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市區一日遊:發現者紀念碑、傳統蛋塔店,和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 (Portugal)

十五至十六世紀,葡萄牙憑藉其卓越的航海技術與無畏的探險精神,開啟了歐洲歷史上輝煌的大航海時代。從里斯本出發的船隻沿著塔古斯河揚帆遠航,前往非洲、印度與東方世界,帶回香料、黃金與新知,也為這座城市留下無數象徵榮耀的印記。貝倫區(Belém)正是那段歷史的起點。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以華麗的曼努埃爾式(Manueline) 建築風格紀念航海英雄與王權信仰。不遠處的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發現者紀念碑,則以宏偉雕像頌揚那些將葡萄牙版圖延伸至世界各地的航海家。而在街角的 Casa Pastéis de Belém,飄散著自十九世紀以來未變的蛋塔香氣,雖然歷史雖已遠去,但仍延續著那份屬於里斯本的歷史與記憶。

這趟里斯本之旅我一共停留了三天,剛好遇上週末。因為擔心在熱門景點時被滿滿人潮淹沒,我每天都特地早起出門,在開門前就先到現場排隊。結果事實證明,早起真的有回報,多數時候都能成為第一批入場的遊客,不僅能靜靜欣賞壯麗的建築,也能拍下幾乎沒有路人的畫面。那句老話果然沒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這天的行程主要集中在 貝倫區(Belém),是里斯本最具歷史與文化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從雄偉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航海時代精神的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到香氣誘人的百年名店 Pastéis de Belém,每一處都蘊藏著葡萄牙昔日的海權榮光與悠閒的生活氣息。

這趟旅程,也從一張意外拍成黑白的清晨照片開始——電車駛向貝倫的路上,晨光尚未完全灑落,畫面裡有一種靜謐又復古的氛圍,彷彿是里斯本給早起旅人的專屬問候。

購買里斯本卡觀光旅遊

里斯本卡(Lisboa Card)|最划算的城市交通+景點通行證

這趟旅程我們購買了 里斯本卡(Lisboa Card)72 小時券,票價為 42 歐元。這張卡堪稱里斯本自由行最實用的交通+景點通行證,可以免費搭乘市區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 電車(Tram)巴士(Carris)地鐵(Metro)登山纜車(Elevador),甚至連那幾部古老的城市電梯也都能無限次使用。

若想離開市區探索週邊地區也沒問題,持卡可免費搭乘前往 Sintra(辛特拉) 與 Cascais(卡斯凱什)的區間火車,非常划算又方便。除了交通之外,里斯本卡還可免費參觀 26 處博物館、紀念碑與展示中心。其中最受矚目的兩大世界遺產景點: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 )與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都包含在免費入場名單中。

另外,一些博物館與宮殿雖非全免,但購票時可享有不同比例的折扣。詳細清單與最新優惠,可參考官方網站說明:https://www.lisboacard.org/discounts/

我們第一天就決定善用 Lisboa Card,安排參觀市區兩大代表性景點——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與 貝倫塔。下圖是當天早上八點多拍下的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 正門口畫面,因為出門得早,現場幾乎沒有遊客,能夠好好拍下整座教堂外觀的壯麗景象。

我們早上七點多就出門,從 Parque(Praca da Figueira 無花果廣場) 搭上前往貝倫區的 15 號電車(。車程大約 30~40 分鐘,在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站下車即可抵達修道院。

因為出門得早,電車上乘客不多,又剛好是週末時段,沒有通勤人潮。窗外陽光才剛露臉,氣溫涼爽宜人,整趟車程都瀰漫著一種悠閒的夏晨氣息。坐在搖晃的木製車廂裡,看著電車沿著塔古斯河方向慢慢駛去,這樣的清晨旅程真是愉快極了。

我們在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前拍了幾張照片後,便順著馬路往前走,準備前往著名的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從修道院前往紀念碑需要穿過一條地下道,因為上方是鐵道,火車會從頭頂呼嘯而過。穿越地下道出口時,迎面而來的,就是那座象徵葡萄牙航海時代榮光的巨大白色雕像。

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是為了紀念葡萄牙在十五至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成就而建,也是里斯本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若從空中俯瞰,紀念碑前方的廣場是一個直徑約 50 公尺的巨大航海羅盤。羅盤中央鑲嵌著一幅以彩色大理石拼成的 世界地圖(Mappa Mundi),標示出葡萄牙航海家們在全球首次登陸的地點與年份,象徵他們曾經橫越大洋、連結新世界的壯舉。

