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裝備-行李箱與其他(落落長的使用歷程)

今天有一個網友來詢問出國旅行使用的行李箱品牌,我想就順便寫寫這十多年的裝備經驗吧!

第一次自助旅行(2002年),我沒有用過行李箱,第二次也沒用(2003年),一直到2005年跟半自助旅行團去瑞士旅遊,才開始用行李箱,是我弟用過給我的21吋大賣場牌硬殻登機箱。至於為什麼一開始沒有用行李箱,原因只有一個,還捨不得花幾千元買這種東西(有點矛盾啦,我捨得在國外花錢去參觀各類博物館,但是捨不得花錢買出國裝備)。還記得第一次自助是中等尺吋後背包加一個行李袋,全部自己背,說真的滿累的(我沒什麼體力搬行李,超弱的),尤其是每次搬行李都要走快2公里的路去住宿地點,最後一次搬行李去搭飛機時最慘,因為買了不少當地的風景照片圖集,以及帶了不少收集的資料,走2公里去巴士站搭機場巴士,每走一下休息一下,真的覺得快斷氣了。

第二次自助旅行(2003年)總算好一點了,買了一個幾百元的鋁合金行李推車,把行李袋綁在推車上,是頗省力的。好像就這樣旅遊了幾年,行李袋己經有點磨損了。因為2005年沒空計劃自助又想出國,於是參加了時報旅行社的半自助團,第一次用了登機箱,只是我很悲慘的在瑞士登山行程中把腳走傷,十天的行程至少有五天我是舉步維艱,很不幸又同時感冒了,還好行真正需要拖行李箱的時間不多(半自助旅行團全部是自己搭火車,沒有巴士,行李全部自己拉)

2006年去捷奧冬遊,超不幸的悲慘經驗,我前一年瑞士旅行帶來的膝蓋軔帶舊傷,在零下17度的布拉格,第一天旅程傍晚發作,整個右腳膝蓋軔帶痛到不能走路,我的旅行忍耐度應該就屬這一年最堅強(幸運的我竟然沒有因為低溫感冒,大概全部精神都被腳痛給轉移走了)。我在這樣每天劇痛,大痛到小痛,渡過了十多天的旅程(那次學到一件事,冬日低溫出遊要帶護膝保暖,帶酸痛貼布,帶止痛藥,很不幸這三樣我全沒有帶,前二樣靠那次旅伴贊助)。因為是自助旅行,所以行李箱要自己搬,我還記得在布拉格舊城區的住宿公寓是沒有電梯的,我每次爬樓梯上下就像地嶽般煎敖,行李箱當然得自己搬。這一年最後十多天行程結束,右腳膝蓋傷,左腳腳踝傷,手腕拉傷,回台灣看中醫時還被醫生斥責”你不知道你年紀不小了嗎?還學年輕人不好好愛護自己身體”,當場我答不出話來。

2007年去西班牙時,我帶了一個只有14吋的登機箱,那是贈品來的。一路陪我從西南法 Bordeaux 到 Andorra 這個小國,再到西班牙三週。那時一個旅伴帶的是30吋以上的超大行李箱,我的和她的相比,真的迷你的不得了。2007年去希臘旅遊時,這個行李箱歷經多次希臘小島飛機航程摧殘,它回到台灣便壽終正寢。其實不完全是被機場摔壞,它本身材質不耐用也有關係。

於是就這樣,那個小小很堅固的21吋大賣場牌登機箱陪了我很多年,一直到2009年冰島自助,它開始出現很尖銳的聲音,我非常害怕它的輪子壞在半路上,一直想買一個新的又看不到中意的(其實是太貴了捨不得)。還好我在中途找到一間汽車零件店買了一瓶齒輪油,把輪子上了一點油後,它總算正常沒怪聲了(但是同行旅伴的四輪行李箱就毀在冰島首都機場附近青年旅館的草地上,一個輪子不見了)。然後,它又多陪我了一年多,它的鎖扣其實有點小小固障,我裝太滿時會很難扣下(21吋行李箱實在也裝不了太多東西)。加上在2010年去法國自助,有一天巴黎下大雨,行李箱竟然會滲水,下層的衣物全部被雨水弄濕(因為鎖扣己經不大合了,才導致雨水流入)。

於是,2010年底百貨公司週年慶時,我第一個自己購買的行李箱誕生了,我買的是德國品牌 Samsonite 輕材質21吋硬殻二輪登機箱,它是用拉鏈式的,會買這一牌也是多方搜尋過資料後決定的,我還是買21吋的規格,原因無它,太大的行季箱一旦裝滿我是搬不動的(我有二三次搬行李上下車,結果手腕拉傷痛了很幾天,後來都是只要搬行李兩手都戴強力護腕避免拉傷)。在歐洲搭火車通常也沒太多位置放行李箱,運氣好一點的話,我的21吋行李箱可以塞在座位下方,不然就是和旅伴合力搬到上方行李架上。若只有我一個人旅行,很不幸我也沒力氣扛上去,只能等待好心人士幫忙。

這一個行李箱要買之前我也看了不少次,最後決定買下去也是破記錄的價錢,台幣8900元(有網友寫信問我,我寫錯了價錢,不是NT9800)。它真的很輕又很好用,我一直用到2013年,陸續陪我走過北歐極光,日本東北暴風雪,以及酷熱的巴爾幹半島。這一個行李箱最後毀在2013年巴爾幹半島之旅,回程航班被砸出一個拳頭大的凹洞(行李箱當然沒破,它是PC材質的,要破很難),美國專用安全鎖也摔壞。我拿去原廠詢問是否能修理,我真的很喜歡這個行李箱,雖然過保固期限,但是幾百元台幣修理材料費還可以接受,只是當我修理好之後,很不幸我才發現因為我真的塞太多東西了,竟然把外殻和拉鏈整個撐破了,用是可以再用,但很難保證中途不會出事,加上我每次旅行不是幾天而己,通常都是20天上下,我沒那個勇氣等它壞在國外再買一個新的。

