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其實我的南歐義大利之旅原先是沒有米蘭這個地點的,因為我對時尚購物興趣缺缺,米蘭給我的印象好像都是這些,加上我原本目標是托斯卡尼和威尼斯,米蘭和北義地區不在我行程規劃之中。後來為了從巴塞隆納搭機前往義大利,米蘭機場較為方便,搭 Ryanair 到另一個米蘭近郊的 小機場 Bergamo(BGY),選擇了米蘭停留一天,參觀景點目標只有一個–米蘭大教堂。
只是沒想到我實際上花了二天才把米蘭大教堂走完,原因是第一天從西班牙巴塞隆納搭 Ryanair 前往米藺時,班機延誤一個多小時以上(據說這類廉航誤點是常事),導致我進入米蘭市區時間較晚,也影響到後來預訂的米蘭大教堂參觀。慶幸的是當初買了上網買的是快速通關門票,趕到大教堂最後登頂時間,幾乎不用排隊,一下子搭電梯上屋頂。更好笑的是,當初我網路訂票還訂錯時間,原本是要預訂下午四點的票,結果訂完後才發現訂到下午五點的,沒想到剛好遇到航班延誤,有更多的緩衝時間,才能順利登上米蘭大教堂屋頂。
只是教堂屋頂是上去了,參觀拍照耗了太多時間,下來時又走錯方向,沒能直接進入教堂內部,加上時間已經結束不能再入場了。後來晚上回住宿查了一下,因為是快速通關門票,好像只能當天使用一次有效,所以無法隔天再使用參觀大教堂。最後就是另外隔天上午再現場購票入場,也順便不同時段的米蘭大教堂,背光和向光,正面和側面,無論那一個方位,都十足顯示出這個教堂的宏偉壯觀。
第二天一早出門時,先去看了市區一棟綠建築–Bosco Verticale(垂直森林),順便逛了一下那裡的清晨市集,才搭地鐵來到米蘭大教堂。沒想到教堂前門口排隊等待入場的遊客,長長滿滿的人龍,如同上圖,一看到時嚇了一跳,心中盤算來不來得及排隊進入啊,由於訂了下午一點多的火車,中午還要趕回去住宿退房。
其實歐洲各大小教堂我也看過至少幾打了,不過我一直對這類建築頗有興趣,完全不會厭煩。一早出門,行程緊湊一點,有幾位旅伴想休息不想再出去觀光,只剩我和另一位同行,參觀完垂直森林再分手,我自己一個前往米蘭大教堂。不過還好是我自己走,本人一向腳程動作快,找到現場售票中心處,原本拿了號碼牌要現場人工購票,看到叫號大排長龍,當下發現自動售票機都沒有人,立即用信用卡買了一張教堂門票,十分順利。
沒想到當我買完教堂入場卷,米蘭大教堂門口排隊的人群就沒了,很快順利排隊進入教堂了。對了,要提醒一次,為了安全起見,在義大利的教堂入口,都要執行安檢,你身上的背包、水等,都要給安全人員檢查,有時瓶裝水還要你現場喝一口,表示沒有問題。所以我會建議,來參觀教堂時,不要帶太多東西,最好輕裝簡便為佳。另外,衣著也要注意,不能帶帽子、太陽眼鏡,也不可以穿著曝露或是短褲,不然就是現場花一點小錢(有的教堂是免費提供),買一個白色薄紗類罩衫穿在外面,我看現場不少遊客都是這樣做的。
總算順利進來教堂內部了,果然十分壯觀,當下心想還好來了,不然都不知道米蘭大教堂內部長什麼模樣。
還是先補充一下關於米蘭大教堂的基本資訊:
教堂 Cathedral: 8 am — 7 pm
博物館 Museum: 週三休息,其餘時間:10 am — 6 pm
洗禮堂 Baptistery: 9 am — 6 pm
考古區 Archaeological area: 9 am — 7 pm
屋頂 Rooftop terrace: 9 am — 7 pm
墓區 Santa Maria Annunciata in the Cemetery: 週一到週五 12:30 pm — 2 pm
門票:
Duomo Pass A:(包含搭電梯上屋頂,博物館,考古區,San Gottardo 教堂)成人票 – €16.50
Duomo Pass B: ( 和 Duomo Pass A 內容幾乎一樣,只是上屋頂是爬樓梯)成人票 – €12.50
Terraces by Stairs Ticket (爬樓梯登屋頂): 成人票 – €9.50
Terraces by Lift Ticket(搭電梯上屋頂):成人票 – €13.50
Cathedral + Museum(教堂+博物館):成人票 – €3.50 —–> 一般只參觀教堂買這個(好像比去年漲了一些了)
Cathedral + Museum + Baptistry(教堂+博物館+洗禮堂): 成人票 – €7.50
一開始我很擔心教堂人遊客太多,會太擁擠,結果是我多慮。沒想到米蘭大教堂內部寬敞高聳,空間感十足,人走在其中,抬頭看上方的石柱,頓時覺得自己好渺小,從這篇文章照片可以感受到。
以下資料參考:https://www.introducingmilan.com/milan-cathedral
