有三個樓梯和一個迴廊的樓梯。

1752~1753年間,特地從威尼斯邀請了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在拱頂上創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壁畫,這幅畫作充滿藝術靈感,描繪了美洲、亞洲與非洲大陸的異國情調,並以富麗堂皇的女性形象為代表,展現異域奇幻世界。整幅畫作以維爾茨堡宮廷為藝術中心的歐洲寓言,約 600平方公尺畫作中央以古希臘諸神與遼闊的天空連結,構成和諧而壯麗的整體景象,成為樓梯間的絕對亮點。

二樓宮殿區

白色大廳 White Hall

白色大廳的裝飾於 1744~1745年間完成,無色調的設計與樓梯間壁畫的絢麗色彩,以及皇帝大廳中閃耀的金色、瑪瑙與紫色形成鮮明對比。Antonio Bossi 的灰泥裝飾在淺灰色背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只有少數細節透過細膩的色彩來突出顯示,淺浮雕的陰影自然形成了豐富的白色與灰色層次變化,為廳堂增添了深度與層次感。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Antonio Bossi 就用極富想像力的裝飾覆蓋了巨大的高拱頂區域,他將原本適用於小型精緻空間的洛可可風格裝飾元素(C形裝飾元素),擴大至幾乎是紀念碑式的規模,但仍保留其輕盈與活潑的特質。

壁龕中的新古典主義灰泥裝飾及裝飾壁爐的雕塑、一隻雄鷹與代表季節的四個小天使,由 Materno Bossi 所創作。天花板灰泥中的戰爭徽章和王子主教權威的象徵,以及戰爭神 Mars 和 Bellona 的浮雕,表示出大廳作為守護廳的最初用途。

皇家大廳 Imperial Hall

皇家大廳是維爾茨堡官邸中一系列壯麗空間的壓軸之作,包括前廳、花園大廳、樓梯間和白色大廳共同構成一條華麗的動線。在建築師 Balthasar Neumann 的精心設計下,這座擁有 20 根近九公尺高的紅色灰泥大理石半柱,和巨大的的橢圓穹頂,被改造成維爾茨堡官邸中最華麗壯觀的房間。

皇家大廳的建築結構於 1741 年完成,但其內部裝飾與陳設則在 1749~1753 年間,由主教親王 Carl Philipp von Greiffenclau 的領導主持完成。西元 1751~1752年間,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創作創作了穹頂的三幅天花板壁畫,生動展現了符茲堡主教領地在神聖羅馬帝國及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 Friedrich Barbarossa 時代的政治歷史,堪稱藝術與歷史的完美結合。

大廳內門楣上的畫作 (Sopraportas)由 Tiepolo 的兒子 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 繪製,描繪了古代皇帝的生平故事。 Antonio Bossi 則在廳堂短邊的壁龕中創作了四尊真人大小的灰泥雕像,分別象徵海神Neptune、天后 Juno、花神 Flora 及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進一步增添了皇帝廳的華麗氣氛與神話意象。

南邊皇家公寓 Southern Imperial Apartments (Rooms 6-10)

皇家公寓和皇家大廳一樣,都是德國巴洛克宮殿的典型設計。除了君主的私人房間,選帝侯與教會統治者的宮殿中通常還設有精緻的國事套房,用於接待皇帝和其他高階貴賓。在符茲堡 ,這些公寓尤其重要,因為皇帝在往返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參加加冕典禮時經常住在這座主教的城市。

維爾茨堡官邸的皇家公寓位於皇家大廳的北邊和南邊,形成了一個長 160 公尺的宏偉套房。南邊皇家公寓於 1740 ~ 1744 年由王子主教 Prince-Bishop Friedrich Carl von Schönborn 進行了裝飾和佈置。

1945 年,所有南邊皇家公寓內的天花板畫作在轟炸中完全被摧毀。隨後的重建中,這些畫作被同時期的其他油畫取代。其中的亮點包括威尼斯廳(Venetian Room),其內部保存了多幅小型原作,以及重建後鏡面中的繪畫,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華麗與創意。

