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在德國的西北邊有一座充滿童話色彩的城市—不來梅,這裡不僅是格林兄弟《不來梅的城市音樂家》故事的發源地,更是德國童話之路的終點。這裡曾是中世紀的貿易重鎮,與漢薩同盟的繁榮息息相關,歷史的痕跡深可以在舊城區的各個角落發現。漫步於不來梅的街道,有古老的建築、迷人的小巷和生動的各種雕像,從市政廳旁的動物音樂家雕像到歷史悠久的不來梅主教座堂,市區中每一處都散發著魔法的魅力,讓人沉浸在童話般的氛圍中。
北德地區:漢堡 Hamburg
漢諾威
不來梅擁有完善的交通系統,方便遊客和居民在城市內外移動。舊城區範圍不大,基本上都可以步行抵達,從火車站步行到舊城區,約 15 公鐘,950 公尺距離。
不來梅(Bremen)是德國的一個重要城市,位於德國北部,屬於不來梅州,是該州的首府。不來梅位於威悉河(Weser)下游,距離北海約70公里,是德國最小的聯邦州之一。不來梅是德國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業城市,主要產業包括航運、食品加工、汽車製造和航太技術。不來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87年,當時查理曼大帝設立了不來梅主教區,並於789年建立了不來梅主教座堂(St. Petri Dom Bremen)。
西元 1260年,不來梅加入了漢薩同盟,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這一地位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近代的經濟變遷。不來梅市政廳和羅蘭雕像於 2004 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建築展示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除了市政廳和羅蘭雕像外,不來梅還以格林童話《不來梅的城市音樂家》而聞名,城市中有許多與此故事相關的雕像和景點,吸引遊客到訪參觀。
Domshof-Wochenmarkt 是不來梅市中心的一個著名市集,位於不來梅主教座堂附近的Domshof 廣場。這個市集每週開放, 以其新鮮的農產品而聞名,包括當地的水果、蔬菜、肉類和乳製品。許多攤位由當地農民和生產者經營,提供高品質的在地產品,是當地居民採購食物和遊客觀光景點之一。當天我們使用 German Rail Pass 多日卷從漢堡車站搭 ICE 過來,再使用 Deutschland Ticket 49 歐元月票搭電車抵達市集旁下車,剛好看到這一大片市集攤位,這裡算是不來梅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讓人感受到不來梅傳統市場的活力與魅力。
廣場市集不僅是購物的地方,也是當地社交的熱點,不少人會在這裡聚集,享受一杯咖啡,與朋友聊天,營造出熱鬧而友好的氛圍。廣場還有一座 Neptunbrunnen(海神噴泉),這座噴泉於1886年建成,以古希臘神話中的海神 Neptun 為主題,雕刻展示了 Neptun 駕駛著海馬,象徵著海洋的力量和神聖。噴泉周圍就是露天餐飲座,可以坐下休息喝杯咖啡順便欣賞市集的景象。
地圖:https://maps.app.goo.gl/5AC8hihQQrj3fRPD7
不來梅市政廳(Bremer Rathaus)是德國不來梅市的一座歷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建築,位於市中心的集市廣場(Marktplatz)。這座市政廳於西元 1405~1410年間建成,最初是以哥德式風格建造,後來在 17 世紀進行了翻修,增添了威悉文藝復興(Weser Renaissance)風格的元素。
不來梅市政廳的建設當初是為了滿足城市議會的需求而建造的,象徵著不來梅的自治權和市場自由。市政廳的設計融合了當時的建築風格,並在西元 1595~1612年間進行了重要的翻修,加入了荷蘭文藝復興的設計元素。西元 2004年,不來梅市政廳與羅蘭雕像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因其代表了中世紀自由城市的精神和公民自治的權利。
市政廳的外觀結合了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特別是其正立面展示了威悉文藝復興風格的典範。建築的細節包括華麗的砂石雕塑,這些雕塑反映了中世紀的藝術風格和技術。市政廳前方的羅蘭雕像(Bremer Roland)高 5.5 公尺,建於140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羅蘭像之一,象徵著城市的經濟權利和市場自由。這座雕像代表了查理曼大帝的一位騎士,強調了城市與國王之間的關係。
地圖:https://maps.app.goo.gl/aPbswjZoXbLJQBTb8
不來梅市政廳的紋章騎士是該城市豐富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市政廳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這些紋章騎士雕像裝飾在市政廳的外牆上,代表著不來梅長期以來的傳統與歷史意義,增添了建築外觀的壯麗感。東邊大門入口處兩位騎馬的騎士是市政廳建築的重要象徵,通常被解釋為代表著不來梅的貴族和權力。這些雕像是威悉文藝復興(Weser Renaissance )風格的一部分,融合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元素,表現出不來梅在當時作為一個繁榮貿易城市的地位。
