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華麗與巴洛克藝術的結晶:探索夏洛滕堡宮殿 Schloss Charlottenburg 的魅力(Germany)

夏洛滕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柏林最大、最重要的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柏林市區西部。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建於 17世紀末,原本是普魯士選帝侯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為其妻子索菲亞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建造的夏季行宮。

夏洛滕堡宮是德國建築藝術的瑰寶,建築特色呈現了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藝術風格演變。這座宮殿主要融合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夏洛滕堡宮花園最初打造成法式花園,呈現出對稱與精緻的設計風格,後來改造成更自然的英式花園,增添了浪漫與自由的氣息。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宮殿遭受重創,直到戰後經過多人努力和重建,夏洛滕堡宮才再度恢復往日的模樣。這次在柏林待了八天,主要的目的都是想看二戰還有冷戰相關歷史景點,後來考慮一下子看了太多類似資訊有點疲乏,於是安排了二天去參觀這類宮殿穿差,其中一個就是夏洛滕堡宮,另一個則是位在波茲坦的忘憂宮 Schloss Sanssouci,了解不同時代的國王王后的寢宮和歷史,順便認識一下當時德國歷史的演變發展。

交通方式

  • S bahn 電車到 Westend 站 ,再轉公車 M45 或 309 路,二站距離到Schloss Charlottenburg站(步行距離 805公尺,約 12分鐘)。
  • 地鐵 U2線到 Sophie-Charlotte-Platz 站,再轉乘公車 309 路,三站到Schloss Charlottenburg站(步行距離 1 公里,約 15分鐘)。

基本資訊

  • 夏季(4月-10月)開放時間較長 10:00~17:30,冬季(11月-3月)開放時間較短 10:00~16:30
  • 週二至週日開放,週日閉館(以及大型節慶假日)
  • 建議預留至少2-3小時參觀宮殿和花園
  • 購買組合票可以參觀所有區域,包含了 Charlottenburg Palace, New Pavilion, Belvedere, Mausoleum,價格 19 歐元,可以線上購買,指定日場時間入場;若只參觀皇宮門票只能現場買票,價格 12 歐元。

歷史背景和建築

普魯士王后–夏洛特

漢諾威的索菲亞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 von Hanover)是漢諾威的喬治路易的妹妹,喬治路易後來成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1684年,她與布蘭登堡選帝侯及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結婚。腓特烈一世將一大片莊園和當時仍在柏林城外的 Lietze/Lützow 村莊,送給索菲夏洛特,這裡成為索菲亞夏洛特的夏宮所在地。

索菲亞夏洛特 Sophie Charlotte, Princess of Brunswick-Lüneburg (1668-1705)

夏洛滕堡宮的最初設計由著名建築師 Johann Friedrich Eosander 負責,展示了典型的巴洛克風格。1699年完工後,最初被稱為 Lietzenburg 宮。索菲亞夏洛特非常熱愛藝術,邀請詩人、哲學家、音樂家和藝術家來到她的“繆斯宮廷”中,甚至連她的丈夫腓特烈國王,只有在她親自邀請下才能進入。

然而,隨著索菲亞夏洛特於西元 1705年去世,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周圍的地區更名為 夏洛滕堡 Schloss Charlottenburg 以紀念她。19世紀,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夏洛滕堡宮依然保持著其重要地位。1810年,深受人民愛戴的路易莎王后在此逝世,為夏洛滕堡宮增添了一層神聖的光環。

進入20世紀,隨著君主制的衰落,夏洛滕堡宮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宮殿逐漸從皇室私密的居所轉變為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和旅遊勝地。一次大戰後的威瑪共和國時期,夏洛滕堡宮成為了展示普魯士輝煌歷史的重要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https://www.visitberlin.de/en/charlottenburg-palace-old-palace

宮殿中的人物畫作
三王會議 Meeting of three kings in Potsdam, Caputh and Berlin 1709年

照片說明:1709年,普魯士的波茨坦、卡普特和柏林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會議,參加者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和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他們會面是為了討論當時歐洲的政治形勢,特別是如何聯合應對瑞典的威脅,因為那時正值北方戰爭。這次會議加強了普魯士在歐洲的影響力,並展現了國家之間的外交合作。

