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景點遊:聖伯多祿大殿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Italy)

聖伯多祿大殿(又稱為: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最重要的教堂,也是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去義大利羅馬旅行不可錯過的必遊景點。我一開始在羅馬的住宿選擇,就以梵蒂岡周圍來考量,希望步行可以到達的距離,為了一早步行即可抵達觀梵蒂岡二大景點:聖伯多祿大殿和梵蒂岡博物館。羅馬行程行程中,除了羅馬競技場外,聖伯多祿大殿是我最重要的旅遊目標。

下圖是今年夏天參訪聖伯多祿大殿行程中,上午九點多時,準備離開前拍下來的最後一張影像,從大教堂門庭往西側向大殿望去,大殿地面有一處圓形紅斑岩是查理大帝開始的皇帝加冕處,中間為教堂拱頂下的教皇祭壇,盡頭是聖彼得寶座祭壇,大殿二側是拱柱隔開的側廊。

我大概花了二個多小時在大教堂內部,以及爬上屋頂鳥瞰整個梵蒂岡和羅馬市區,說實在,十分值得的一個景點行程。

聖伯多祿大殿號稱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無論是從面積或是體積來看,都是號稱世界第一的排名,從照片上來看,以及當時親臨現場的感受,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刻意選了一大早七點到訪,一個是為了不用在安檢排隊人潮中久候,還有就是想到看到沒太多遊客的教堂景觀,如同我的照片,就是這樣的一個莊嚴震撼的畫面。

其次,也為了一早爬上大教堂屋頂時,不用跟其他遊客擠那狹窄的階梯步道。說實在,我也只想上去一次就夠了,雖然我選擇了搭電梯上去,但是如同其他網路文章資訊一樣,從電梯出口到教堂屋頂,還要經過狹窄的通道和階梯,旋轉又歪斜的路徑,我走到有點辛苦。

最後好不容易登上屋頂,看到了下圖的畫面,也總算值得了,但是真的爬一次就夠了,可能我對那種狹窄歪斜的通道,有點不大能適應,之前去過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穹頂,也沒這麼辛苦。好吧,我就是覺得一次就夠了。

其實,我的自助旅行,常被朋友說太辛苦了,經常為了衝景點,早上六七點不到就出門,但是我的想法很簡單,只是為了不用排長長的隊伍,還有拍照時不會有太多遊客在畫面裡,勢必有所取捨了。這張照片就是當天早上七點抵達大教堂時,聖伯多祿廣場的日出景象。

整個大教堂座西面東,若是要教堂正面景象,建議上午來最適合,但是若登上屋頂,要拍攝整個教堂面向羅馬市區的景象,很不幸恰好大逆光。所以,有一好就沒二好,除非你下午再來排隊進入大教堂,登上教堂屋頂再參觀一次吧。

若是以往,我一定會衝第二次,但是前一天我才從羅馬出發,衝到阿瑪菲海岸一日遊,隔天又大清早來參觀聖伯多祿大殿,我放棄下午再來排隊的想法,選擇了去羅馬市區其他地方走走看看,輕鬆旅遊了。

夏季時間,天色亮的早,聖伯多祿大殿上午七點就開放民眾參觀,完全免費,但是要隨身行李安檢,而且也不能攜帶大件行李,所以,建議參觀堂天輕裝簡便,帶個飲用水就好。一早去參觀,最棒的就是完全不用排隊,安檢一下子就過去可以進入教堂。在羅馬旅遊的時候,我有經過聖伯多祿廣場幾次,真的,從早到到都排了長長的人龍,雖然參觀免費,但是盛夏炙陽下排隊,也實在不好受,所以,我個人建議一早來參觀是最佳選擇了。

宗座瑞士近衛隊

運氣很好,我剛好看到梵蒂岡衛兵交接,它的名稱是”宗座瑞士近衛隊“(Pontifical Swiss Guard),不要跟瑞士軍隊搞混了,它是一支武裝部隊和儀仗隊由羅馬教廷維持,保護教皇和使徒宮殿梵蒂岡城境內。這支部隊的新兵必須是出生時的瑞士公民、天主教徒、19 至 30 歲的男性,並且必須在瑞士軍隊中接受過一段時間的訓練。