騎士雕像象徵著不來梅的勇氣和榮耀,並與市政廳的整體設計相得益彰,增添了這座建築的威嚴與歷史感。市政廳本身是不來梅城市的權力象徵,而這些紋章騎士則代表了過去的貴族統治和不來梅的貿易富庶,成為了這座建築的重要視覺標誌。
不來梅羅蘭雕像(The Bremen Roland)是一座於1404年建立的雕像,位於德國不來梅的市場廣場(Rathausplatz),面向大教堂。雕像刻畫的是羅蘭,查理曼大帝(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magne)的擁護者和羅恩塞瓦山(Roncevaux Pass)戰役中的英雄。羅蘭雕像被描繪為城市的保護者:他傳說中的劍(在騎士傳說中名為杜蘭達爾,Durendal)拔出,盾牌上刻有雙頭帝國鷹。羅蘭雕像在曾經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許多城市中都有出現,作為城市自由的象徵。
這座雕像高達 5.47 公尺,站立在一個 60 公分的平台上,支撐的柱子上方頂著一個寶冠,使得整體高度達到10公尺。雕像是用來自埃爾姆(Elm)的石灰岩雕刻而成,由城市元老們委託製作,取代了1366年被阿爾伯特二世(Prince-Archbishop Albert II)大主教焚燒的木製雕像。這座雕像面向教堂,象徵著市民權利,對抗大主教的領土要求。不來梅的羅蘭雕像是現存最古老的例子,象徵著市民自由和獨立的標誌從不來梅傳播到其他城市。
不來梅於1260年加入了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這是一個由北德城市組成的商業和政治聯盟,目的為了促進貿易、保護商業利益並抵抗海盜的侵擾。漢薩同盟起源於 12 世紀,由德國北部的商人組成,最初是為了保護貿易而成立的。該聯盟以呂貝克(Lübeck)為中心,並成為薩克森和西法利亞(Saxony and Westphalia)商人貿易的樞紐,專注於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該地提供木材、蠟、琥珀、樹脂、毛皮以及從內陸運送到港口市場的黑麥和小麥。
對於不來梅的強大商會來說,漢薩同盟控制北海鹽魚貿易和斯堪尼亞(Scania)市場至關重要。不來梅積極參與了漢薩同盟的軍事行動,目的在維護和增強共同的權益。到了14世紀,漢薩同盟達到鼎盛,成為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最重要的貿易組織之一,涵蓋約 160 個城市。
漢薩同盟帶來的貿易促進了不來梅及周邊地區的商業和工業發展,當地開始生產更精緻的羊毛和亞麻織物,甚至有絲綢等產品。工藝品不僅限於紡織業,也擴展到雕刻、木雕、盔甲製作、金屬雕刻和木工等領域。貿易也加強了與義大利和地中海地區的交流,促使文藝復興的早期影響進入北德地區,並帶來了威悉文藝復興風格,該風格在 1612年被引入不來梅市政廳的外觀立面成為這裡的特色。
漢薩同盟的加入使不來梅成為貿易的樞紐,促進了經濟和商業發展,並深刻影響了城市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這也促進了城市間的合作與交流,並塑造了德國北部的商業文化。然而,隨著16世紀荷蘭聯邦的崛起以及強大王國如瑞典、丹麥-挪威、布蘭登堡-普魯士和英格蘭的興起,漢薩同盟在不來梅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最終,漢薩同盟的最後一個貿易據點—卑爾根(Bergen)於1754年關閉,標誌著該時期的結束。
《個人心得》關於漢薩同盟相關資料,我會強烈推薦去參觀位在呂北克(Lübeck)的歐洲漢薩博物館 Europäisches Hansemuseum,裡面的互動式展覽與影音解說十分詳盡,我在裡面參觀花了至少二個小時的時間,十分推薦。
在市政廳的另一側,可以看到一座雙塔高聳的不來梅主教座堂(St. Petri Dom Bremen),這座教堂是該市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價值。不來梅主教座堂位於不來梅市場廣場,已有超過1200年的歷史。最初的木製教堂由撒克遜主教威利哈德(Willehad)於789年建立,並於805年左右被石質建築取代。經過多次毀壞和重建後,11世紀建成的三殿式大教堂為今天的不來梅大教堂奠定了基本結構。
不來梅主教座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元素,具有兩座壯麗的鐘樓,每座高達約90公尺,是不來梅天際線的重要標誌。最初的建築在11世紀使用當地的砂岩建造,隨後於13世紀進行了哥德式改建,增添了尖頂和拱頂等特徵。大教堂內部擁有精美的雕刻、彩色玻璃窗和中世紀的藝術品,展示了不來梅的宗教與藝術傳統。
教堂內部可以參觀,不過我沒有進去,只有選擇登上高塔鳥敢市區景象,當時購買塔頂門票是 4 歐元,用雙腳爬上大教堂塔樓。不過說實在的,我覺得可以不用花這筆錢和力氣,塔頂的景色由於天氣陰暗加上安全護網,和預計想像有點差距。登上塔樓是要靠雙腳走螺旋梯爬上去,所以我個人是覺得沒有很值得推薦。由於教堂內部我也沒有入內參觀,就不寫文章描述了。
教堂官網有數位影響的線上導覽,有興趣的也可以先參考看看:https://stpetridom.de/Panorama/Domrundgang.html
因為到訪不來梅當天的天氣不好,時而陰暗並飄著微雨,未能見到晴朗天氣下那雙塔高聳的壯麗景色,若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這座不來梅主教座堂的景觀一定會更加迷人。
