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士尼亞,這個國家的名稱大概在以前的印象,只是電視新聞報導的畫面和名詞,但這次我真正到訪這個國家之後,卻給了我心中難以言喻的震撼﹣戰爭,竟然是這麼殘酷的事實和結果。波士尼亞在西元1992年為了獨立,當時共產國家南斯拉夫聯邦在正瓦解中,波士尼亞想從原先的南斯拉夫獨立成一個國家,沒想到這個動作卻引起了塞爾維亞的反對,進而演變成為期將近四年的血淋淋戰爭。這個戰爭距今約20餘年,大概五六年級生比較有印象,然而就我在還在為了課本的東西努力讀書考試之際,而這場在二次大戰後歴史上有名的波士尼亞戰爭,卻導致了將近20萬人的死亡,和200多萬人的逃離和流亡。

當時選擇巴爾幹半島行程時,並沒想到要到訪波士尼亞,而是剛好歐洲各國對台灣免簽又剛好增加了“波士尼亞”,於是,我就順道來了。其實我對這個國家一點概念都沒有,買了一本 Bradt 系列出版的 “Bosnia and Herzegovina”,才好不容易弄清楚,原來 Sarajevo 就是它的首都。其實不光是我,大概很多人對它沒什麼概念,巴爾幹半島原先南斯拉夫分裂出來後的國家,大概也沒幾個人弄得清楚,搞得朋友問我這次去的是那些國家,我最後只好回答”南歐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或”南斯拉夫“(五六年級生就聽得懂,以前歴史有學過)。

我在波士尼亞主要停留三個地點,其中一個邊境城鎮 Trebinje,另外二個就是首都 Sarajevo 和南部大城 Mostar。第一天抵達波士尼亞的 Trebinje,對這裡的戰後重建或戰爭毀壞還沒什麼感想,直到我坐上巴士一路從 Trebinje 到 Mostar再轉車到 Sarajevo,就開始注意到沿路似乎有一些毀壞的民房或村舍,若好好仔細研究,郤又覺得不是因為沒人住才毀壞的,感覺好像因為什麼外力才摧毀的。一直到我抵達了首都 Sarajevo,我才知道,原來這些途中毀壞的房舍應該都是戰爭造成的,不由得感覺到戰爭是這麼恐怖又殘忍。

下圖是舊城市區附近中一處只剩外殼的建築,原先是什麼也看不大出來了,因為在市區,大概也是商店什麼的,這個戰爭雖然已經過去近20年了,但這個戰後遺跡卻依然存在著,在市區繁忙的街道旁,著名的大教堂 Cathedral of Jesus’ Heart 邊。

換個角度,街道上的廣告和這棟已毀壞的樓房似乎很不搭,這棟建築物一樓早已用欄桿圍起,並且豎立了警告牌,告知路人不要太靠近,因為它的結構早已破壞,怕會什麼磚牆砸落傷人事件。

下圖也是 Sarajevo 市區中可以看到的關於“戰爭”留下來的記錄,甚至在舊城區最熱鬧的街道旁,還是有的樓房外牆沒有修補,炮彈攻擊過的痕跡還是觸目可及。我曾懷疑過為什麼住戶不把它們重新修補一下呢?我想或許對他們而言,戰爭雖然結束,心中的傷痛仍未過去,這個痕跡是留下來給自已和他人做警惕的吧!又或者是,戰爭摧毀了很多東西,金錢也是其中一樣,他們沒有多餘的財力去重建,反正不影響居住,那就這麼吧!不過哪種可能,卻僅僅是我個人的猜想,無法得到證實。下圖左上是在市郊一棟幾乎全毀的建築,綠樹和雜草幾乎早已把它包圍了,周圍也是一大片的荒草地,但對我一直住在“戰爭只在課本和電視上出現過”的台灣遊客來說,已經非常震撼了。

在 Sarajevo 市區中最多可見的就是像下圖,像是被針紮過的洞,佈滿一些當時戰爭留下來的沒有完全破壞的樓房,基本上對整個樓房結構應該沒影響,有時或許他們會用水泥油漆修補,變成像補釘過的外貌,但這些都是那一場1992﹣1995的波士尼亞戰爭最真實的記錄。

再一張,也是這個畫面。Sarajevo 在當時的戰爭中被塞爾維亞以圍城方式完全包夾,幾乎變成一座孤島,圍城將近四年的時間,生活物資十分貧乏,幾乎只靠聯合國以及國際救援組織等,以空投方式來給這裡的居民物資補給。而這四年間,將近二萬名此地居民喪生,其中約有一千五百多位兒童,後來我還去看了位在市郊機場附近的 Tunnel Museum,將近十多分鐘放映的影片,用最快速的方式把當時此地戰爭殘況,讓我們了解清楚。

