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關博物館 Deutsches Zollmuseum(Germany)

德國海關博物館(Deutsches Zollmuseum)位於德國漢堡市,展示了有關德國與歐洲的海關歷史及其發展。博物館建於 19世紀,位於歷史悠久的倉庫城 Speicherstadt,這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倉庫區之一。自1992年開館以來,致力於展示海關的歷史,涵蓋從古羅馬時期到現代德國海關的發展。

主要展覽涵蓋了古代的檢查工具、走私物品、歷史文件和制服,詳述了從古至今打擊走私及貿易欺詐的過程。透過展示,不僅能了解海關在經濟、政治與安全中的重要角色,還能看到德國海關在歐盟架構下功能的轉變,為參訪者提供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現代資訊。

基本資訊

官網:https://www.zoll.de/DE/Der-Zoll/Zollmuseum/zollmuseum_node.html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10:00~17:00,週一休息
門票:2 歐元,18歲以下免費。
地址:Alter Wandrahm 16, 20457 Hamburg
地圖:https://maps.app.goo.gl/tsGyW3GkLoJeqqR99
交通方式:地鐵 U 1 到 Meßberg 站,或公車路線 4 號、6號到巴士站牌 Bei St. Annen。

海關博物館的歷史

德國海關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927年,當時擔任普魯士財政部長的 Johannes Popitz 博士,在柏林創立了「帝國海關博物館」(Reichszollmuseum),Johannes Popitz 是德國營業稅的創始人。二戰期間,博物館被完全摧毀。

1992年5月21日,當時任職的聯邦財政部長Theo Waigel 在漢堡倉庫城的舊海關大樓「Kornhausbrücke」,正式成立了新的德國海關博物館 Zoll Museum。這座位於漢堡倉庫城 Speicherstadt 的建築,歷史可追溯至 19 世紀末,曾是漢堡自由港區的海關辦事處和倉庫海關。

Kornhausbrücke 在 1888年因漢堡自由港而建造,並在 20世紀初逐漸專門處理地毯等貨物的報關業務。1920 年代,被命名為“Zornhausbrücke Zollamt”,處理各種貨物。 1960年代,Kornhausbrücke 海關專門負責地毯清關,直到 1985年,傳統的海關辦公室停止運作。

由於其地理位置和歷史,倉庫城的這座建築非常適合用作海關博物館。海關博物館自開張以來,很快就成為德國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之一,並且每年吸引約不少名遊客到訪參觀。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zoll.de/DE/Der-Zoll/Zollmuseum/Museumsgeschichte/museumsgeschichte_node.html

德國海關博物館現今發展

德國海關的職責如其歷史一樣多樣。除了徵收關稅和稅收外,海關還負責確保國際貨物順暢流通,打擊非法勞工、假冒商品、走私和犯罪,並積極保護野生動物。擁有約39000名員工的德國海關,是一個現代化的聯邦機構,結合服務與執法。

在歷史部分,遊客可以獲得有關 “Custom”海關一詞起源的資訊,主要從羅馬時代開始,穿越德意志帝國,直至德國的分裂和統一。最後一部分構成了與當前責任區域的聯繫,可以在建築物的一樓看到。

除了導覽和科學工作外,海關博物館還定期舉辦特別展覽、活動和電影放映。它參與藝術項目和書籍出版,並在1990年代曾是電視連續劇“Schwarz-Rot-Gold”的拍攝地,由 Uwe Friedrichsen 飾演海關調查員 Zaluskowski。

博物館展示內容

德國海關博物館自 1992年起位於漢堡的倉庫城 Speicherstadt,展示海關歷史及現代職責。展覽面積約800平方公尺,包含約一千件展品,並配有互動展示、多媒體影片及音頻裝置。歷史展區從羅馬時代講述海關的起源,一直到德意志帝國及德國分裂和統一。博物館還舉辦導覽、特別活動、電影放映等,並參與藝術項目。

二樓展示區

羅馬時期

在公元 69~96年,羅馬帝國將勢力擴展至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地區,開始在現今德國境內徵收關稅。為了保護征服的領土,羅馬人建立了稱為「界牆」(Limes)的防線,用以控制人員和貨物流動。羅馬的海關站分布在邊界、重要通道、港口等地,不僅徵收進出口稅,還有市場稅和過境稅。除了旅行所需的物品和交通工具外,所有攜帶的貨物都必須繳稅,這套體系成為歐洲海關制度的早期雛形。