不來梅集市廣場(Bremer Marktplatz) 是不來梅市中心的心臟地帶,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廣場自中世紀以來就是城市的貿易和社交中心,今天依然是市民和遊客的聚集場所。廣場周圍圍繞著幾座不來梅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包括不來梅市政廳(Bremer Rathaus)和不來梅主教座堂(St. Petri Dom Bremen)。
不萊梅集市廣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0 世紀,當時它是商業活動的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廣場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核心地帶。廣場周圍的建築物反映了不萊梅在中世紀的繁榮,並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不萊梅於1260年加入漢薩同盟,這一商業和政治聯盟進一步促進了廣場的發展,使其成為貿易和商業活動的重心。廣場上的市政廳和羅蘭雕像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象徵,代表著城市的自治權和經濟獨立。
不來梅商會(Haus Schütting) 是不來梅市中心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位於不來梅集市廣場(Bremer Marktplatz)旁,這座建築是不來梅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建築之一,擁有華麗的文藝復興風格外觀。最早建於16世紀,作為不來梅商人協會的會所,象徵著城市的商業和貿易繁榮。建築設計受佛蘭德文藝復興風格影響,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多次改建和修復。1849年起,該建築成為不來梅商會的辦公地點,至今仍在使用。
不來梅商會的外立面以精美的雕刻和裝飾為特色,尤其是細緻的窗框、柱子和屋頂的裝飾,都展示了當時的建築工藝。這座建築的外觀融合了晚期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特別是其西側的尖頂和裝飾性元素。建築正面上方有不來梅商人的徽章,象徵著不來梅商人的身份和地位,並附有座右銘 “Buten un binnen, wagen un winnen”,意為“內外皆可冒險,方能獲勝”,鼓勵商人勇於冒險,這句話至今仍是不來梅商業精神的象徵。
此外,建築外觀還帶有海洋主題的裝飾,反映了不來梅作為漢薩同盟成員的海上貿易歷史,以及作為重要貿易城市的地位。建築的入口處有一個宏偉的門廊,並在1899年進行了重要的裝飾性改造,增添了新元素。雖然外觀保持歷史風貌,但在1944年二戰期間,建築內部遭受火災後進行了重建,並於1956年完成。重建後的內部設計符合現代商業需求,但仍保留了許多歷史元素。
格林童話(Grimm’s Fairy Tales)是由德國的格林兄弟,雅各布(Jacob Grimm)和威廉(Wilhelm Grimm)所編輯和整理的故事集,首次出版於1812年。這些故事大多來自德國的口頭傳說,並且涵蓋了各種題材,從魔法到民間智慧,帶有明確的道德教訓。格林童話的故事內容通常圍繞著善與惡的對立,並且往往以神奇的元素,如巫婆、精靈、動物、巨人等為特色。
一些最著名的格林童話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睡美人》、《青蛙王子》等,這些故事不僅在德國本土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流傳,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格林童話不僅富有娛樂性,還包含了許多關於人性、勇氣和智慧的啟發,使其成為各個年齡層讀者的珍貴回憶。
不來梅與格林童話有著深厚的聯繫,特別是與著名的《不來梅的音樂家》(Town Musicians of Bremen)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隻驢、狗、貓和公雞,一共四隻動物因年老無用被主人拋棄,於是決定前往不來梅,並一起組成了一支音樂隊。雖然故事中的角色並非真實存在於不來梅,但這座城市自古以來與格林兄弟的童話密切相連,並成為這個故事的象徵地之一。
《不來梅的音樂家》這座雕像設置在不來梅市集廣場旁,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合影留念。格林童話的故事不僅讓不來梅的文化更加豐富,這座城市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與格林童話相關的遺跡和地點,成為一個融合傳統與童話幻想的迷人城市。
地圖:https://maps.app.goo.gl/PsJooihGfyMihfDw8
Turmbläserbrunnen(塔樓吹號噴泉):是位於不來梅的一座著名噴泉,位於不來梅主教座堂附近。這座噴泉的名稱源自其特殊的設計,噴泉的主題圍繞著塔樓吹號手。噴泉的雕塑展示了幾個手持號角的人物,象徵著不來梅市的音樂傳統以及古老的文化特色。地圖:https://maps.app.goo.gl/DiAQPKYjSQ5cQqwG6