米蘭大教堂 Milan Cathedral,義大利文 Duomo di Milano,是一座位在米蘭市中心巨大的哥德式大教堂。 教堂長 157公尺,寬 92公尺,可容納多達四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之一。
大教堂目前所在的地點,以前曾是 Sant’Ambrogio 大教堂所在地。西元838年 時,Basilica di Santa Tecla 大教堂成立於旁邊,西元 1075年,一個大火摧毀了這兩座建築物,幾個世紀後,米蘭大教堂興建於此。米蘭大教堂的建造始於 1386年,恰逢 Gian Galeazzo Visconti 上台,教堂建築的目的令人印象深刻,為了讓該地區現代化並慶祝 Visconti 領土的擴張。
前後一共花了了五個世紀才完成, 在此期間,各種建築師,雕塑家和藝術家,共同為米蘭大教堂做出了貢獻。 結果是令人印象深刻且獨特的建築,將國際哥德風格與倫巴比羅馬式風格融為一體,為現今的米蘭大教堂。教堂本身結構覆蓋著 Val D’Ossola 的 Candoglia 採石場的大理石,屋頂覆蓋著鏤空尖頂和尖頂,雕刻著俯瞰城市的雕塑。在寺廟的最高尖頂是聖母 Madonnina 像,一座鍍金的銅像,由 Giuseppe Perego 於1774年雕刻而成,多年來它已成為米蘭都市的象徵。
米蘭大教堂是一個巨大的結構建築,由大型黑色大理石板製成,由於其大型雕刻大理石柱可以到達天花板,因此內部優雅而莊嚴。教堂的牆上裝飾著大型的畫作,代表著聖經中的場景,各種聖徒的骨骸躺在遍布整個建築物的玻璃棺材裡。大教堂的一些亮點是聖徒 Bartholomew 的雕像,這是製革工人的守護神,聖徒被描繪成祂的皮膚懸掛在肩膀上,作為祂所遭受的殉難參考。大教堂中最珍貴的物品之一,位於祭壇後面的圓頂中,它是基督被釘十字架時使用的指甲之一,僅在每年一次最接近9月14日的週六,向大眾開放。
以上是我找到的外文網站介紹,簡單的介紹出米蘭大教堂的基本內容。
當我在教堂內部參觀時,心中不斷讚嘆這座跨越世紀的宗教建築物,當時是如何集結了許多建築師、設計師還有藝術家,完成了這樣一個現代都難以超越的藝術工藝鉅作。後來又到訪了佛羅倫斯,以及威尼斯,這次只差羅馬沒有去,義大利主要的歷史藝術精華,都有幸親眼目睹了。
或許每個人的喜好認知不同,因為我聽過不少朋友都說,不管到日本參觀寺廟,還是歐洲參觀教堂,他們都有些許看多看膩的感覺。所以有的旅伴就不見得每個教堂或寺廟,都一一進去參觀,通常象徵性看個一二個就好。但我個人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只要是去旅行,有機會到訪每個都市城鎮,無論什麼樣的教堂寺廟,我都會選擇入內參觀,不管是華麗莊嚴也好,簡單樸實也好,都極有興趣看看。
眼前看到的大教堂室內感覺好寬敞,建築物的屋頂十足挑高,當下目測感覺應該有三四層樓高吧。教堂中殿的高度約為 45公尺,是一座完整教堂的最高哥德式拱頂,大教堂的五個寬闊的中殿被 40根柱子分開,中殿柱的高度為 24.5 公尺。仔細觀察教堂內部的石柱,一個功能是大教堂屋頂以及整棟建築的支柱,另一個方面還可以看到上方的石雕人像,若你不抬頭看一下還真不會注意到,整個就是很宏偉又宏偉的石材建築物。米蘭大教堂的工作始於1386年,當時哥德式教堂的風格達到了頂峰,當時米蘭的君主決定使用 Candoglia 大理石而不是傳統的 Lombard 磚,伴隨著哥德式風格的真正革命,迫使建築設計師尋找來自歐洲各地的工程師,建築師,雕塑家和石頭切割師。因此建築工地成為交流來自整個歐洲大陸,各式工人帶來多樣化的想法,經驗和技能的活躍空間,使大教堂成為人民和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哥德式大教堂中最具歐洲風格的交匯點。(以上參考米蘭大教堂官網:https://www.duomomilano.it/en/infopage/the-cathedral/53/ )
下圖是大教堂內部的高大管風琴,於西元 1938年建造,於1986年完全修復和重新安置。在數量上位於歐洲第二位,僅次德國帕紹大教堂Passau cathedral 的管風琴,是世界上十五個最大的管風琴之一。整個管風琴一共有 5800根管子,最高超過9公尺高,而最小尺寸只有幾公分,有五個部份組成,以及五個控制台。管風琴樂器通常用於週六,週日和其他宗教節日,也有提供音樂會表演,有國際舞台上一些最知名的表演者。(以上參考:米蘭大教堂官網 https://www.duomomilano.it/en/infopage/the-organ-of-the-duomo/55/ )