前廳 Antechamber

前廳是維爾茨堡官邸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了宮廷生活的日常功能,又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和設計風格。前廳的簡約設計讓它在眾多華麗房間中顯得低調而功能性強,裝飾與布局充分展示了巴洛克宮殿對實用與美學的平衡追求。

這個房間主要用途作為連接其他重要房間的過渡空間,主要裝飾包括橡木牆板與金色和白色灰泥天花板。這些天花裝飾於 1945 年戰爭中被摧毀,後來重建並恢復了原有的設計風格。天花板的畫作由Giovanni Antonio Pellegrini 創作,主題為「漢尼拔與羅馬的對抗」,後來因為戰爭損毀改成 Antonio Bellucci 的《巴黎的裁判》所取代。

椅子套由符茲堡的 Andreas Pirot 工坊於 1750 年後製作,三幅布魯塞爾掛毯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平」,這些掛毯原為 Johann Philipp von Greiffenclau 於 1700 年為瑪利安城堡要塞訂製,後用於官邸的國事裝飾,牆上的書寫櫃飾有維爾茨堡主教的紋章,反映了巴洛克時期精湛的家具工藝與權威象徵。

會客室 Audience Room

會客室是一間華麗的會客房間,以豐富的裝飾和巴洛克藝術特色著稱,主要用於正式接待活動。這也是維爾茨堡官邸中極具代表性的房間之一,其細緻的藝術裝飾與多樣的歷史用途充分展示了巴洛克時期宮廷生活的華麗與權威。

牆面覆蓋了由核桃木和根木製成的嵌板,搭配精美的雕刻與鍍金框架,突顯出奢華的氛圍。房間內的座椅套件(1741年)和兩張長桌(1744年)由 Johann Wolfgang von der Auwera 設計。壁爐框架和柱式鏡由 Ferdinand Hund 於1740年製作,鏡框的雕刻與鍍金裝飾極具創意。

天花板的油畫《統治者的三個時代》(Die drei Lebensalter des Herrschers)由 Antonio Bellucci 於 1715 年創作,並在後來的重建中重新安裝。布魯塞爾出產的掛毯來自亞歷山大系列,其中包含壯觀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凱旋行進》(Triumphal Procession of Alexander the Great),為房間增添了歷史敘事感。後來,這個房間被改建為巴伐利亞國王的接待廳或寶座廳,西元 1921年房間恢復了原有的巴洛克風格裝飾。

鏡廳 Mirror Cabinet

原由主教親王 Friedrich Carl von Schönborn 於 1740~1745年間完成,鏡廳在 1945 年的轟炸中被完全摧毀,僅剩下少量鏡片殘片得以保存。根據這些殘片以及多張歷史照片,以及 Georg Dehn 於 1870~1873年間的水彩畫,該房間在 1979~1987年間使用傳統技術成功重建,恢復了維爾茨堡洛可可風格最具創意的裝飾之一。

德國許多巴洛克和洛可可宮殿均設有鏡廳,通常使用嵌入鏡子的牆板、雕刻和灰泥裝飾,並展示東方瓷器。然而,維爾茨堡的鏡廳與眾不同,其牆面完全由玻璃板組成,背面採用特殊技術處理,在局部鏡面上繪畫或在鍍金層上雕刻,再以深色光漆襯底,創造出豐富的異域人物與場景,直接成為鏡面的一部分。

這種設計讓鏡廳不僅展現了裝飾藝術的巔峰,也成為維爾茨堡官邸洛可可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威尼斯廳 Venetian Room

威尼斯廳主要是用於接待高階貴賓和皇室成員的豪華空間,展現了維爾茨堡官邸作為神聖羅馬帝國重要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地位,同時彰顯皇帝及貴賓的尊榮,同時也表達了主教親王對藝術和文化的熱愛。房間設計融合了威尼斯藝術風格與德國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築的精髓。

色彩搭配與裝飾細節深受威尼斯藝術傳統的影響,例如繁複的裝飾元素和優雅的設計主題,這種設計風格反映了 18 世紀德國宮廷與義大利文化之間的藝術交流。房間內的掛毯來自布魯塞爾的著名工坊,描繪了威尼斯場景與故事,如宴會、慶典和日常生活,展現了濃厚的威尼斯文化與浪漫主題。