建築發展過程

西元 1701年,腓特烈加冕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此之前兩年,他任命 Johann Friedrich von Eosander 為宮廷建築師,並派遣他前往義大利和法國,特別是凡爾賽宮,為了學習最新的建築發展。Eosander 於1702年返回後,開始擴建夏洛滕堡宮,首先在兩側增建側翼,圍繞一個大型庭院,並擴展了主宮殿的兩側。

夏洛特王后去世後幾年,宮殿西側建造了橘園,中央區域也擴建了一座巨大的圓頂塔樓和更大的前廳。圓頂上方設有由 Andreas Heidt 設計的 Fortuna 鍍金雕像,作為風向標使用。橘園最初用來讓稀有植物過冬,而在夏季,500多棵橙子、柑橘和酸橙樹裝飾著巴洛克風格的花園,橘園經常成為宮廷慶祝活動的華麗場景。

Jan Anthonie Coxie 是腓特烈一世的宮廷畫師,受委託為夏洛滕堡宮的多個房間繪製壁畫和天花板裝飾。Coxie 在1701~1713年間,為宮廷教堂創作了壁畫和祭壇畫,瓷器室的壁畫充滿了宣傳意味,其中展現了 Aurora 驅散黑夜,迎接太陽神阿波羅的到來,象徵著腓特烈一世的統治。四大洲和四季的形象象徵政治權力的元素,進一步強化了腓特烈一世的偉大形象。

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後,繼續夏洛滕堡宮的建設,完成了橘園翼南側的馬廄並開始建造東翼。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 監督施工,內部裝潢奢華。底層為腓特烈的妻子伊麗莎白設計,但她較少居住,上層包括白色大廳和金色大廳,由 Johann August Nahl 設計。波茲坦的無憂宮完工後,腓特烈二世便很少再到訪夏洛滕堡。

1786年,腓特烈大帝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了王位,他將夏洛滕堡宮新翼底層的五個房間改造成夏季住所,並將上層的一部分改建為冬季房間。然而,腓特烈·威廉二世壽命不長,因此未能享用這些改造後的房間。

1797年,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繼位,與妻子路易莎共同統治了普魯士達43年之久,他們夫妻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夏洛滕堡的舊宮。這對夫妻的住所主要集中在舊宮,特別是因為東翼(舊宮)的房間經過改造以適應他們的生活需求。舊宮保留了許多巴洛克風格設計,並為王室提供了奢華的生活空間,適合皇室的日常生活和皇家活動。

1804年,普魯士在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戰敗,拿破崙的軍隊進入柏林,並進駐夏洛滕堡宮,將此處作為他的總部。

照片說明:宮殿內的「接見室」(Audienzkammer)。這個房間曾用於普魯士國王接見訪客和舉行正式會議。房間的裝飾極其豪華,展示了王室的權威與地位。牆壁上的掛毯和天花板的壁畫可能描繪了神話或歷史場景,是巴洛克風格的典型代表,強調了夏洛滕堡宮作為普魯士王室重要場所的角色。

照片說明:Alte Galerie(老畫廊)或 Eichengalerie(橡木畫廊),內部裝飾使用了大量的橡木材質,給人以莊重而典雅的感覺。畫廊內展示了許多與普魯士王室相關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和雕塑,這些作品展示了當時的藝術風格和王室的權威。畫廊的設計和裝飾反映了夏洛滕堡宮內的典型巴洛克風格,並成為宮殿的重要亮點之一。

照片說明:夏洛滕堡宮展示區的繪畫作品,通過當時場景的畫作,可以回顧夏洛滕堡宮昔日的樣貌。這些畫作詳細描繪了我當時宮殿及其周邊的景觀,讓參觀者感受到18世紀普魯士王室生活的場景,透過歷史視角重現了夏洛滕堡宮過去的重要活動和日常生活場景。