這裡的地理位置正是當年葡萄牙航海家啟航出海的地方。1940 年,在葡萄牙舉辦「世界博覽會」時,這裡首次出現了一座臨時性質的紀念塔,由建築師 José Ângelo Cottinelli Telmo 與雕刻家 Leopoldo de Almeida 設計,象徵葡萄牙探索精神與浪漫理想。當時的紀念碑以易腐材料搭建,只作為暫時性展示。

直到 1960 年,為了紀念航海時代代表人物 航海家亨利王子(Infante Dom Henrique) 逝世五百週年,才以 混凝土與 Leiria 地區特有的玫瑰色石材重新建造出如今的永久性紀念碑。碑體兩側以辛特拉石灰石(Sintra limestone) 雕刻出三十多位葡萄牙歷史上重要的探險家、傳教士與學者,象徵葡萄牙昔日的海權榮光。

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於 1960 年 8 月 6 日 完工重建,旨在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亨利王子(Infante D. Henrique,Henry the Navigator) 逝世五百週年。這次重建使臨時性紀念塔成為永久性建築,並以更壯麗的姿態佇立在塔古斯河(Tagus River) 的防波堤上,象徵葡萄牙昔日的海洋榮光與海外擴張時代的精神。

之後在 1985 年,建築師 Fernando Ramalho 對內部結構進行了改建,增設了觀景台、禮堂與展覽廳,使這座紀念碑不僅具有歷史象徵意義,也成為遊客登高遠眺河岸與貝倫區景色的熱門景點。

紀念碑整體設計呈現垂直式結構,中央主體如同一根面向南北的風格化桅杆,每側飾有兩層葡萄牙國徽與五個小盾牌,外圈環繞著刻有十二座城堡的飾帶。桅杆兩側延伸出的三角形平台,曲線宛如被海風吹拂的風帆,象徵航海時代的冒險與探索精神。

紀念碑最前方,由亨利王子領航的船形雕塑彷彿正駛向大海。他手中握著帆船模型,象徵葡萄牙探險的開端;在他身後,左右兩側的 32 位歷史人物沿坡道而立,代表從十五世紀以來推動「發現時代」的重要人物——包括航海家、製圖師、戰士、殖民者、傳教士、編年史家與藝術家,每一位雕像旁都刻有象徵其身分的符號。

以上參考:發現者紀念碑網站介紹:https://padraodosdescobrimentos.pt/en/monument-to-the-discoveries/

在清晨旭日的照耀下,發現者紀念碑這座象徵葡萄牙昔日海上霸權的建築,閃耀著溫潤的光芒,彷彿仍在默默見證那段輝煌的航海時代。它不僅是一座紀念碑,更像是一頁石刻的歷史,靜靜地矗立在塔古斯河畔,記錄著葡萄牙人遠航探索的夢想與榮光。

紀念碑旁邊就是一處小型遊艇碼頭,停滿了中小型的白色遊艇。陽光灑落在水面上閃閃發亮,映照出一派夏日的明亮與悠閒氛圍。微風輕拂、船影搖曳,整個畫面既有歷史的厚度,又瀰漫著假期的愜意氣息。

因為時間還早,Jerónimos 修道院 要到上午十點才開門,我們便先在前方的 帝國廣場(Praça do Império) 公園四處走走。這裡綠草如茵,中央有一座大型噴水池,當時正有工作人員在清理水池裡的落葉與垃圾。

水池邊矗立著兩匹源自希臘神話的海馬雕像,姿態生動,配上後方修道院壯麗的立面,構成一幅典雅又寧靜的畫面。這裡若不趕時間,其實是個很適合坐下休息、靜靜欣賞陽光與花木的小廣場。早晨的空氣清新、遊客稀少,讓人能以最從容的心情迎接接下來的修道院參觀。

傳統蛋塔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接著,我們前往貝倫區最著名的甜點老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目標當然是那聞名世界的葡式蛋撻(pastel de nata),或更精確地說,是它的正宗版本 pastel de Belém。