牆壁飾以精緻的木製鑲嵌與金箔雕刻,呈現出洛可可風格的奢華,灰泥和裝飾細節以植物與花卉圖案為主,與掛毯的藝術風格相輔相成。天花板的畫作運用了柔和的色彩,描繪神話場景與象徵主題,使房間更顯華麗。

紀念房間 Memorial room

這個房間內有巴伐利亞宮殿、花園和湖泊管理局舉辦的展覽,以紀念維爾茨堡官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的紀錄。

1945年3月16日,英國皇家空軍對 Wurzburg 發動了毀滅性的空襲,投下大量爆破彈和燃燒彈,導致約五千餘人喪命,這場空襲幾乎完全摧毀了城市的舊城區,許多歷史建築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維爾茨堡官邸的損毀在這場災難中,官邸的大部分屋頂、木製天花板和地板被完全燒毀。然而,建築的拱形結構,包括中央部分的大廳和其他重要房間,奇蹟般地在這場烈焰中倖存下來,成為僅存的幸運遺跡。

 這個展示透過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毀滅場景,文字簡約卻能傳遞震撼人心的信息。畫面呈現出被毀的城市和被燒毀的官邸,讓人們深刻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殘酷。當時的文件記錄,如官邸看守人的絕望報告,進一步還原了這段充滿艱辛與痛苦的時期。

這場浩劫不僅改變了維爾茨堡的面貌,也提醒我們戰爭的破壞力與和平的重要性。經過艱難的修復,維爾茨堡官邸得以恢復昔日的榮耀,如今成為歷史見證與文化遺產的重要象徵。

下圖從房間門口望去模擬出當初戰火後受損的景象,牆上中物畫像是一位來自美國國家藝廊的藝術史學家頓 John Davis Skilton ,他在 1945 年 6 月1 8 日來到剛經歷毀滅性轟炸三個月後到訪 Wurzburg,發現官邸屋頂被炸毀,珍貴的藝術瑰寶面臨受潮損毀的風險。在他的協助下迅速行動對建築拱頂進行臨時覆蓋,成功保護了 Tiepolo’s frescoes 的天頂壁畫、Antonio Bossi 的灰泥裝飾及Balthasar Neumann 的樓梯間。

這些藝術珍品後來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表彰他的貢獻,維爾茨官邸特別展示了他的水彩肖像與個人紀念品,感謝這位對文化遺產保護作出卓越貢獻的藝術保護官。

托斯卡尼房間 Tuscany Rooms

維爾茨堡前主教轄區成為世俗化的托斯卡納大公國,由因佛羅倫斯被迫流亡的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統治。在此期間,官邸增添了一批新家具,這些家具代表了歐洲帝國風格的巔峰之作,展示了新時代的奢華與藝術成就。1945 年,托斯卡尼房間完全被戰火燒毀,然而許多家具倖存下來,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嚴重損壞,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家具套件已修復,並展示在原始房間的大幅照片前。

這些展覽生動地展示了斐迪南大公,以及後來巴伐利亞王儲路德維希一世統治下維爾茨堡官邸的生活方式,大客廳的家具套件和房間的“天鵝套件”,尤其展示了原始的室內裝飾是多麼華麗。斐迪南大公為他的孩子們製作的特殊的旋轉木馬,是一件極為珍稀的遊戲裝置,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這些展覽不僅讓人得以一睹當時的奢華生活,也彰顯了帝國風格家具的藝術價值及其對歐洲文化的深遠影響。

北方皇家公寓 Northern Imperial Apartments (Rooms 14-21)

前廳 Antechamber

前廳是官邸內八間相連房間的第一間,這些房間在18世紀文獻中被稱為「白色房間」,專為貴賓而設。
該房間的裝飾始於 1743~1744年,由 Friedrich Karl von Schönborn 主導,後來在主教親王 Carl Philipp von Greiffenclau 時期進行了灰泥部分的鍍金和家具補充。