教皇 Pope Julius 二世於 1506 年成立了宗座瑞士近衛隊 (Pontifical Swiss Guard),它是現在最古老的軍事組織之一。宗座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包含藍色、紅色、橙色和黃色,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外觀,現代宗座瑞士近衛隊的性質就如同教宗的保鏢一樣,他們配備的武器包含了傳統的斧槍以及多項現代武器。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wiss_Guard

當我進入聖伯多祿大殿,當下第一感想就是滿滿的感歎,哇,真的好震撼,這麼莊嚴又巨大的宗教聖殿,另外的想法就是金碧輝煌啊,真不愧是天主教最神聖最重要的地點。若是用專業相機拍起來,效果應該更棒,這次我有帶小微單,但是設備不夠好,拍不出來,最後還是手機最強大啦,照片全是手機拍的。

大概為了拍教堂正面鏡頭,從遠到近,我大概耗了快半小時,真的,怎麼拍都很喜歡,就是這麼壯觀威嚴的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殿占地 23000平方公尺,可容納六萬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就是它的體積:長 220公尺,寬 150公尺,高度有 136公尺。

聖伯多祿大殿(拉丁語:Basilica Sancti Petri,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 至 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建築這座大教堂花許久時間,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幾位建築師和藝術家,有 Bramante,Raphael 拉斐爾,Antonio del Sangallo,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和 Carlo Maderno 等,大教堂的許多裝飾品都是 Gian Lorenzo Bernini 的作品。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_Peter%27s_Basilica

歷史背景

大教堂的歷史始於西元四世紀,當時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安葬使徒(聖彼得)的地方建造一座大教堂,西元329 年,當時大教堂的建造完成。在那時期,教堂被用作慶祝禮拜,作為有蓋的墓地和葬禮宴會廳。在中世紀早期,它是西方的主要朝聖地。

西元 1506 年,Giulio 二世開始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以取代現有的大教堂,並將工程委託給建築師 Donato Bramante。Bramante 提出了希臘十字架計劃,就像 9 世紀的拜占庭教堂一樣。當 Bramante 於 1514 年去世時,工程移交給了拉斐爾,並討論了幾項提案,直到 1521 年。拉斐爾於 1520 年去世,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 繼續施工,他於 1538 年完成了大教堂的設計。

1546 年,Antonio da Sangallo 去世,被選中的建築師是米開朗基羅,他為該項目定型,簡化了平面圖並取消了由 Bramante 設計的廣場角落塔樓的聖器室,這將該區域的外部邊界變成了連續的圍牆,使建築物的體積統一和連貫。米開朗基羅加固了結構,因為他的想法的重點是在一個重要的鼓上豎立一個宏偉的圓頂,與 Bramante 最初的提議相比,這大大增強了大教堂的形象。

Domingo Fontana 和 Jacopo de la Porta 在米開朗基羅去世 24 年後完成了它的建造,後者受命完成他的項目,米開朗基羅於 1602 年去世後,只剩下立面有待完成,廣場有待設計。教皇保羅五世決定與建築師 Carlo Maderno 一起將教堂向外擴建,從而將 Bramante 的希臘十字架改造成西方教堂典型的拉丁十字架設計。

Maderno 擴展了前臂的拱頂,在兩側添加了一系列覆蓋著橢圓形圓頂的小教堂,在外部,繼續使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牆,用大柱子強調前面。立面建於 1607 至 1612 年之間。西元1624 年,Gian Lorenzo Bernini 被要求建造構成高壇的華蓋,按照傳統,它位於十字架的中心,在使徒聖彼得的墳墓上方,直到西元1633年竣工。西元 1629年 Maderno 去世後,Bernini 承擔了完成整個教堂內部裝修的任務,才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rome-museum.com/it/basilica-di-san-pietro.php

聖彼得的華蓋

這是由 Bernini 設計的聖彼得的華蓋 St. Peter’s Baldachin (義大利語: 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由他和 Francesco Borromini 一同合作完成。這個設計高度有 28.5公尺,是一個巨大的巴洛克式雕刻青銅華蓋,位在大教堂十字架建築中心,圓頂的正下方,用意在以不朽的方式紀念底下的聖彼得之墓。