最早的德國海關人員稱為「受益者」(Benefiziarier),是隸屬於羅馬總督的有功士兵,負責貨物監管和關稅徵稅。各海關站的員工主要由奴隸擔任,很少有自由人,他們職責多樣,包括哨站指揮、財務管理和檢查等。最初,羅馬帝國的海關區域由承租人管理,後來由所謂的個人指揮者「conductores」承包。到了 2 世紀末,經過行政重組,政府通過財政官員直接接管了關稅徵收,轉由國家統一管理。

法蘭克王國時期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克洛維於公元500年左右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延續了羅馬的稅收和關稅制度,增加了「王室關稅特權」。這基於510年制定的《薩利克法典》(Lex Salica),賦予國王徵收關稅的權利。然而,由於法蘭克人反感強制稅收,關稅改為使用或保護費的形式徵收,作為特殊服務的報酬。

國王將關稅、鑄幣和市場特權暫時授予世俗與宗教領主及帝國城市,這些權利有時會被轉租或抵押。中世紀時,重要的交通路線上設有關稅站,水陸運輸均需繳納「通行稅」和「護送稅」,以維護道路和保護貨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關稅逐漸成為「財政稅」,成為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德意志關稅同盟

1815年,維也納會議成立了由 34 個小邦組成的德意志邦聯,但各邦之間的關稅和貿易壁壘導致商品價格高昂,也助長了走私活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828年各地區開始建立區域性的貿易和關稅聯盟。1834年,在普魯士倡議下,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促使大部分邦國取消內部關稅,推動自由貿易,並逐步採用統一的關稅政策打擊走私。同盟也促進了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系統,為德國經濟現代化奠定基礎。

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推動者 Friedrich List 認識到關稅壁壘阻礙了經濟發展,提倡取消內部關稅並促進鐵路建設,連接德國和歐洲各地,1835年,首條鐵路在紐倫堡和菲爾特之間開通。至19世紀末,德國經濟體系日趨統一,並於1871年推出全國通行的「馬克」,標誌著經濟一體化的完成。

德意地帝國時期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完成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在財政和經濟上的統一目標,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關稅區域。儘管關稅和消費稅仍由各邦的海關管理,但這些操作都受到帝國官員的監督,確保統一標準。當時,海關官員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必須管理好家庭秩序與財務,維持與職位相符的生活標準。除非因病或休假,官員不得離崗,休息時也需穿著制服,反映了當時對海關管理的嚴格要求。

19世紀下半葉,威廉二世推行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德國積極擴展海外領土,包括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當地海關官員負責保護帝國的財務利益,監控進出口,同時參與殖民地的行政管理。德國主要向殖民地輸出鐵路設施、機械、水泥和啤酒等工業產品,並從中進口食品、香料、棉花、橡膠等原材料。

這些進口商品都需繳納關稅,這樣的貿易活動促進了德國工業的發展,同時確保了對殖民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支撐帝國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威瑪共和國時期

根據1919年威瑪憲法,德國建立了統一的國家財政管理系統,包括全國統一的海關和稅務機構。隨著所謂的布洛夫關稅(Bülow-Tarif)的通過,德國的關稅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套關稅制度系統化地記載了所有需徵稅的商品和相應的稅率,涵蓋946個類別。海關官員需要具備豐富的商品知識和化學知識,以便正確分類商品。

1922年,財政部設立了五所省級學校,這些後來被稱為「海關技術檢驗與教學機構」,內設技術分析實驗室,用於培訓和進修海關官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瑪時期充滿戰後的經濟困境和通貨膨脹,邊境的走私活動成為海關最大的挑戰,特別是香煙的走私,這是由於當時的經濟困難和貨幣貶值嚴重,加上高額的賠款要求所致。

1925年,德國恢復了對外貿易的自由,但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又重創了經濟。德國通過防禦性措施應對其他國家的關稅提升,這些措施包括限制進口數量和外匯管理,取代了傳統的關稅保護手段。

《照片說明》四名身穿制服的德國海關官員,他們站在幾個大麻袋前,背景是一整面展示「緊急貨幣」(Notgeld)的牆,代表著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經濟危機。在這段時間,由於戰後的高通膨,德國經濟面臨貨幣嚴重貶值的困境,促使大量的緊急貨幣在全國各地被發行。