天花板的四個角落由 Antonio Bossi 於 1744 年創作,描繪了「四大洲的寓意」,重建後展示出壯麗的藝術風格。1745年時,牆壁窗框處增添了灰泥裝飾,壁爐的鏡子上描繪了 Venus und Endymion 的場景,反映了洛可可時期常見的浪漫主題。

牆上的掛毯由布魯塞爾工坊製作,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戰役」場景,製作於 1700 年前後,原本可能用於瑪利安城堡要塞。天花板原有的畫作由 Anton Clemens Lünenschloß 於 1741 年完成,但在 1945 年被戰爭摧毀,後來以 Antonio Bellucci 的《巴黎的裁判》取代。

會客室 Audience Room

會客室設計為一個正式的會客空間,主要用於親王接待來賓和處理公務。雖然有座椅存在,不過來賓通常站立等待以突顯主人的權威地位。觀眾室與前廳、臥室相連,構成巴洛克宮殿的典型房間布局,內部裝飾包括雕刻木牆板和部分鍍金的天花灰泥裝飾,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華麗與細緻。

房間內的家具包括一組扶手椅和一張沙發,製作於 1751 年,設計簡潔而高雅,這些座椅並非為日常使用而設,而是為來賓在等候期間站立或簡短使用設計的。書寫櫃由巴伐利亞國立銀行借展,是房間內的一大亮點,展示了當時精美的家具工藝。

牆上的三幅掛毯屬於「亞歷山大系列」Alexander Cycle,與前廳中的掛毯屬於同一系列,描繪了豐富的歷史場景。天花板的畫作由 Giovanni Antonio Pellegrini 於1740年創作,主題包括《蘇珊娜與長老》和《摩西的解救》,1945年二戰後部分畫作重建或加以修復。

接待室 Reception Room

這是從第14號房間開始相連的四個房間中最後一間,在 1749~1754 年間由 Carl Philipp von Greiffenclau 翻修,進一步提升了灰泥裝飾並鍍上金箔,壁爐上的徽章仍保留了其前任主教親王 Friedrich Karl von Schönborn, 1729–1746 的設計。

房間內由 Antonio Bossi 設計的灰泥鏡框尤為引人注目,其中一部分原件保存至今,特別是花園側牆上的鏡框。壁爐及門框上的灰泥裝飾基本保持原樣,展現了洛可可風格的細膩工藝。壁爐上裝飾有「四大洲」的浮雕,每個大洲都有代表性動物:美洲的鱷魚、非洲的駱駝、亞洲的馬,以及歐洲的馬與十字架。

房間內展示了兩幅大型畫像,分別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711-1740)與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克里斯汀(Elisabeth Christine)的肖像,這些畫作可能是 Johann Gottfried Auerbach 的原作而製成。

拿破崙房間 Napoleon Room

拿破崙房間不僅是一個住宿空間,還承載了重要的歷史見證,裝飾與設計呈現了宮廷對重要賓客的重視。這個房間最初只是官邸內普通客房的一部分,裝飾由主教親王 Adam Friedrich von Seinsheim 於 1763~1772 年間完成,融合了洛可可與早期新古典主義風格。1812年5月13~14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及其皇后瑪麗路易絲曾下榻於此,拿破崙的叔叔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當時正以符茲堡大公的身份統治這裡地區。

為了迎接拿破崙的來訪,房內於 1809年製作了一張華麗的四柱床,配有更新的床幔以及兩張床頭櫃。床頭櫃內設有隱藏的儲物空間,背後可容納物品,顯示了房間的實用設計。白色洛可可風格的灰泥裝飾由著名藝術家創作,早期設計為簡潔的圖案,20年後增添了鮮花、藍色和玫瑰色的細節,增添了華麗氣息。房間內展示了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裝飾,細節生動且充滿寓意。

晚宴廳 Souper Room

晚宴廳 Souper Room 是為高階貴賓設計的華麗房間之一,展示了洛可可與早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藝術結合。晚宴廳及其相鄰的兩個房間曾是專門為主教親王 Adam Friedrich von Seinsheim 用於接待貴賓的空間,房間的天花板灰泥裝飾由 Antonio Bossi 於1745年前創作,窗框上的「AF」字母代表親王的名字。