走到聖彼得的華蓋前,會看到古典所羅門式螺旋柱,裝飾了金色的植物形態圖案,上面是帶枕柱的複合柱頭。複合柱頭是羅馬發明的,收集了典型的科林斯秩序的愛奧尼亞蝸殼和老鼠葉。另一方面,底座是用彩色大理石製成的,帶有蜥蜴和蜜蜂等自然主義元素,四個大理石底座構成了支撐華蓋的柱子的基礎,每個柱基的兩個外側都裝飾著巴貝里尼家族的紋章,八個幾乎相同的紋章系列構成了一個故事。

紋章本身代表巴貝里尼家族的三隻蜜蜂,每個盾牌的頂部都有一個女人的頭,若是一一觀察會會發現女性面部表情的變化,因此紋章背後的寓言被普遍解釋為女性生子的各個階段。以整體造型而言,它在整座大教堂中,可以說是視覺焦點之一,本身結構不小,在整個巨大的教堂建築下,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設計。

華蓋上方的四角有四個天使雕像,還有一些小天使,除了支撐花彩外,他們手裡還拿著聖彼得的鑰匙和教皇的王冠,所有的雕塑都用鍍金進行了彩色裝飾。在一側,可以看到一個推桿將巨大的倒置蜜蜂身體舉向天空,作為對這項工作委託的提醒:蜜蜂實際上是巴貝里尼家族的象徵,巴貝里尼家族是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出身家族。

構圖的頂部是帶十字架的地球儀。至於建造材料青銅的來源也是當時的爭議問題,因為傳言它是從古羅馬萬神廟橫樑的青銅被移除並熔化以創建該作品。有一說法是萬神殿的青銅有九成拿去用在大炮製作,而華蓋的青銅來自威尼斯,但是仍有待證實此一說法。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arteopereartisti.it/baldacchino-di-san-pietro/

聖彼得墓上的教宗祭壇

下圖是聖彼得墓上的教宗祭壇,聖彼得是天主教會的第一任主教,聖伯多祿大殿的是為紀念聖彼得的犠牲而構思建立的。祭壇中央最重要的就是: Chair of Saint Pete 聖彼得的椅子,又稱聖伯多祿寶座,是保存在教堂內的聖彼得遺物,一個木製的椅子包裹在一個雕刻的鍍金同銅外殻,由 Gian Lorenzo Bernini 所設計,於西元 1647至 1653年間。

這個反映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鼎盛時期,還闡明了保存了幾個世紀的天主教遺蹟的歷史意義,代表了精神權威。椅子上方是兩位手持頭飾和鑰匙的天使,這是羅馬教皇權威的象徵。在椅子上,是三個用黃金挑選出來的淺浮雕,它們指的是相同數量的福音情節:寄售鑰匙、餵養我的羊和洗腳。

四尊巨大高 5公尺的鍍金青銅雕像圍繞著這把椅子,看起來就像懸浮在雲層中一樣,外面的兩個雕像是拉丁教會的兩位博士:St. Ambrose 和 St. Augustine,內部的兩個雕像是希臘教會的兩位博士:St. Athanasius 和 St. John。這些聖人代表了教會的大公性,同時也代表了神學家的教導與使徒們的教義的一致性。

整個構圖由夢幻般的鍍金和灰泥格洛麗亞加冕,一群天使在光線和巨大的滾滾雲彩中居住。在他們中間是珍貴的波西米亞玻璃窗,分為十二個部分,作為對十二使徒的致敬;一隻燦爛的鴿子在它的映襯下脫穎而出,它是聖靈的象徵,是教會的靈魂,他從不停止幫助和引導。

以上資料來源:http://stpetersbasilica.info/Altars/Cathedra/Cathedra.htm

站在下圖攝影路人甲的角度,可以看到整個中殿入口和陽光射入的光景,一早進入教堂參觀,最佳視角就是這個位置。

圓形穹頂

站在中間穹頂下方往上看,可以看到上方的精緻馬賽克彩繪圓頂,這個圓形穹頂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類似佛羅倫斯的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最後由 Giacomo della Porta 和 Fontana 在西元 1590年完成。巨大的穹頂聳立在祭壇和華蓋之上,華麗地裝飾著馬賽克和灰泥裝飾,它由四個周長 71 公尺的結構墩支撐,從地面到燈籠的屋頂高度 120 公尺。