展示的紅色資訊條在海關官員和麻袋的上方,提供關於當時走私與經濟狀況的信息,尤其在世界經濟危機中的海關角色與挑戰,這種歷史背景闡明了當時的困難局勢和海關打擊非法走私的努力。

《照片說明》Notgeld(緊急貨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及魏瑪共和國時期,由於德國經濟危機而發行的臨時貨幣。這些紙幣來自德國城市 Goch,印有不同的圖案和標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境和歷史背景。隨著戰後嚴重的通貨膨脹,德國馬克迅速貶值,物價飛漲,政府大量印鈔導致貨幣短缺。

1921~1923年間,德國城市 Goch 發行了面額為 50 Pfennig 和 75 Pfennig 的 Notgeld,以應對經濟困境。這些鈔票設計融合了當地文化和歷史元素,既是日常交易的工具,也成為了居民應對經濟動盪的象徵。隨著時間推移,這些Notgeld變成了歷史收藏品,反映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經濟挑戰與社會應對策略。

國家社會主義時期

在納粹統治時期,德國海關體系也成為了壓迫與控制工具。1933年通過的《重建公務員法》為解除猶太人及持不同政見者的公職奠定了法律基礎,大量海關官員被安排在「邊境海關服務」中。1937年,二戰爆發前兩年,德國擁有超過 8000公里的邊界,由超過一萬名海關官員監控。他們的主要任務包括嚴格檢查,防止沒有有效護照的人出境及非法攜帶外匯出國。

特別是對於猶太人,海關在他們嘗試移民時進行了嚴密的搜查,以防止他們攜帶物質財產和超過允許的十個德國馬克出境。1931年的《逃稅法》被納粹利用,成為對猶太人財產進行掠奪的合法工具。通過收取「逃稅稅」、「猶太人財產稅」及其他高額搬家稅,政府進一步壓迫和掠奪猶太人財產。

對於那些未支付稅款的逃稅者,海關被指示拘捕。這些嚴格的稅務和外匯規定導致許多猶太人無法負擔移民的費用,最終在1941年10月23日,納粹政府禁止猶太人出境。1933年,德國約有52萬5千名猶太人,最終只有約一半成功逃離了德國。

東德海關

在1949年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 DDR)成立後,海關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對外貿易的壟斷,防止走私、投機行為,並打擊「敵對行動」。1962年,東德實施了一部新的海關法,將國土宣佈為全國性的海關區域,並取代了1939年的舊海關法和關稅規範。

東德的海關隸屬於對外貿易和內德貿易部,而非財政部。由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特性,對外貿易由國家統一計劃和控制,因此海關不再作為財政工具。1951年起,進口商品免除關稅,同時禁止出口補貼的產品。在外貿領域,海關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對外貿易的順利進行,防止商品的非法進出口,並檢查過境郵包、行李和旅客攜帶的商品和外匯,以防止走私及投機活動。

海關還會沒收與東德意識形態不符的書籍、音樂、錄像等媒介。東德的邊境安全由邊防部隊負責,而護照檢查由國家安全部(Stasi)管理。根據東德《刑法》第213條,非法出境被視為犯罪行為。海關負責阻止東德公民非法離境,因此他們還會檢查出境車輛,以防止人員偷渡。

在東德與西德分裂的時期,走私活動在東德(尤其是從東德向西柏林走私)非常普遍,這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物資短缺所迫。許多東德居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或是賺取外匯或西德商品,不惜冒險進行走私活動。這些走私行為包括將食物、衣物、日用品等藏在身上或衣物內,偷偷帶到西柏林。

東德時期查扣違禁品
東德海關邊境檢查

西德時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50年,德國聯邦海關管理隨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成立而設立,並將重點放在進出口商品的通關手續上。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逐步降低和部分取消關稅來促進國際貿易,到1972年,德國僅有40%的進口商品需繳納關稅。然而,即使是免稅商品,也必須進行原產地和品質檢查。為了加速進口流程,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和國際統一的規範成為必要。