二戰之後

二戰期間的轟炸,幾乎將這座夏洛滕堡宮夷為平地,精美的建築、珍貴的藝術品,無數文化瑰寶在戰火中化為灰燼。曾經的輝煌,一夜之間成為了斷壁殘垣。戰後的重建之路艱辛而漫長,從1950年代開始,在眾多藝術家、歷史學家和建築師的努力下,夏洛滕堡宮開始了它的重建之路。

重建工作分為多個階段進行,包括主建築、新翼和花園的修復。今日的夏洛滕堡宮作為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向公眾展示其豐富的歷史和藝術收藏,是柏林最重要的歷史景點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loss_Charlottenburg

註一: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657~1713年),是普魯士王國的首位國王,也是布蘭登堡選侯和普魯士公爵,出身於霍亨索倫家族。他於1688年繼承父親腓特烈·威廉的職位,成為布蘭登堡選侯和普魯士公爵,並在1701年加冕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 1707年開始,通過共主聯邦的形式,將納沙泰爾親王國與普魯士統一起來,成為這兩地的共同君主,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力和領土。

雖然腓特烈一世自稱為普魯士國王,但他的正式稱號是「在普魯士的國王」,而非「普魯士國王」。這是因為普魯士大部分地區仍然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他所統治的普魯士公國位於帝國之外。因此,腓特烈一世是普魯士的第一位國王,但並未統治整個普魯士。

註二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712年~1786年),又稱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是普魯士國王(1740年~1786年在位)。腓特烈大帝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聞名,通過一系列戰爭,特別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使普魯士從一個中等強國崛起為歐洲的主要軍事大國。也是一位藝術愛好者,熱愛音樂,並且在波茨坦建立了著名的無憂宮。他的統治奠定了普魯士崛起的基礎,對後來德國的統一具有深遠影響。

註三普魯士王國國王:腓特烈一世(1688~1713)-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1740~1786)-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威廉一世(1871~1888)-腓特烈三世(1888,98天)-威廉二世(1888~1918)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1871~1888)-腓特烈三世(1888,98天)-威廉二世(1888~1918)

宮廷花園
宮廷花園

宮殿組成:舊宮、新翼

夏洛特宮殿主要建築由舊宮(Altes Schloss)和新翼(Neuer Flügel)組成,兩者代表了不同比例的擴建與風格,展示了普魯士王朝不斷發展的建築風格和皇家品味。

  • 舊宮於1695年開始建造,展現了典型的巴洛克風格,最初是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的夏季居所。隨著時間的推移,腓特烈一世為了紀念其妻子索菲亞夏洛特,將其命名為夏洛特宮。
  • 新翼則是在1713年後進行擴建,主要呈現洛可可風格,內部裝飾華麗,尤其以金色大廳(Goldene Galerie)聞名。這兩部分的結合展示了普魯士王朝在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皇家品味,反映了從巴洛克到洛可可的演變。
  • 舊宮的裝飾偏向傳統巴洛克,強調對稱和莊重的形式;新翼則更多地融入了洛可可風格的細膩和精緻,特別在色彩和裝飾上更為華麗。
  • 舊宮作為最初的宮殿,主要用於正式場合和皇后居住;新翼則成為後來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個人住所和文化中心。
宮殿中的Spiegelsaal 鏡廳

宮殿內部參觀

夏洛滕堡宮的建築特色不僅體現了歐洲宮廷建築的輝煌,也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藝術風格的演變。從注重莊重與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到輕盈、華麗和精緻為特點的洛可可風格,再到古典主義的優雅簡樸,這座夏洛滕堡宮成為了一部的建築藝術史,讓參觀者在其中能夠親身體驗這些歐洲建築風格的演變與發展。

宮鈠主要分為舊宮殿部份,以精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內部裝飾,新翼部份以腓特烈大帝時期的房間和藝術品為主。參觀時原本想租借語音導覽,不知為什麼沒有提供,館方是要大家去下載它們官網 APP 再去掃描各個房間的展示牌上 QR code 去聽語音解說。

但是無論是使用館方 wifi 還是手機的行動網路,幾乎都是網路停擺不會動,最後我和其他幾位遊客試過,只好放棄 APP 解說自己慢慢看。下面的參觀內容只是把當時的比較有印象的房間拍下照片,再上網找相關資料整理分享。