金色背景上的巨型字母,從 St. Veronica 到 St. Helen,寫著“Hinc una fides mundo refulgent”(從這裡一個單一的信仰照耀著整個世界),從 St. Longinus 到 St. Andrew:“Hinc sacerdotii unitas exoritur”(從這裡誕生了神職人員的統一)。

在連接方墩和圓鼓的四個拱肩上,直徑為 8.5 公尺的圓盤上描繪了四位傳教士:馬太與牛、馬可與獅子、路加與天使以及約翰與鷹。燈籠圓頂底部周圍,金色背景上的這段文字的巨大黑色字母–“Tu es Petrus et su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n et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um”(“你是‘磐石’,我將在這塊磐石上建造我的教堂,我將把王國的鑰匙交給你天堂。),被來自 16 個大窗戶的光線照亮,這是典型的米開朗基羅風格,點綴著穹頂。

上方的彩繪由許多馬賽克藝術家精心完成,巧妙地表達了藝術家的裝飾意圖,具有美麗的色彩效果。基於兩種主要顏色,占主導地位的淺藍色和充滿活力的金色,這種構圖利用漫射光均勻地穿透巨大的內拱,從米開朗基羅的大窗戶,彎曲和交替的三角形門楣覆蓋,並由耦合的壁柱條包圍。色彩和燈光的展示增強了建築結構的空間感,給人灌輸了深刻的情感,

以上資料來源:https://stpetersbasilica.info/Interior/Dome/Dome.htm

抬頭看教堂的屋頂,無論那個地方,都是精緻金色裝飾,各種宗教信仰故事或象徵,在這些裝飾物一一呈現。

大教堂中庭二側的走廊也是十分精彩,有各種人物雕像,畫作,小教堂 Chapel 或祭壇,均值得一一花時間仔細看看。

就連上方屋頂裝飾彩繪馬賽克,也是十分精緻生動。

這是大教堂大門進入左側的第一個小教堂-洗禮堂,由 Carlo Fontana 所設計,代表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主祭壇畫作出自 Maratta 西元 1698年的原畫,原畫收藏在 Sant’ Maria dei Angeli 教堂。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stpetersbasilica.info/Altars/Baptistery/Baptistery.htm

下圖是大教堂中殿二邊側廊的一景,照片右方是本篤十四世紀念碑,人民看到教皇本篤十四世從他的寶座上站起來為所有人祝福,在他的下方是兩個寓言雕像,左邊是神聖智慧,右邊是無私,這兩個都是由 Gaspare Sibilla 雕刻的。第一個人物的胸部裝飾著鍍金的太陽,右手拿著一本書;第二個側面是一個粗壯的小天使,手裡拿著裝滿珠寶和金錢的聚寶盆。Bracci 以 17 世紀的經典設計創作了這件作品,採用多色設計和金字塔形排列。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st-peters-basilica-tickets.com/st-peters-basilica-statues/

參觀的信徒可以在此禱告默念,教堂內部十分安靜莊嚴。

教堂中庭二側上方有長長的金底黑字, 應該都是和宗教信仰有關的詞句,圍繞整座教堂一周。

我個人很喜歡清晨光線由教堂入口射入的感覺,加上二側天花板的光線,讓整個教堂光線灑下來,有一種宗教特有的神聖感覺。

不得不說無論當時那位建築藝術大師設計,拉奜爾或是米開朗基羅,前後不少的設計大師,建造了這部宗教聖殿的建築存在,也還好沒有遭受到戰爭的影響破壞,保存至今。

中庭與大門

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庭是由義大利建築師 Carlo Maderno設計的,該結構長 71 公尺,寬 12.89 公尺,高 19 公尺,帶有舊聖彼得大教堂痕蹟的中庭於 1608 年開始建造,並於 1612 年完工。門廊裝飾著古老的獎章,大教堂的五扇紀念性門之一:聖門,每 25 年才打開一次。中庭有五個入口可以進入大教堂,所有的門都是用青銅製成的。其中,聖門在朝聖者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較小但像徵意義深遠,信徒們在門前停下來祈禱。其他門的名稱依次是死亡之門、善惡之門、中央之門和聖事之門。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st-peters-basilica-tickets.com/st-peters-basilica-architecture/