據說,葡式蛋撻最早由 19 世紀初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修道院的修女所發明。當時修道院會使用大量蛋白漿洗燙修道服,因此剩下許多蛋黃,修女們便巧思利用,研發出這種香甜酥脆的小點。後來在 1820 年代修道院關閉 後,修士們將配方交給鄰近的糖果店製作與販售,於是便誕生了今日的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自 1837 年開業至今,這家店早已成為貝倫區的象徵與熱門旅遊景點。每天從清晨到深夜,門口總是大排長龍,遊客們為的就是嚐一口那外酥內嫩、帶著焦糖香氣的傳統滋味。店門前的藍白磁磚地面 上還特地鑲嵌著店名與創立年份「1837」。因為我們來得早,遊客尚未湧入,得以拍下這個低調卻歷史悠久的細節。平常白天人潮一旦聚集,這片字樣往往會被腳步與熱氣完全掩沒。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滿滿的蛋塔點心玻璃櫃,來里斯本不可不踏點的熱門點心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地址:Rua de Belém nº 84 a 92,1300 – 085 Lisboa Portugal
EMAIL:pasteisdebelem@pasteisdebelem.pt  apoioaocliente@pasteisdebelem.pt
網址:https://pasteisdebelem.pt/    營業時間:8:00~23:00

走進店裡,我才發現這家 Pastéis de Belém 的規模比想像中大得多!內部空間寬敞,分成好幾個相連的房間,可以同時容納上百位顧客,真不愧是遠近馳名的點心專賣店。

我和旅伴先點好葡式蛋撻與熱咖啡後,便在店內四處走走參觀。每個房間都有專屬的服務生負責點餐與結帳,動線分明、井然有序。因為我們到得早,才八點多店剛開門,店內仍十分清靜,這樣悠閒的氛圍正好能細細品味早晨的香氣與光影。

不得不說,店內的洗手間也令人印象深刻,不僅乾淨明亮,空間還意外地寬敞,難怪能應付一整天絡繹不絕的顧客。

我們各自點了一份熱呼呼的葡式蛋撻和一杯 Galão(葡式牛奶咖啡)。至於味道嘛——每個人喜好不同,有人覺得甜度剛好、外皮香脆;也有人覺得略顯普通。對我來說,一早能在這樣的百年老店中,邊喝咖啡邊嚐當地甜點,已經是旅途中最道地、最愉快的體驗之一。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由於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要到早上十點才開門,我們為了搶在最前面入場,並沒有在蛋塔店久留。吃完早餐後不到九點半,我們就已經回到修道院門口,開始排隊等候。關於 Lisboa Card 是否需要換票,我事前在網路上查了很久,資訊眾說紛紜,有人說要先到售票口換實體票,有人則說可以直接入場。實地體驗後的結論是——不需要換票!

只要持 Lisboa Card,直接到教堂入口排隊即可入場,無須再到售票窗口兌換。不過要特別提醒,雖然我們不到十點就抵達現場,但排隊人潮已經相當多。可見這座世界遺產的魅力有多驚人。想輕鬆參觀、拍下沒有太多遊客的畫面,真的還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開放時間是:五到九月 10:10 至 18:00,其餘月份是 10:00~ 17:00,週一休息不開放。

官網:http://www.mosteirojeronimos.gov.pt/en/index.php

門票:10歐元,和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門票之組合價格 12歐元(也可以參觀貝倫塔);若是持有里斯本卡是免費入場。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教堂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前幾張照片是我們搭電車抵達時拍的。那時早上八點多,街上還幾乎沒有遊客的身影,加上又是週末,連修道院前方的馬路都顯得格外寧靜,車輛稀少、空氣清新,是個靜謐又美麗的里斯本貝倫區清晨。

一開始我以為眼前這座雄偉的大門就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的入口,結果後來才發現那是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 的大門。不過修道院的門票確實是在這裡購買的。當時我們乖乖排隊等候,直到現場工作人員前來指引,才知道修道院真正的入口在右側東邊的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旁。

回來寫遊記時,我才發現原來那天拍的門口其實是錯的。不過,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小插曲,讓那個早晨的記憶變得更深刻。整個修道院前廣場幾乎沒有任何車輛或行人,畫面乾淨得像明信片,果然——早點出門總是對的選擇。