借一張網路的圖片,這是當時 Sarajevo 圍城四年戰爭後,房屋大樓被炮彈摧毀過的痕跡,現在這些樓房還是繼續有人居住著,把外牆洞口修補過,當你搭電車到市郊時,只要仔細張大眼睛注意,處處可見這種樓房修補過的痕跡。

(圖片來源:http://twicemice.com/2013/08/13/sarajevo-bosnia-and-herzegovina/ )

參觀完 Tunnel Museum 後,我自已一個人慢慢散步回到搭電車的起點,途中經過一處大型購物商場,因為天氣很熱,就在裡面稍做停留。但當時的感想卻難以形容,當你看過一個被戰爭摧殘劇烈景象,而下一會兒又看到跟我們生活很類似的 shopping mall,完全讓你感受不到這場戰爭的陰影,裡面是現代進步的裝潢和各類商品,顧客坐在大廳咖啡座休憇聊天,或許新一代出生的年青人和兒童,對他們而言,戰爭真的是歴史,但對二十年前曾生活在戰爭下的人來說,這段經驗回憶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後來,我又去了奧林區亞運動場旁的墓地,就如下圖,裡面都是 Sarajevo 去世的市民,而在1992年到1995年戰死的居民,卻佔了極大部份,有的甚至是用紀念碑,直接把生辰姓名寫在上面,或許他們的遺骸已經無法辨識了,而用這種方式讓親友去悼念。

離開 Sarajevo 到了 Mostar 後,我更是 shock,因為就在我住的旅館附近,一條路上就好幾棟戰後遺跡樓房,都是只剩外牆還留著,裡面樓板結構早就沒了,整個只剩雜草漫生,如同下圖。

我從旅館出去一路上,這種只剩外殼的樓房好幾棟,就在市區中,真的有些突兀,但居民早就習慣了,同樣地用欄桿圍著,再放個危險警告標語,或許他們選擇這種方式,讓歴史留在大家身邊,永遠的傷痛記憶。

下圖也是 Mostar 市區中處處因戰爭炸毀沒法再居住的樓房,當時想到此地參觀,在旅遊書上看到的是伊斯蘭教文化和天主教文化的衝擊,想看看它的影響。結果我到達的第一天,竟然沒去看清真寺或教堂,而是一路狂拍這些炸毀的房子,因為對我而言,從未想過,我會看到戰爭留下的痕跡,雖然目前還是很多地方在內戰或打戰,但我想我是沒有可能去這些地點的。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快六十多年前的事了,只有祖父母輩才會清楚有當時的印象,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戰後痕跡,心中有一個世界名語﹣戰爭與和平。

下圖的建築是我在 Mostar 市區看到最好奇的一棟建築物了,它是也被戰爭炸毀而成廢墟,週圍是停車場。起先我看到它有點西方歴史文化雕塑的外牆,以為它是博物館或美術館之類,但也找不到任何資訊去證實。一直到我回到台灣,上網 Google 照片好久,才發現它竟然是一間百貨公司,我回想當時看到它內部有類似中央空調冷氣管線的裝置,只是它的外牆裝飾真的讓人聯想不到“Department store”。

下圖是位在 Nerteva 河流旁一棟幾乎破損的樓房,但從它的外牆色彩,還是看得出來應該是一棟頗有名氣的房子,後來我才知道這一間當時的大飯店 Hotel Neretva,以它的地理位置而言,絕對是一個環境很棒的旅館飯店,但戰爭後只留下殘跡,不免令人唏噓。

這張照片就是 Hotel Neretva 位在河上的景象,旁邊是一棟新式飯店建築,而右側的 Hotel Neretva 卻已成廢墟。

走在 Mostar 市區中,很多戰後遺跡和新式大樓同時並存,就像下圖,一棟破損樓房旁是一樓新式玻璃大樓。

這一張也是同樣位在十字路口,一側是又新又亮的多彩建築,另一側則是毀壞已傾斜的樓房,連外牆都幾乎快沒了。

而走到市區其他地方,新式購物中心 New Yorker 旁又有工地繼續建造著。

戰爭與和平,大家的選擇一定是“和平”,絕對不會有人想要“戰爭”,但看看歴史,卻依舊有不少戰爭留在記錄上,原因是什麼呢?宗教,種族,或政治,我想絕大因素只是上位者,為了一已之慾,帶動整個戰爭的肆虐,而留給人民只是一個悲慘的經驗,但上位者永遠學不到教訓,就算他們事後被國際法庭審判幾個死刑,卻永遠喚不回因戰爭而失去性命的人命。

我最後只能說,我很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裡,而是以旁人遊客的身份,來看這一件事實。我也希望,無論是任何人,都可以免於戰爭的恐懼與傷害。

最後放一段二小時的波士尼亞戰爭縮影1992﹣1995,很寫實的記錄影片,再次提醒我們,不要戰爭,只要和平

Pureing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因為喜歡旅遊,所以分享喜歡的風景

文章: 67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