由於米蘭大教堂建於數百年,風格各異,工藝質量差異很大,對它的反應從欽佩到不喜歡都有。早期的浪漫主義者傾向於讚美它對哥德式的第一次強烈的熱情,隨著哥德復興帶來更純粹的品味,譴責往往是同樣激烈。曾有評論家認為大教堂從世界各種風格中竊取,每種風格都被破壞。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於 1867年夏天到訪米蘭,他將一本書 “Innocents Abroad “的其中一章獻給米蘭大教堂,包括許多物理和歷史細節,以及參觀屋頂。(以上參考英文版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lan_Cathedral)
下面照片更可以看到教堂內部管風琴的組成部份,不是一座管風琴,而是很幾座管風琴,位在教堂祭壇的左右二側。此外,由於米蘭大教堂室內空間廣大,照明也成為一個大問題,在 2015年,當地開發了一種基於LED燈的新型照明系統。所以現在遊客在大教堂內部參觀時,照明足夠,跟一些大教堂內部昏暗的光線照射,完全不同的景象。
綜合以上,米蘭大教堂跨越了幾個世紀的建築時光,綜合了不同的藝術歷史文化的組合,後來還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對米蘭的轟炸進一步推遲了建設,大教堂曾遭受了一些戰爭破壞,還好後來迅速修整恢復。教堂內部包括許多紀念碑和藝術品,其中一個是祭壇的左邊最著名的大教堂雕像–聖巴塞洛繆 Flayed 聖徒,展示他的剝皮皮膚像披肩一樣扔在肩膀上(這個我沒有拍到)。
下圖是教堂管風琴的一景,兩側的門上有宗教繪畫故事,下方有白色大理石的石雕,我看了半天,心裡希望有機會能親耳聽到這些管風琴組演奏的實況,一定很讓人震撼不已。
參觀歐洲教堂,一定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彩繪玻璃窗戶,這二扇米蘭大教堂的窗戶真的好大一片。寫到這裡又想到巴黎院聖母院被大火燒毀不少,我就想到聖母院幾乎是每到巴黎必訪的景點,我大概也去了三四次,有時就覺得有機會到訪這些宗教歷史景點,真的要好好把握,世事難料,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也無法預知啊~~
如果大教堂是世界上米蘭的象徵,那麼坐落在大教堂最高尖頂上的 Madonnina 聖母雕像代表著城市的核心和靈魂。雕像的建造於1769年決定,由雕刻師和模型製造商 Giuseppe Antignati 參與進行,而鐵匠 Varino 提供了支撐裝甲,金匠 Giuseppe Bini 模仿並敲打木製模型上的銅板,而鍍金使用156本小冊子,每本小冊子由2張純金製成。西元1939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黃金聖母像被一塊灰綠色的布覆蓋,並且保持了五年,以避免為轟炸機提供容易攻擊的目標。
西元 1967年六七月期間,Madonnina 雕像進行修復工作,整個銅板的拆除以及用媒染劑重新鍍金,以及更換原有的內部鐵芯,原先的鐵芯已經嚴重腐蝕(現在保存在博物館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2012年進行。下圖是教堂內部雕像是一個複製品,真正的黃金聖母像只能上教堂屋頂方能看到。
參觀到這裡也差不多,因為我的時間真的有限,若像之前去巴塞隆納聖家堂,我進去不停留個二三小時,慢慢地細看參觀,應該會很棒。最後拍完這些照片,我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準備離開了。
早上的米蘭大教堂正面是逆光,其實不大適合拍照,不過既然到訪了這裡,還是拍個照記錄一下。
我的米蘭之行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天時間,因為個人對購物還有”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沒太大興趣,加上門票太難買了,就放棄這個景點了。而朋友也問我為何不去北義多洛米山區,景色十分優美,問題是大部人是自駕啊,我們沒人可以自駕,阿爾卑斯山區我是有興趣,不過這次還是以托斯卡尼和威尼斯為主,北義山區等以後再安排吧。
總算,我的米蘭大教堂遊記,放了三個多月,我把文章補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