在貿易國際化背景下,1952年推出的布魯塞爾關稅表為商品設立了詳細分類。1988年,全球範圍內實施的「協調制度」由世界海關組織管理,為每種商品分配唯一編號,標準化全球貿易,使各國能快速識別商品類型及稅率,並隨時更新以適應市場需求。

以上資料來源:德國海關博物館 https://www.zoll.de/DE/Der-Zoll/Zollmuseum/Ausstellung/Historische-Abteilung/historische-abteilung_node.html

展示品介紹

殖民時期海關牌匾 Kaiserliche Zollabfertigungstelle Windhuk

德國海關博物館收藏了約400件不同的牌匾,其中只有一部分在博物館內展出,包括最古老、最具代表性和最精美的作品。其中一塊特別吸引年長參觀者的注意,來自德國殖民地——德屬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的首都溫得和克)。這塊牌匾上刻有「Kaiserliche Zollabfertigungstelle Windhuk」,即「皇帝海關辦事處」,見證了德國於1884年將該地區劃為保護地後的殖民統治歷史。

這塊牌匾由鑄鐵製成,重約20公斤,設計以黑、白、紅三色為主,並展示德國帝國時期的國徽和皇帝冠標誌,體現當時德國的殖民管理。1884年,德國正式將溫得和克所在地區納入保護地範圍,開始其殖民統治。

該牌匾於1989年被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溫得和克的古董店發現,以265德國馬克購得,隨後運回漢堡,成為博物館的永久收藏。這塊鑄鐵牌匾展示了殖民時期的海關管理及貿易運輸,反映了當時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

中世紀時期的萊茵河海關地圖

在中世紀,一名商人沿著萊茵河從康斯坦茨湖到北海的約1250公里路途中,需在約40個海關辦公室停留,這些海關由各地君主或主教管理,用來徵收稅收作為財政收入。這顯示了當時貿易的複雜性,以及各地君主如何利用徵稅增加收入。中世紀的關稅檢查點通常設在重要的水陸交通路線上,徵收「通行稅」和「護送稅」以維護道路與商品運輸的安全。

法蘭克帝國時期,查理曼大帝規定,商人需在橋上和船上交易時繳納合理的通行稅。皇帝賦予世俗與宗教領主、帝國城市貨幣和市場權限,這些權限作為封地租借,有時被轉租或抵押,使城市能夠徵收市場稅。這些措施展示了當時的海關系統,為現代海關發展提供了背景。

二戰結束後的黑市交易 Schwarzmarkt

戰爭結束後,由於經濟崩潰和物資短缺,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資仍然被配給,民眾需要憑糧票購買。此外,燃料和衣物等日常必需品也只能在有限範圍內合法獲得。由於正規市場的物資供應不足,黑市貿易變得十分活躍,不僅在居民之間流行,還涉及盟軍與德國平民之間的交易。

尤其是在東柏林,在東柏林,尤其是蘇聯控制區,俄羅斯士兵將他們的食物或其他配給品,如罐頭、酒精等,交換當地人擁有的貴重物品。這些黑市交易不僅涉及普通民眾,也包括試圖換取外匯或物資的士兵。黑市的繁榮反映了當時德國經濟的困境和人們的求生需求。

物資匱乏與貨幣貶值導致了官方經濟體系之外的黑市交易,成為了許多人維持生計的重要途徑。其中一張1948年東德統治下德勒斯登的海報,呼籲人們打擊黑市交易,保持價格穩定。這些展覽揭示了當時德國社會在戰後重建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以及人們在物資短缺時的應對方式。

戰後德國西部的走私活動

戰後德國西部邊境上猖獗的咖啡走私活動,尤其是在比利時和荷蘭邊界,被稱為「西部的漏洞」的地方。這是指在比利時和荷蘭邊境附近,進行咖啡走私的活動。

一位名叫「Kaffee-Jupp」的海關官員和一個兒童走私團伙參與了這種走私行為。他們利用「漏洞」將大規模的咖啡從比利時走私到德國的亞琛地區,其中約有六分之一的走私由兒童完成,這些兒童藉此補貼家庭的微薄收入。這反映了二戰後經濟困境下,走私在邊境地區成為許多人謀生的手段,甚至兒童也參與其中,成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

展板中的電影海報《Sündige Grenze》(罪惡的邊界)是一部1951年的電影,描述了這類走私活動的故事。劇中的主角是一名走私團夥成員,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從事非法交易,反映了當時邊境走私的嚴重性和海關面臨的挑戰。