花板和牆壁於 1764年由 Ferdinand Manger 增添了自然主義的花卉與藤蔓裝飾,延續了洛可可風格的精緻與細膩,對稱的灰泥帶則預示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興起。兩幅掛毯來自布魯塞爾工坊,描繪了四大元素:火、水、土地、空氣的象徵場景,由 Abraham van der Hecht 於1768年製作。

房間內的雕刻家具則由 Peter Wagner 設計,於1770年完成,椅子裝飾以胡桃木和海德堡製造的絲綢覆蓋。鏡子與壁龕上的浮雕融合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細節展示了花卉、果實與鳥類等自然主題。晚宴廳以其優雅與奢華的設計成為重要的社交與宴會空間,展示了 18世紀宮廷生活的豐富文化與藝術審美。

茶室 Tea Room

茶室是一個供貴賓享用茶點、放鬆和社交的空間,反映了 18 世紀宮廷生活中的優雅與休閒文化。設計以白色和金色為主色調,布局對稱且整體裝飾極為講究。房間內的裝飾品大多源自 17 世紀,並在二戰後重新修復,損毀的部分被精心復原,使其恢復原貌。

灰泥裝飾由 Materno Bossi 和 Ludovico Bossi 於 1766~1767年間創作,牆壁和天花板的灰泥細節以洛可可風格為主,使用植物形態的雕刻增添優雅與活力。房間內的四面鏡子由灰泥雕花鏡框包裹,內嵌 Bamberg 宮廷畫家 Nicolaus Treu 的畫作,分別描繪:《戴面具的喜劇演員》、《沙漏與書》、《理財官》和《持基督嬰兒的聖若瑟》。中間位置懸掛著一盞奢華的水晶吊燈,於 1750年在維也納製作,進一步提升了房間的華麗氣氛。

綠漆房 Green Lacquered room

綠漆房的裝飾於 1769~1772 年間完成,房間獨特魅力來自於使用透明的綠色漆覆蓋在銀箔表面,形成了閃耀的效果。這一設計由 Materno Bossi 完成,搭配以金色灰泥裝飾,營造出綠色與金色的強烈對比。壁面上描繪了由 Christian Popp 和 Ernst Schwab 創作的田園風景和天使場景,展示了豐富的自然主題。

灰泥裝飾中融入了垂吊的花卉和音樂器材圖案,彰顯了巴洛克時期的細膩藝術。壁面上描繪了由 Christian Popp 和 Ernst Schwab 創作的田園風景和天使場景,展示了豐富的自然主題。綠色與金色的桌面和控制台由 Johann Peter Wagner 設計,並於 1774年完成,家具的色彩和房間牆面完美協調。

不幸的是房間的牆壁在戰爭破壞中受到損壞,其中部分銀箔與綠漆結合的原始裝飾仍保留在少數區域。地板由Hermann Balthasar 設計,原本目的在營造立體感,如今這種設計成為重建的重要參考。

英格海姆客房 Ingelheim Rooms (Rooms 31-38)

英格海姆房間 Ingelheim Rooms 以 1746~1749 年間居住於此的主教親王 Prince-Bishop Anselm Franz von Ingelheim 命名,裡面的裝飾與家具大多來自 1776~1778 年 Adam Friedrich von Seinsheim 任親王主教期間的設計。這些房間的設計由宮廷石膏工匠 Materno Bossi 和宮廷雕塑家 Peter Wagner 共同完成,代表了 Seinsheim 時代的藝術風格高峰。

這些房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損壞,但經過修復後,仍然保留了其歷史和文化價值,成為參觀維爾茨堡官邸的重要部分。Ingelheim Rooms 是德國早期新古典主義的重要作品,展示了當時的藝術和建築風格。