聖彼得青銅雕像

下圖是大教堂中最著名的手持天堂鑰匙的聖彼得青銅雕像,位置就是大教堂十字架中心處,聖彼得華蓋的附近,這座雕像現在歸功於著名的托斯卡納藝術家 Arnolfo di Cambio,他在 1200 年代末完成了它。使徒王子被描繪成青銅色,坐在大理石椅子上,左手拿著天堂的鑰匙,右手賜予祝福。朝聖者在參觀教堂時通常會觸摸或親吻聖彼得的腳,尤其是右腳,並祈求祝福,這個古老的傳統流傳至今,幾個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親吻和觸摸雕像。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st-peters-basilica-tickets.com/st-peters-basilica-statues/

聖伯多祿中殿中有不少雕像,一共有 39座,我只拍了其中二個,下圖是大教堂中殿內部石柱雕像之一:左圖是 St. Teresa of Jesus(西元1754年, Filippo Della Valle 所製),耶穌的聖特蕾莎,被教會尊稱為“六翼天使”,在智慧和學識上位居女性之首。右圖是 St Peter of Alcantara ( 西元 1753年,Francisco Vergara 所製),一位西班牙方濟各會修道士,是夜間朝拜聖體的守護神。

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

下圖雕像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貝爾尼尼最後的偉大作品,在他80高齡時設計的,堪稱聖彼得大教堂雕像史上最重要的傑作之一。教皇跪地祈禱,周圍環繞著四位女性雕像,每一位都代表教皇最喜愛的美德之一:慈善、審慎、正義和真理。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傳達了 1600 年代的一個有趣的政治信息——“真相是踏入地球上一個擁有易於識別的國家” 。從厚重的大理石帷幔下出現的帶翅膀的骷髏,是紀念碑最令人吃驚的地方,骷髏就是死神本人,拿著一個大沙漏,彷彿在強調生命的時間已經過去。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st-peters-basilica-tickets.com/st-peters-basilica-statues/

大理石浮雕畫

下圖教堂內部唯一大理石浮雕畫作:The Meeting of Leo I and Attila,描繪西元 452年教皇 Leo 一世與匈奴王 Attila 會面時的場景,當空中出現聖彼得和聖保羅的身影,Attila 望而生畏,舉手護目。此畫作由 Algardi 於 1646 年受英諾森十世委託為,構圖仿照拉斐爾在 Stanza Eliodoro 中的教皇曆史。

巨大的浮雕完成於 1653 年,體現了貝爾尼尼所表達的莊嚴風度與他自己的古典化傾向之間的妥協,這個作品這影響了錯覺浮雕的發展和普及。Algardi 在這部作品中有效地創造了一個比真人大小更大的敘事,其主要事件得到了戲劇性的傳達。 Leo 用他推開 Attila 的手勢,指著奇蹟般升空的聖彼得和聖保羅,他們前來提供神聖的幫助。

浮雕畫中深沉的陰影、強烈的手勢和厚重的窗簾圖案共同營造出一種引人注目且令人信服的教皇權力感。Algardi 對高度戲劇性主題的處理非常克制,光滑、均勻的大理石進一步強調了這種冷靜,這與貝爾尼尼的紋理差異和閃閃發光的表面形成鮮明對比。教皇 Leo 一世在位西元 440~461年,亂世中領導天主教和西羅馬帝國抵禦異端和蠻族侵擾,被稱為西方世界的拯救者,他也是首位入葬舊教堂的教皇,大教堂重新建成後,其遺骨被遷移安葬在祭壇之下。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wga.hu/html_m/a/algardi/3/meeting.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lessandro-Algardi#ref148531 http://www.satcomengr.com/others/scribble/StPeters.htm

其實,有一座最著名的雕像作品–聖殤 Pieta,是1497年米開朗基羅應法國樞機之邀創作的一座雕塑作品,它也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故事題材來自《聖經》,描繪了聖母瑪利亞懷抱著被釘死的基督時悲痛萬分的情形。好吧,我這次沒有查好資料,就在大門進入右方,我竟然完全錯過去當場看看,只能留到以後有機會再來了。