一樓的展示區

一樓是德國海關博物館的現代展區,介紹了海關在全球貿易、消費稅、動植物保護、打擊假冒產品、武器和毒品走私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展覽還強調了海關在維護社會正義、打擊非法勞工和跨境犯罪中的貢獻。隨著貿易全球化,海關的職責變得更加多樣化,展覽展示了如何應對現代化挑戰,確保合法貿易的順利運行。

綠色小巴 VW T1 Schmuggelbulli

這是一輛曾用來走私毒品的 VW T1巴士,這輛巴士於2018年11月在漢堡的海關檢查中被發現,車內隱藏了約100公斤的古柯䶨,這些毒品的街頭價值約為2100萬歐元。

這輛 1978年生產的淺綠色巴士最初從巴西通過網路,販售到荷蘭,而買家並不知道巴士內暗藏毒品。漢堡海關在對集裝箱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了這輛可疑的巴士,隨後利用角磨機打開了隱藏的區域,取出了毒品。

隨著案件結束,這輛巴士自2023年9月起,正式成為德國海關博物館的永久展品之一,展示了海關在打擊國際毒品走私中的關鍵角色,並讓參觀者瞭解到走私者利用各種創意藏匿非法物品的手段,以及海關在此過程中的努力和技術。

雙星飛機引擎 Doppelsternmotor

現場展示的雙星飛機引擎已有超過40年的歷史,由18個雙排排列的氣缸組成,最大輸出功率達到2000馬力。這款引擎在二戰期間被廣泛使用於軍用飛機,並在1950年代進一步應用於民用航空中,因其耐用性和高效性能而受到航空業的青睞。這一展品展示了飛機引擎的技術演進,同時反映了航空工程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巨大發展。

2014年5月,這台雙星引擎成為德國海關博物館的永久展示品,因為它曾被用來走私毒品。走私者將引擎內部改裝,用以藏匿 74公斤的古柯䶨,甚至拆除了部分引擎的內部零件來騰出更多空間。這些毒品從南美經由漢堡港進口,市值約300萬歐元。這個展示品展示了走私者的巧妙藏匿手段,也反映了海關官員對於檢查和打擊非法貿易的嚴格性。自2014年春季以來,這台雙星引擎成為海關博物館的永久展品之一,讓人們更好地理解海關在阻止走私中的重要角色。

以下是一樓展示區拍到各種被查獲的走私案件,沒收下來當作海關博物館的展示品。

保護性動植物的禁止輸入和宣傳

德國海關博物館展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特別強調海關在執行《華盛頓公約》時的作用。旅客常在不知情下攜帶受保護的動植物,這可能助長偷獵及滅絕風險。海關透過網路、宣傳手冊和咨詢服務,向民眾普及此方面知識。此外,海關還防止入侵物種和農業害蟲的輸入,要求進口植物須附有健康證明,確保本地生態平衡。

被沒收的動植物製品或走私品

仿冒商品查扣和消毀

假冒產品對消費者和經濟的危害甚大,主要有鞋類、名牌眼鏡、手提包和香水等假貨泛濫,這些假冒商品損害了德國製造商,估計每年造成約300億歐元的損失,全球達8000億歐元。假冒商品還會威脅消費者安全和健康。德國海關每年採取超過7000次行動,打擊假貨和侵權產品。

結語

我是週六上午去參觀海關博物館的,因為原本前一天下午想去看,結果時間太晚關門了,不然這裡真的可以安排在漢堡倉庫城旅遊行程中。當天到訪的遊客不多,因為沒有語音導覽,我是自己慢慢一件件展示品慢慢看,主要展示說明只有德文,館方有英文簡介,不過資料不多,後來我用手機翻譯才了解主要內容。

我個人超愛這裡的,前後竟然花了快二小時,因為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海關工作和相關資訊,尤其是東西德分裂時期,尤其是東德政府嚴格管控和查緝以及二德邊界通關歷史畫面。另外,一樓展示區的走私查扣品展示也是十分特別,大開眼界,也引起我不少興趣。

最後,它的門票超實惠只要二歐元也是重點啦,有興趣的可以利用到訪漢堡遊覽倉庫街時,順便一起去看看,十分推薦。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