英格海姆大廳 Saal der Ingelheimzimmer

這個大廳和相鄰的房間(前廳、臥室、書房及侍從室)是首位主教住所的一部分,最初於 1725 年完工,並以 1746~1749 年間居住於此的 Anselm Franz von Ingelheim 命名。在 1776~1778 年間重新裝修,增添了宴會和社交用途。1778年起,該廳被稱為「新紅廳」(Neue Rote Saal),並於19世紀早期改為白色調。

房間的灰泥細節由 Materno Bossi 設計,融合了「音樂與知識的寓意」,展示了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過渡期的設計特徵。壁面與天花板的裝飾充滿寓意,雕塑中加入了神話人物與象徵元素,體現宮廷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地位。原本作為主教親王的私人住宅空間,後來被用作宴會廳和接待廳,成為宮廷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

紅色接待室(狩獵室)Red Antechamber(Hunting Room)

房間的灰泥裝飾以狩獵為主題,由 Johann Peter Castelli 於 1724~1725年完成,後來在 1776~ 1778年間經由 Materno Bossi 改進並保存。房間的牆壁和天花板的裝飾受法國設計風格影響,細節描繪了狩獵場景。傢俱由 Peter Wagner 於 1778~1780年間設計,使用高級木材如桃花心木和玫瑰木,結合了洛可可風格的柔美線條與實用性。

藝術特色房間內的灰泥雕刻具有濃厚的洛可可風格,特別是在壁爐和牆壁裝飾上描繪了狩獵相關的主題與細節,展現了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融合。

綠色書房 Green Writing Room

房間內的灰泥裝飾由 Johann Peter Castelli 於 1724~1725年間創作,主題包括音樂與文學,體現了塞恩斯海姆時期的藝術風格。1776~1778 年間,Materno Bossi 重新詮釋了窗框上的灰泥裝飾,增加了狩獵與射箭的場景,並在壁飾上融合斯提法諾斯傳說中的細節。傢俱由 Johann Peter Wagner 於1778~1780 年間設計,表面塗有銀箔和綠色漆,展現洛可可風格的輕盈優雅。

房間內還有兩座雕塑,描繪古代角鬥士的動態場景,由 Wolfgang van der Auwera 創作,時間可追溯到 1738 年。綠色書房原音樂室 Musikzimmer,作為多功能空間,既可以用來書寫,也能進行小型的音樂會或私人聚會。綠色書房是 18世紀宮廷設計與工藝的典範,融合了藝術、實用與文化涵意,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實例。

藍色接待室 Blue Antechamber

房間以優雅的藍色調為主題充滿藝術魅力,內部裝飾著精美的壁畫和雕刻,展現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巔峰。藍色接待室 Blue Antechamber 作為接待貴賓和通往其他重要房間的過渡空間,藍色前廳被用作宮廷的娛樂和遊戲空間,成為宮廷生活中一個輕鬆而精緻的場所。

有一個前廳及其後續兩個房間組成了「主教公寓」的一部分,最初由 Johann Philipp Franz von Schönborn 建築時期規劃,並於 1724~1729 年間在主教親王 Christoph Franz von Hutten 時期完成裝飾。到了 1776年,Adam Friedrich von Seinsheim 決定全面重新設計房間,模仿慕尼黑官邸的風格,使用銀箔裝飾進行翻新。

灰泥裝飾由 Materno Bossi 於 1776~1778 年間創作,穹頂和牆角描繪了狩獵、釣魚等場景,並融入了鄉村動物與自然風景的細節。家具由 Peter Wagner 設計,具有仿古典主題的獎章飾品,以象徵狩獵與田園生活的場景為靈感。窗框的裝飾則以淡藍綠色的絲綢牆面為背景,增添了柔和且高雅的氛圍。

黃色觀眾室 Yellow Audience Room

這是一間極具代表性的房間,裝飾用途展示了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結合,最初於 1731 年的記錄中被稱為「觀眾室」,而1778年的清單中則被稱為「臥室」,顯示其功能可能因時間有所變化。天花板和穹頂的灰泥裝飾首次完成於1724~1725年,主題為花卉和水果。牆壁上的裝飾於 1770 年代由 Materno Bossi 新增,使用玫瑰花環與花束作為主題,延續了巴洛克時期的設計語言。