紅色錦緞廳 Rote Damast kammer

這個房間的牆壁覆蓋著豐富的紅色錦緞布料,這種材料常用於18世紀的歐洲宮廷裝飾中,象徵著富裕和權威,錦緞的光澤與質感增添了房間的奢華感。房間內的裝飾多具有巴洛克或洛可可風格,家具和裝飾品通常以金色和深色木材為主,與紅色錦緞形成鮮明對比。

常用於重要的社交活動或儀式,無論是接見重要賓客還是舉行私人會談,Rote Damast kammer 都是展示王室奢華生活的重要場所。

夏洛特王后的寢室 Sophie Charlottes Schlafzimmer

這個房間曾是普魯士王后索菲亞·夏洛特的私人生活空間,同時還是宮廷文化和藝術交流的重要場所,作為一位有才華的女主人,她經常在這裡接待來自歐洲各地的哲學家、詩人和音樂家。裝飾風格主要體現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融合,在18世紀的歐洲宮廷中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普魯士王室的建築中。

牆壁上掛滿了描繪不同場景的油畫,涵蓋了不同的主題,如神話、宗教故事和歷史場景,這些畫作中的細節展示了當時宮廷生活的藝術傾向,畫作的大小和構圖各不相同,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背景牆是紅色錦緞,這種華麗的牆布強調了宮廷的奢華感,並與畫框的金色細節相得益彰。

接待室 Audienzgemach(Zweite Hautelisse Kammer )

專門用來展示來自法國的高級掛毯(Hautelisse),這些掛毯大多來自著名的 Gobelins 工作坊,房間的牆壁上懸掛著這些珍貴的掛毯,它們通常描繪神話故事、歷史事件或田園風光,以豐富的色彩和細緻的細節著稱。這些掛毯不僅展示了當時歐洲頂尖的織造技術,還體現了普魯士王室對藝術和奢華生活的追求。

玻璃寢室 Glass bedchamber

皇室成員的私人起居室,主要設計大量使用了玻璃材質,特別是在牆壁和天花板的裝飾中,包括了精美的鏡子和玻璃鑲板。房間的設計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和鏡面反射,顯得房間更加寬敞和華麗,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宮廷中是非常創新時尚的,展示不一樣的現代設計感和皇室貴族的奢華生活。

這個房間內展示了大量的中國瓷器,這些裝飾藝術品大多是來自中國進口,展現了中國藝術在歐洲的獨特魅力。這些瓷器因為精湛工藝技術和鮮豔色彩而受到歐洲貴族的喜愛。當時的亞洲收藏品反映了當時歐洲對中國瓷器的熱衷,也代表了皇室的富裕與品味。

房間的牆壁和框架以金色為主,這些金色裝飾與瓷器的藍白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增添了華麗氛圍。另外,房間內也是大量使用了鏡子,不僅使空間顯得更加寬敞和明亮,還增強了瓷器展示的視覺效果,讓整個房間充滿了反射的光彩和奢華感。甚至,天花板和牆上壁畫也是加強整個房間的藝術收藏效果。

18世紀,歐洲對東方文化的興趣濃厚,尤其是對中國藝術的興趣廣泛存在於貴族之間,普魯士王室也不例外,China Gallery 是這時期的具體代表。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呈現18世紀歐洲對中國藝術迷戀的獨特視角。

「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英語:Chinoiserie),是一個藝術史上的專有名詞。起源於十七世紀,在十八世紀成為風行全歐洲的國際時尚,表現在各種藝術類型之中,並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特色。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這種藝術風格專指歐洲人以中國或東亞文化作為靈感來源,並添加想像的新創作。中國風藝術品充滿幻想,有時甚至表現出歐洲人想像中,和樂美好、理想文明的中國世界來作為歐洲國家改革的範本。

除了中國瓷器房間之外,宮殿其他房間的裝飾收藏品也可以看到不少「中國風」(Chinoiserie),對18世紀歐洲的藝術和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室內裝飾、家具設計、陶瓷、繪畫和園林建築等方面。這種風格源自歐洲對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文化的迷戀,隨著東西方貿易的增長,尤其是茶葉、瓷器和絲綢的進口,中國風成為了歐洲貴族和富裕階層的流行趨勢。