夏季旅行的好處之一,就是天亮得早。早晨光線柔和、氣溫宜人,不論搭車或步行都方便;如果是冬季這時候來,恐怕天色還灰濛濛,拍照效果也會打折扣。

後來我回來查資料才知道,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其實有兩個主要入口—
一個是東側的正門(Porta Principal),另一個則是南門(Porta Sul)。

雖然正門外觀上比南門略小、雕飾也較為樸素,但從建築與神學的角度來看,它才是修道院的主要入口。這扇門朝向東方,象徵基督教傳統中的「光明與復活」,也正對著教堂的高壇(High Altar)。

正門上方設有三個層層堆疊的壁龕,雕刻著 基督降生的場景——包括「天使報喜」、「耶穌誕生」與「三博士來朝」三組主題。門戶兩側分別雕有修道院的建造者與守護聖人:左側是國王 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與他的守護聖人 聖哲羅姆(St. Jerome);右側則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瑪麗亞皇后(Queen Maria) 與 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

這些雕像雖不如南門那樣華麗繁複,但靜靜地訴說著王權、信仰與建築之間的象徵意涵,也為修道院增添了莊嚴的歷史氛圍。

修道院歷史由來

根據史料記載,修道院的建立源於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的一項宏願。他於 1496 年 向羅馬教廷提出請求,獲准在里斯本郊外的 塔古斯河(Tagus River) 河岸興建一座大型修道院。建造這座修道院的其中一個動機,是為了替 Avis-Beja 王朝建立象徵性的「萬神殿(Panteão Real)」,展現王朝的榮耀與信仰力量。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出於對貝倫聖母(Santa Maria de Belém) 的虔誠敬奉,貝倫(Belém)在葡萄牙語中即是「伯利恆(Bethlehem)」的意思,代表信仰與祝福的起源。因此,Jerónimos 修道院也被獻給貝倫聖母,取代了原本坐落於此地的一座小教堂。

修道院的建築工程於 1501 年 開始動工,歷時近一個世紀才完工。國王 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為此投入了龐大的財力,資金來源包括當時「胡椒稅(Imposto da Pimenta)」收入的相當部分,以及對與非洲與東方貿易課徵 5% 稅金 的收入——折合當時約每年 70 公斤黃金。這些龐大稅收使得修道院得以以極為華麗的規模建成,成為葡萄牙海權時代的象徵。

自 1907 年 起,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被列為葡萄牙的「國家紀念碑」,並於 1983 年 與鄰近的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在 2007 年 7 月 7 日,更被評選為「葡萄牙七大奇觀」之一,見證了它與葡萄牙王室與歷史的深厚聯繫。

主要參考來源:Jerónimos 修道院官網 http://www.mosteirojeronimos.gov.pt

建築風格與設計理念

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巔峰之作

Jerónimos 修道院常被譽為曼努埃爾式建築(Manueline style)的「皇冠上的寶石」。這種風格融合了 哥德式(Gothic) 與 文藝復興晚期(Renaissance) 元素,同時加入象徵富饒與信仰的圖像語彙,如航海繩索、植物藤蔓、十字勳章與神話動物等。整體設計展現出宗教、王權與自然主義的結合,成為葡萄牙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傑作。

修道院整體以當地開採的石灰石(Lioz limestone) 建造,質地堅硬而色澤柔和,使整體在光影下呈現出近乎金色的光暈。

這項宏偉工程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先後由四位建築師接力完成:Diogo de Boitaca(初期設計)、João de Castilho(主體裝飾與結構)、Diogo de Torralva(中期改建)、以及 Jerónimo de Ruão(最終階段修飾)。正因他們的共同努力,使 Jerónimos 修道院成為 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巔峰代表。

迴廊的寧靜與象徵

修道院的核心為雙層迴廊(Claustro),原本是為 Hieronymite(聖哲羅姆修會) 的修士設計的寧靜空間,用於祈禱、冥想與休憩。其最初由 Diogo de Boitaca 設計,於 16 世紀初動工,1517 年後由 João de Castilho 接手,最終在 1540 至 1541 年 間由 Diogo de Torralva 完成。

這座迴廊被視為 曼努埃爾式建築的經典範例。它採用四邊形佈局與拱形天花板,兩層結構皆環繞中央花園,象徵天地之間的和諧。迴廊的雕刻極為精緻,結合了多重象徵主題:

  • 宗教符號(十字架、聖人像)
  • 皇家徽章(基督十字勳章、地球儀、王室標誌)
  • 自然元素(繩索、貝殼、植物花紋)
  • 神話生物與奇幻動物

這些裝飾不僅展現工匠的高超技藝,也象徵了葡萄牙在航海時代將信仰、知識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步在迴廊之中,陽光透過拱門灑落在石壁上,靜謐得彷彿時間都慢了下來。

整座 Jerónimos 修道院 的建築遵循中世紀修道院的典型佈局:包括教堂(Igreja)、迴廊(Claustro) 以及一系列附屬建築。這樣的結構在設計上兼具宗教與生活功能,象徵著修士社群的秩序與靜謐。

隨著時代演進,修道院在後來幾個世紀內也經歷了部分改建。特別是在 19 世紀,於建築的 西側 增建了一棟長形的新建築,採用新曼努埃爾式風格(Neo-Manueline),如今這一區已分別成為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 與海軍博物館(Museu de Marinha) 的所在地,延續了修道院原有的歷史與文化使命。

在整個修道院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座雕工繁麗的雙層迴廊。拱廊間的花紋雕刻細膩無比,每一扇窗框都像是一件獨立的藝術作品。當陽光灑入中庭,光影穿透石柱與拱門,在地面與牆面間交織出細膩的明暗層次,構成另一種動人的藝術組合。

不論是站在窗框旁取景,還是靜靜走在石板地上,都能感受到那股由雕刻與光線共同譜出的寧靜之美。這座迴廊,既是宗教祈禱的場所,也是凝結了建築藝術與精神信仰的經典象徵。

修道院的建築風格後來被命名為 「曼努埃爾式(Manueline)」,這是一種葡萄牙特有的華麗建築風格,融合了哥德式結構的垂直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精神。它的特點在於繁複的雕刻主題,靈感多半取自 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發現:海洋繩索、貝殼、植物藤蔓、地球儀、以及象徵航海精神的十字勳章等。

這些細節皆以柔和的石灰石(Lioz) 雕刻而成,展現了葡萄牙在航海時代的富饒與藝術成就,也使 Jerónimos 修道院成為 曼努埃爾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代表作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 就是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還有辛特拉的皇宮 Sintra National Palace。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的裝飾風格的特點是在門戶,窗戶,圓柱和拱廊中採用複雜的裝飾,以下數張照片可以看出端倪。

歷史演變與修復

在 1604 年,當時的西班牙國王 菲利普三世(Philip III of Spain),同時也是葡萄牙的 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Portugal),頒布法令將 Jerónimos 修道院 正式定義為 「皇家萬神殿(Panteão Real)」。在他的統治期間,修道院也新增了多項建築結構,包括新的大門、迴廊入口、門房、通往上層的樓梯與二層房間。這一系列工程由皇家建築師 Teodósio Frias 設計,並由石匠 Diogo Vaz 負責施工。

到了 1640 年,修道院院長 Friar Bento de Siqueira 委託建造了 修道院圖書館(Biblioteca do Mosteiro),館藏包含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兒子路易斯王子(Infante Luís) 以及其他貴族遺贈的藏書與財產。葡萄牙恢復君主制後,修道院再度恢復「皇家萬神殿」的角色,若昂四世(João IV) 的八位子女中,就有四位安葬於教堂之中。

在修道院的一側,我看到一具雕工精緻的石棺,想必是當年貴族或航海名人的墓碑。那個房間牆上有詳細的歷史說明,但我實在沒時間細讀——當時一心想趕快拍照,後來人潮愈來愈多,只能放棄細看資料。或許下次再訪里斯本時,該留點時間好好重新欣賞這段歷史。

修道院的震災與重建

1755 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市,但 Jerónimos 修道院卻奇蹟般地倖存下來。雖然教堂上方圓頂中央部分坍塌,但主要結構仍完好無損,這也是它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1860 年起,修道院開始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建築師 Rafael Silva e Castro 首先對南立面進行勘測與設計,後於 1898 年 由 Domingos Parente da Silva 負責重建。修復過程中,修道院原本的池塘被拆除,舊廚房與美術館內的木牆也一併移除。

同時期,建築師 J. Colson 提出了三份修復提案,雖然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在設計中引入了復興主義(Revivalism) 與 新曼努埃爾式(Neo-Manueline) 建築元素,使修道院的外觀與內部細節更加融合古典與近代美學,為今日我們所見的 Jerónimos 修道院奠定了基礎。