窗框處的裝飾描繪了四季的象徵符號,體現了自然與藝術的結合。牆上的三幅掛毯於 1710 年在布魯塞爾製作,描繪了農村場景,內容包括祭祀、舞會和牧場場景。房間內的座椅由 Peter Wagner 於 1776 ~1780 年製作,以胡桃木與銀漆裝飾,並搭配黃色與銀色織物覆蓋。黃色觀眾室的設計彰顯出主教親王的地位與審美品味,無論是接待賓客或作為臥室使用,房間內的裝飾與藝術品始終以奢華與雅緻為核心,展現了18世紀宮廷生活的風采。

宮庭花園

官邸建設工作完成後,維爾茨堡宮廷花園的最終開發工作在維爾茨堡主教 Adam Friedrich von Seinsheim,1755-1779 年在位統治期間完成。Seinsheim 聘請波希米亞出生的花園藝術家 Johann Prokop Mayer(1735-1804 年)作為新的宮廷園藝設計師,幫助他實現這個計畫。

Mayer 巧妙地將尺寸尷尬的花園地形劃分為獨立的、對稱的、獨立的部分,花園地形陡峭地向堡壘延伸,這導致了大約三個相同大小的部分的創建,即東花園、南花園和苗圃。Mayer 在花園的各個部分種植了大量的修剪果樹、樹籬、棚架、盆栽植物和涼棚步道。

Mayer 透過延伸官邸的中央中軸線發展了被稱為東花園的區域,這始於一個大型圓形刺繡花壇,目的是建造一個瀑布一直延伸到堡壘後面的區域,然而這一點從未實現。與東花園相比,南花園位於一個平面上。如今,花園的這一部分的特點是八棵巨大的紅豆杉,它們矗立在一個圓形水盆的中央,並被修剪成完美的圓錐體。

宮廷花園周圍的裝飾人物源自於宮廷雕塑家 Johann Peter Wagne 的工作室,著名的還有精緻的鍛鐵花園大門,由宮廷金屬工匠 Johann Georg Oegg 的工作室製造。近年來,東花園和南花園的花境設計以歷史設計為靈感重新栽植,重現18世紀的優雅風格。

在修復完成的菜園區域,按照傳統方法培育的新果樹也被重新引入,展現了古法園藝的魅力。此外,花園的正式區域之外,延伸出一片小型景觀區域,融入自然風貌,與城市景觀相互呼應,為整個宮廷花園增添了更多的層次與活力。

《個人心得感想》

這次德國之旅一共參觀了三個城堡宮廷建築:柏林的夏洛滕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波茲坦的無憂宮 (Schloss Sanssouci)以及這個位在 Wurzburg 的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剛好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城堡建築。說實話,我覺得各有各的特色,也無法比較,若是以室內空間和藝術設計來說,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滿適合時間充足的遊客,慢慢仔細欣賞。

遊記:宮廷華麗與巴洛克藝術的結晶:探索夏洛滕堡宮殿 Schloss Charlottenburg 的魅力(Germany)

而其他二個宮殿可能知名度更大,加上韓劇以及普魯士王后索菲亞夏洛特的知名度加持下,參觀時都必須事先預約入場時間和門票,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相較之下不用事先預約,我們當天到訪 Wurzburg 城市觀光時,臨時決定現場購買門票入內參觀。

整個參觀下來,也至少需要二個小時以上,整體視覺和文字的藝術觀感和歷史資訊豐富體驗,最後選擇在宮庭花園稍做休息,也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新的認識。至於這篇遊記,其實花了不少時在官網還有當時參觀拍攝的導覽文字解說,一一整理搭配照片,寫了旅遊記錄。

其實整篇遊記不算是心得感想,只是把官網還有搜集到的資料和拍攝照片,做了整理歸納的工作,若有照片誤植的部份,也請見諒,真的拍了太多,花了很多時間一一核對和景點資訊是否正確,還是怕有疏失之處。所以我把遊記定位成記錄,就當寫旅遊記事錄吧。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