銀製餐具展示

除了收藏中國瓷器之外,夏洛滕堡宮中還有精美的銀製餐具,這些餐具是普魯士王室奢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展示王室財富與權力的象徵。這些銀器通常由頂級工匠精心製作,常常裝飾有精緻的圖案和雕刻,顯示出當時對於美學和工藝的追求。

宮廷教堂 Schlosskapelle

用於宮廷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包括婚禮、洗禮以及其他重要的宗教慶典。作為宮殿的一部分,教堂不僅是一個宗教空間,也是一個展示宮廷權力和富有的象徵。教堂在 1708~1712年間建造,於二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來經過精心修復完成。

教堂以巴洛克風格呈現了當時普魯士宮廷的宗教和藝術品味,主要特色有高聳的圓頂,八角形平面設計
的兩層結構,天花板上方環繞的彩色壁畫。此上,再加上巴洛克式祭壇,華麗的金色裝飾以精緻雕塑浮雕,豐富的聖經場景壁畫,和18世紀的保存良好的管風琴,現在有時也會在此舉行音樂會活動。

金色大廳是是一個用黃金裝飾的宴會廳,是全歐洲最美麗的洛可可大廳之一,柔和色彩的牆壁和天花板裝飾著鍍金裝飾品和歡快的小天使。這是宮殿內舉辦重要招待、宴會及其他活動的重要場所,主要的目地在給來賓留下深刻印象,展現了普魯士皇室的財富和權力。

房間內以洛可可的風格呈現,無論是牆壁、天花板還是鏡框,優美的金色裝飾加強房間的華麗感和奢華氛圍,讓整個房間看起來輕盈而充滿藝術感。洛可可風格以其非對稱的設計、流動的曲線、以及自然主題如花卉、藤蔓和貝殼圖案著稱。

天花板懸掛的水晶吊燈不僅提供照明,也提升房間的奢華感,再加上金色以及鏡面反射效果,營造出絢麗的視覺感受。金色大廳是夏洛滕堡宮最為奢華的房間之一,同時也是洛可可風格的典範,展示了歐洲18世紀裝飾藝術的極致。

白色大廳 Weißer Saal

和金色大廳一樣是是夏洛滕堡宮中最大的房間,天花板高度接近兩層樓高,主要用於正式宴會和宮廷活動,同時也是王室成員與貴賓進行社交互動的重要場所。設計以白色為主調,配以金色裝飾,這種簡約優雅的色調加強了空間的宏偉感。白色大廳反映了18世紀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與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裝飾融合。

白色大廳最引人注目的是 Antoine Pesne 色彩細膩的神話天花板壁畫,Antoine Pesne 是18世紀著名的法國畫家,以其色彩細膩的壁畫而聞名。他的作品通常描繪了古典神話中的場景,融合了豐富的色彩和細緻的細節,展現出他對光影和色彩的精湛掌控。

他的作品不僅增添了宮殿的華麗感,也反映了當時普魯士王朝對藝術和文化的重視。這裡不僅是一個富麗堂皇的空間,還承載著普魯士王室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整體呈現代表著 18世紀歐洲宮廷生活的奢華,同時也是普魯士在那個時代崛起為強國的象徵。

圖書走廊 Bibliothek

這個走廊結合了洛可可風格的細膩裝飾與典雅的書籍收藏,反映了 18世紀普魯士宮廷對藝術與知識的雙重追求。走廊內有窗戶和鏡子,使得自然光能夠充足地照射進來,創造出一種明亮而通透的氛圍,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視覺效果,也使得這個學術空間更加舒服。

腓特烈威廉二世冬季房間:東印度印花棉房間 Winter Chamber of Frederick William II, East Indian Chintz Room

以其獨特的東印度印花布(Chintz)裝飾而著稱,這種布料來自印度,因其色彩鮮豔、圖案複雜而在18世紀的歐洲貴族中非常受歡迎。房間的牆面和家具都覆蓋著印花布,圖案包括花卉、樹木和鳥類,這些圖案展現了當時歐洲對異國情調的迷戀。