於是,我在2014年六月再買了一個新的行李箱,還是Samsonite的,當時的最新款 Firelite 25吋四輪行李箱,選擇這個款式還是只有一個原因,它號稱世界第一超輕材質,價錢也是很不便宜,台幣19800元。沒錯,快要二萬元了,我下這個決定是經過一番爭札(刷卡單也是一筆痛,我沒買名品的喜好,也不會背名牌包,唯一有過品牌的包包,是Kipling的),我也看過 Rimowa 行李箱 Salsa 系列,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很喜歡它的材質,最後選擇了 Samsonite Firelite。

這個行李箱第一次啟用後(2014年南法波蘭之旅),我才發現原來四輪行李箱好用得不得了,只要不是上下樓梯(因為對沒有臂力並且身材又有點嬌小的我而言,搬上下樓梯實在不好搬,我上下樓梯時都用靠腳施力幫忙,結果每搬一次膝蓋都黑青好幾天),它都可以很流利的滾動,我完全不用太多力氣。只是它的設計真的有瑕疵,箱子外面接口的軟墊竟然斷裂,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台幣快二萬的東西竟然發生這種事,後來送修不用錢,原廠的解釋我有點無法接受(他們說是機場拖運還是天氣炎熱造成),我只知道當我每天打開再關上,接口處的軟墊就這樣開關開關斷了。反正,可以修就好,我也不想多要求什麼。

這就是多年以來的行李箱歷程。一篇落落長的文,我應該再回不去21吋登機箱時代了,出國愈多次,年紀愈大,帶的東西愈多,也沒想過要減少,因為一個月的行程,實在想對自己寬容一點,不想太克難。

有人好奇我究竟帶什麼,和去那裡以及天氣有關,不過也是有點小誇張啦,衣架數個(含一個圓型小晒衣架,晒襪子用),晒衣繩,220V吹風機(自備最理想,住得起的住宿很少有這個,同時可以吹乾晾不乾的衣服用),小熨斗(我很堅持這個,因為都手洗衣服,我實在不能忍受衣服太皺,所以每次都要燙一下,旅伴也早就習慣我的怪癖),鋼杯大小各一(大的泡熱飲用,小的同時當漱口杯用),電熱水瓶(以前是電湯匙,2002年瑞典買的220V規格,我都很怕它壞掉,後來2013年在香港機場買到英國規格小型電熱水瓶,就取代了電湯匙)-燒水泡熱飲用,個人基本餐具(水果刀,筷子,湯匙,叉子)瑞士刀和隨身醫藥,50元的拖鞋,塑膠手套(我的皮膚不好,手洗衣服泡水會受傷,所以都要帶這個,後來2009年冰島旅伴用冰水洗東西凍傷後,大家都買了塑膠手套洗東西用),至少夠一半行程的全身用清潔用品(住的都是沒有星等的旅館,當然要自備)。除此之外依需要而帶的-登山杖(21吋的登機箱有的是塞不進去的),護膝,拍照腳架,防晒裝備組(太陽眼鏡,帽子二個替換用,防晒外套至少二件換洗用,防晒乳液數瓶-國外很難買到好用的)。

剩下的衣服類不用多寫,我習慣穿一帶三(但是搭機隨身一定攜帶一套換洗衣服備用,以免拖運行李箱不見就慘了,我有過經驗沒衣服可以換洗,從此不怕麻煩一定會把一套換洗放隨身背包)。若是十多年前自助,裝備絕對只有現在的一半,年紀愈大,愈不能吃苦了,這些買過的自助旅行裝備除了行李箱,就是 Goretex 雙層式外套(去冰島格陵蘭旅行用,其實是我弟他們送我的,後面幾次冬天出國旅行都有用到),Columbia羽絨外套(也是我弟他們送我的),Merrell 的Goretex防水登山健走鞋(去冰島健行時買的,後來又買了一雙,我不喜歡高筒登山鞋,穿Merrell健走鞋比較舒服,平時走路也可以穿),登山健行背包好幾個(大小尺吋都有)。第一二次自助旅遊我沒有相機,也沒想過要帶,因為覺得拍照很累,只要認真看風景就夠了。2004年自助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一直以來我都是傻瓜相機,單眼也是從2011年瑞士健行才開始入門,先是類單,直到去年才換微單,但是我也僅止於此。一來這類裝備我沒什麼太大興趣,其次也不大想投資太多,所以好用夠用重量不會嫌累就夠了。拍照本來就是自己看得順眼也就夠了,太貴太好的相機設備我用不了也不大拿得動。

以上只是我個人使用經驗,不代表適合每一個人,本來旅遊就是每人有自己的方式,我不會當背包客也不可能當背包客,因為將近10多公斤的背包我根本背不動,我也不能美美的優雅渡假行行,因為我的行程太多要走路健行,很難有機會可以美美地去旅遊。只是我只知道一件事,不管我帶什麼買什麼,我得自己搬自己拖,甚至自己扛到沒有電梯的住宿地點樓上(2014年去柏林我搬行李箱到青年旅館5樓的住宿房間),因為我是自己一個人去旅遊,不是跟團,沒有勇士可以幫忙(旅途中的好心人士幫忙當然很感謝),這就是我的自助旅遊了。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8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