我們的星球 Unser Planet 雕像:是位於不來梅 Domshof 廣場的一個公共藝術作品,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地球和環境保護的理念而創作的。目的在提醒人們關注我們星球的美麗與脆弱,並激發對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關注。地圖:https://maps.app.goo.gl/7xqUnxePzwivUHs78
牧羊人與豬 Hirte mit Schweinen 是一座位於不來梅的著名青銅雕塑,創作於1974年,由雕塑家 Peter Lehmann 設計。這座雕塑展示了一位牧羊人、他的狗以及一群豬,成為不來梅市的重要地標和文化象徵。雕塑位於Sögestraße 街,該街的名稱源自中世紀的“Saustraße”,意指“豬街”,當時這裡是豬隻被驅趕到市場的路徑。這座雕塑在紀念不來梅的歷史,並反映其與農業的緊密關聯,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和傳統。
不來梅是德國北部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作為不來梅州的首府,它在德國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不來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當時在威悉河(Weser River)沿岸出現了早期的聚居點。西元 787年,查理曼大帝將不來梅升格為主教區,這一舉動使其在神聖羅馬帝國中獲得了重要地位。西元 845年,不來梅教區升格為大主教區,進一步增強了其影響力。
西元 1186年,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皇帝頒布法令,使不來梅成為一個帝國城市,脫離了教會的直接統治。這一地位使不來梅能夠在經濟和政治上獲得更大的自主權。西元 1260年,不來梅加入了漢薩同盟,一個由北德城市組成的貿易聯盟,旨在促進商業和保護貿易利益。這一時期,不來梅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尤其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貿易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貿易的繁榮,不來梅的經濟逐漸增強,並在15世紀建立了象徵獨立和自由的羅蘭騎士雕像,這座雕像至今仍是城市的象徵之一。西元 1646年,不來梅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認可為自由城市,這使其在德國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西元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不來梅成為帝國的一部分,並在經濟上持續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來梅遭受了嚴重的轟炸,許多歷史建築被毀。戰後,城市進行了重建,並努力恢復其歷史風貌。2004年,不來梅市政廳和羅蘭雕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誌著其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國際認可。
Böttcherstraße 是不來梅市中心一條著名且充滿文化氛圍的街道,位於集市廣場旁。這條街道的名稱源於「Böttcher」,即製桶匠,最初是製桶匠的聚居地,為航運業提供桶和容器。隨著19世紀中期港口搬遷,街道的商業重要性逐漸下降。
Böttcherstraße建於20世紀初,由商人亨利·布特切(Henry Böttcher)改建,融合了表現主義和傳統德國及北歐建築風格。街道上的建築以紅磚和本地材料為主,並有著濃厚的藝術裝飾,成為不來梅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其建築風格包括磚石哥德式、表現主義和裝飾藝術元素。
Böttcherstraße上的重要建築包括莫德松貝克博物館(Paula Modersohn-Becker Museum)和 壁鐘之家 Haus des Glockenspiels。現在這裡擁有多個藝術博物館、工藝作坊、餐廳和商店,吸引了不少遊客是不來梅的文化和藝術中心。有網站對這條街道上的景點藝術做詳細圖解說明:https://www.archiv-boettcherstrasse.de/en
地圖:https://maps.app.goo.gl/uyMkTikSLAdpDKDs6
Böttcherstraße 的黃金雕像 Lichtbringer(光之使者)由雕塑家伯恩哈德·霍特格於1936年創作,描繪大天使米迦勒與邪惡勢力的戰鬥,象徵光明戰勝黑暗。雖然這座雕像最初支持希特勒政權,但後來與納粹政權的矛盾使得羅塞留斯的藝術理念被拒絕。儘管戰爭中遭受破壞,Böttcherstraße及雕像在戰後得到了修復,並於1973年被列為文化遺產,成為不來梅的重要文化地標。
最後,我的不來梅簡單半日遊就這樣結束了。由於天氣不好,後來也沒有去參觀施諾爾區(Schnoor),這是市區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擁有13世紀的歷史,當時主要是漁民和工匠居住於此,至今保存著許多古老的中世紀建築和迷人的小巷。雖然這次未能深入探索這個歷史區域,但留下一些遺憾,期待未來有機會再度來到不來梅,彌補這次的遺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