這個房間的設計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美學,成為宮殿中一個獨特的展示空間。這個房間以及下面的古典主義的寢室房,展示了當時的裝飾藝術,也反映了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個人品味和普魯士宮廷的文化多樣性。

腓特烈威廉二世冬季房間:第二掛毯室 Winter Chamber of Frederick William II,Second Hautelisse Room

房間內的色調以深紅色為主,從座椅、沙發到壁爐裝飾,都與掛毯上的紅色元素相呼應,增添了整體的統一性和皇室的威嚴感。牆壁上掛著大型的法國 Hautelisse 掛毯,展示了高超的織造工藝和豐富的藝術表現。掛毯的圖案描繪了古典時期的場景,周圍以花卉和其他華麗的裝飾環繞,加上天花皮的水晶吊燈,這些細節使整個房間充滿了奢華的氛圍。

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寢室 Frederick William II Bedchamber

這個房間以鮮豔的黃色和花卉圖案的牆紙為特色,與窗簾和家具的布料相呼應,營造出一種明亮而活潑的氛圍。天花板上的幾何裝飾細膩,展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中對秩序與對稱的追求。房間內的雕塑和壁爐反映了當時歐洲對古典文化的崇拜,而簡約且線條流暢的家具則顯示了18世紀末普魯士宮廷的優雅生活。

宮廷花園漫步

參觀完宮殿建築後,若是天氣不錯,可以到後方花園走走,有花圃、噴水池還有一個人造湖泊,裡面還有戲水游泳的鴨子。其實到這裡來滿適合散步賞景。在花園的西北方還有皇室的陵墓 Mausoleum,以及北邊的 Belvedere (是夏洛特王后的觀景台,後來改建為茶室,現在則為瓷器收藏中心),不過我沒有走過去參觀,宮殿建築的藝術風格看完後,覺得眼睛和腦袋滿需要休息一下,所以只選擇在花園散步走走。

夏洛滕堡宮的宮廷花園是柏林最古老、最著名的花園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設計風格,融合了法式巴洛克和英式花園風格。

最初由 Siméon Godeau 於1697年設計,採用了典型的法式巴洛克風格,花園以對稱、精心修剪的樹籬和整齊排列的花壇為特色。中心軸線貫穿整個花園,兩側是井然有序的綠地和植物。這種設計強調了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和秩序感,是法國凡爾賽宮花園的典型代表風格。

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Peter Joseph Lenné 對花園進行了改造,引入了英式園林風格。這種風格的花園強調自然的和諧與自由,與巴洛克花園的規整形成鮮明對比。英式園林包含了蜿蜒的小徑、自然式的水景和不對稱的樹木排列,營造出一種浪漫而放鬆的氛圍。

因為我是七月盛夏到訪,午後在宮廷花園散步很熱也很曬,唯一優點是遊客不多,拍照很好拍,但是也因為陽光太強過曝,拍出來的效果也不是太好,簡單選了幾張放上來分享一下。花園中沒有什麼涼亭或座椅可以休息,還有要準備足夠的飲水,不然諾大的花園綠地是沒有地方提供飲水的。讓我想到每次參觀這些宮廷花園大都是這樣,考驗你的體力和耐力。

走到花園最後面有一處 Karpfenteich 水池,裡面有魚群和鴨雁水中動物,水池旁有一些可愛的小天使人物雕像,一共有八個以及四個裝飾花瓶。主要組成是漆成白色的鋁製成,立於約 1 公尺高的石塊底座上,小天使代表四個季節和地球的四種元素。

最後,我的德國柏林宮殿半日遊在花園中結束,這次旅行一共參觀了三間德式宮殿,除了這間夏洛滕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另一間就是位在波茲坦的無憂宮 Schloss Sanssouci,以及符茲堡的維爾茨堡官邸 Würzburg Residence 都是十分值得到訪德國旅遊時,花時間去仔細參觀的皇家宮殿。

註: 遊記 從穹頂壁畫到花園詩意: 維爾茨堡官邸 Residenz Würzburg 參觀記錄(Germany)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