在大教堂十字架結構中心圓頂下,四個支撐圓頂的橋墩壁龕內,有四個和大教堂主要聖物相觀的人物雕像,Saint Helena 手持真十字架和聖釘(下圖聖彼得的華蓋左側橋墩壁龕),Saint Longinus 拿著長矛刺穿了耶穌的肋旁(下圖聖彼得的華蓋右側橋墩壁龕),還有帶著聖安德魯十字架的 Saint Andrew ,以及Saint Veronica 拿著她的面紗,面紗上有耶穌的臉。

照片盡處 Gregory 16世紀念碑,他是最後一位被選為教皇的僧侶,Luigi Amici 完成于1857年。骨灰盒上的淺浮雕描繪了教皇設立的傳教機構,兩個寓言式的側面人物代表智慧(頭頂火焰)和謹慎(帶著鏡子和蛇)。紀念碑下方有一扇門通往聖禮堂。

資料來源:http://stpetersbasilica.info/Monuments/GregoryXVI/GregoryXVI.htm

這是進入大教堂大門之前的門庭柱廊,上方也是精緻的宗教藝術浮雕裝飾,是 Maderno 於西元 1612年所製,雕塑四周刻畫了40個被奉為聖人的教皇,中間50處為描術聖彼得的生平經歷。

這是準備登上教堂屋頂前,經過穹頂的圓形通道,可以更近觀賞燈籠外型穹頂細節,以及下方的教堂的俯視景象。對了,搭電梯上去 10歐元,走樓梯上去 8歐元,搭電梯可以省去 231階梯的樓梯,但是無論你選那種方式,最後一段路都是用走的,爬那歪斜的樓梯和狹窄通道,這段共有 320階,慢慢螺旋上升愈來愈傾斜,愈來愈窄的通道。我個人建議是有密室恐懼症或體力不佳的人,再三考慮一下吧。

教堂登頂

站在大教堂屋頂最吸引人的就是往東方望去,通過聖伯多祿廣場,一路直通協和大道,一直到聖天使城堡,更遠處就是羅馬市區。

東北方向是梵蒂岡博物館,這個也很推薦一遊,但是我仍然建議一早參觀,避開人群,購買博物館一大早的門票,不用排隊就可以入內。我個人是把聖伯多祿大殿和梵蒂岡博物館安排不同天參觀,為的都是一大早入內參觀,避開人潮。

再往西北方向看去,是梵蒂岡教廷內部的花園,這裡沒有對外開放,只能從空中看到。

在大教堂後面的教廷花園,花草樹木照顧的十分整齊好看。

這是教廷的政府大樓,剛好在大教堂的西側。

站在大教堂屋頂,景觀挺不錯的,只是往東邊的話,上午剛好背光,若你心有餘力,不嫌排隊等候很辛苦的話,可以下午再來一次,不過夏天看不到日落情景,因為只開放 8:00-18:00, 冬天是 8:00-17:00, 要看日落可能要冬日到訪,比較有機會,只是冬日氣候寒冷,登頂要做好防風保暖措施。

教堂立面

最後,清晨到訪聖伯多祿大殿,可以拍到正面立面的景象,剛好順光方向。大教堂立面寬 118.6 公尺,高 48公尺,它是獨立存在,沒有建築物的支持,由建築師 Carlo Maderno 獨立建造的。 立面的建造始於 1607 年,但第一塊石頭直到 1608 年才鋪設,至到西元 1612 年,整個結構完工。立面上方的有 13 座大型雕像是基督、施洗約翰和 11 位使徒的雕像,不過聖彼得雕像不在這裡,而是在廣場下面。登上屋頂時,剛好可以看到這些雕像的背面,有興趣研究這十三座雕像的話,可以參考網頁說明:http://www.stpetersbasilica.info/Exterior/Facade/Facade.htm

最後,聖伯多祿大殿的遊記文寫完了,大部份資枓都是上網查的,出處都有貼出來,做個交待。個人心得是十分壯觀又精緻天主教大教堂,來羅馬一遊,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參觀的重要景點。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