參觀完一樓的迴廊後,我順著石梯走上二樓。當站在高處回望時,才真正體會到 Manueline 曼努埃爾式建築 的精緻與優雅,那些繁複的雕飾、對稱的拱門、纏繞的石柱,與陽光交錯形成的陰影,構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那一刻,我幾乎被這份美震撼。光線從拱門灑下,投射出細膩的陰影,讓整個迴廊像是活著的藝術品。更幸運的是,那時遊客不多,能夠靜靜拍下幾張照片,也是整趟旅程中我最喜歡的畫面之一。

寫到這裡,我心裡已經默默決定:下一次來葡萄牙,一定要再回里斯本。除了想重遊 Jerónimos 修道院外,我也想去參觀另外兩座同樣著名的修道院:Monasterio de Batalha(巴塔利亞修道院) 和 Monasterio de Alcobaça(阿爾科巴薩修道院)。

這兩座修道院雖然距離里斯本不算近,交通方式也需要再研究一下,但幸好都包含在 Lisboa Card 的免費參觀名單中。或許哪天再訪葡萄牙時,就能完成這場「三大修道院巡禮」的夢想。

曼努埃爾式建築 Manueline:葡萄牙的華麗航海風格

曼努埃爾式建築(Manueline),又稱「葡萄牙晚期哥德式(Portuguese Late Gothic)」,是 16 世紀初葡萄牙最具代表性的裝飾藝術風格。它是一種豐盛而複合的建築語彙,誕生於大航海時代的榮光之中。

這種風格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元素——特別是來自新航線與海外發現的啟發。其靈感源於兩位偉大的航海家:

  •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至印度的人;
  •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 被認為是首位抵達巴西的歐洲人。

他們的航行讓葡萄牙與亞洲、非洲及南美洲建立起貿易與文化聯繫,也直接啟發了當時的藝術與建築裝飾。

曼努埃爾式風格是一種融合多元文化的藝術語言,它結合了:

  • 西班牙哥德式(Flamboyant Gothic) 的結構線條,
  • 摩爾式(Mudéjar) 的幾何圖案與拱門意象,
  •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 的比例與對稱,
  • 法蘭德斯藝術(Flemish Art) 的細緻雕刻與寫實精神。

它不僅標誌著葡萄牙從哥德式向文藝復興過渡的階段,也象徵著一個帝國在海上力量的高峰。
建築細節中充滿航海元素——繩索、錨、貝殼、地球儀、十字勳章、植物藤蔓等,彷彿將大航海時代的故事都雕刻進石頭裡。

雖然曼努埃爾式風格的盛行時間並不長(約 1490 至 1520 年),卻在葡萄牙藝術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這種風格以國王 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的名字命名,因為它的誕生與他的統治密不可分——那正是葡萄牙從非洲西岸到巴西、再到遠東建立海上帝國的黃金年代。

曼努埃爾式不僅改變了建築語言,也滲透到其他藝術領域:雕塑、繪畫、金屬工藝、彩陶與家具設計,都能看到它的蹤影。這是一種以海洋為靈魂、以信仰為底蘊、以王權為榮耀的藝術風格,見證了葡萄牙最輝煌的時代。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ueline

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於 1521 年 去世。在他的一生中,曾資助多達 62 項建築工程,奠定了葡萄牙藝術與建築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災難摧殘,許多原始的曼努埃爾式建築在 1755 年的里斯本大地震與隨後的海嘯 中被毀或受損,無法恢復原貌。

即便如此,這種建築風格的精神卻遠遠超越了葡萄牙本土。它的影響力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張而延伸至全球:從 亞速爾群島(Açores)、馬德拉群島(Madeira),到 北非、巴西、果阿(Goa),甚至遠達 中國澳門。在歐洲以外的殖民地與港口城市,都能見到曼努埃爾式風格的痕跡。

這種華麗的建築語彙甚至影響了 西班牙南部、加那利群島、北非,以及拉丁美洲(如秘魯與墨西哥) 的建築美學,成為葡萄牙海洋文明向外延伸的文化印記。

我在修道院的迴廊裡拍了好多張照片。那天的光線恰到好處,柔和、溫暖,不會太強也不逆光,真是最完美的拍攝時刻。每一次按下快門,畫面中的比例與曲線都美得無可挑剔,雕刻的陰影與石壁的質感互相呼應,像極了一幅活的石刻畫。

當我再次舉起相機時,鏡頭裡出現了幾位遊客的身影。拍下他們在拱廊下的剪影,光影交錯、步伐輕緩,構成另一種動態的詩意。這些瞬間,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建築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一種活著的藝術。

曼努埃爾式(Manueline) 的精髓,體現在其細膩而繁複的裝飾語彙中。無論是門戶、窗框、圓柱還是拱廊,都充滿象徵性與動態感的雕飾:纏繞的繩索、盤旋的貝殼、象徵航海的地球儀與十字勳章、以及自然主義的藤蔓與花卉圖案——這些元素交織在石灰岩的細節中,既展現信仰,也歌頌航海時代的榮光。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這些錯綜複雜的雕刻石材中,經常出現以下幾種元素:

  • 船上使用的元素,如天文地球儀(導航儀和曼努埃爾一世的個人標誌,也是宇宙的象徵),球形,錨,錨鏈,繩索和電纜
  • 來自海洋的元素,例如貝殼,珍珠和海藻串
  • 植物性圖案,例如月桂樹枝,橡樹葉,橡子,罌粟膠囊,玉米芯,薊
  • 基督教的象徵,例如基督勳章的十字架;來自新發現土地的元素,如印度,巴西等
    像扭曲的繩子一樣雕刻的圓柱
  • 門窗的半圓拱形(代替哥德式尖拱形),有時包括三個或更多凸曲線;缺乏對稱,錐形尖峰,斜鋸齒狀,以及壁龕或簷篷華麗的門戶。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6%B1%E7%BE%85%E5%B0%BC%E8%8E%AB%E6%96%AF%E4%BF%AE%E9%81%93%E9%99%A2

修道院教堂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這座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 是典型的 Manueline(曼努埃爾式) 建築風格代表。教堂中央的石柱格外引人注目——比一般哥德式教堂的柱體更細長,卻依然穩固支撐整座屋頂。近看時,可以發現柱身上雕滿了繁複的裝飾圖案:植物藤蔓、繩索花紋、星形與幾何線條,細節極為精緻,展現出曼努埃爾式建築結合信仰與航海意象的特質。

抬頭望去,屋頂呈放射狀延伸的交叉拱頂,線條錯綜卻極為對稱,光線從彩繪玻璃透入,在石柱間灑出柔和的色彩。那一刻,整個教堂寧靜而神聖,讓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十六世紀的航海榮光與信仰之中。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ueline

下圖的視角,是從東側大門入口處 拍攝的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高圓頂。那天我們參觀得相當迅速,沒有花太多時間閱讀解說資料,幾乎都是邊走邊拍照。此時遊客也越來越多,教堂內開始出現擁擠的情況——真的非常建議想參觀這裡的旅人,最好早一點抵達,或選擇下午時段避開人潮。朋友曾告訴我,她下午前來時反而相當清靜,顯然最擁擠的時段就是開門後半小時到中午之間。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採用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Latin cross plan) 佈局,由三個同高的禮拜堂組成。整體空間以單一的 多肋拱頂(polinervada vault) 連結而成,形成統一而壯闊的天花結構。

拱頂由六根圓形底座、約 25 公尺高的石柱 支撐——這些柱體修長優雅,截面為八角形,柱身上飾有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雕刻元素:繁複的花卉、捲葉與怪誕風格(grotesque) 的裝飾。這些細節既展現匠師高超的雕刻技藝,也體現了宗教與自然意象的融合。

教堂的中殿拱頂跨度達 30 公尺,是中世紀晚期建築技術的巔峰成就之一。設計者以最少的支撐結構,覆蓋了極為寬闊的空間,使整個大廳既開放又充滿力量感。

這座富麗堂皇的哥德式大廳(Gothic hall) 在裝飾與比例上達到完美平衡。陽光穿透彩窗,在石柱與拱頂間形成流動的陰影,讓這座建築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更是一件結合美學與工程智慧的傑作。

最後,里斯本一日遊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onimos 先寫到這,其他的景點另外用文章分享了。

里斯本市區一日遊:貝倫塔,Time Out Market 市場,大耶穌(Portugal)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72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