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我的里斯本之旅一共停留了三天,剛好碰到週末,因為很怕在熱門景點參觀時,碰到爆多的遊客人潮,所以三天行程都特地大清早出門搭車,在景點開門之前就開始排隊等候,基本上都可以避開較多的人潮。因為排隊排得早,幾乎第一批入場參觀時,遊客尚未大量出現,因此拍到的一些景點畫面較少遊客身影。於是,有一句話讓我覺得很實際–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下圖是我們清晨搭電車前往貝倫區時,意外拍到的黑白畫面,因為相機在設定模式時,不小心選擇錯誤,拍下來這張很有明信片感覺的照片,我個人超喜歡的。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
我們買了三天的里斯本卡 72師,價格是 42歐元,可以免費搭乘市區電車,巴士,還有電梯以及登山纜車。此外,里斯卡前往 Sintra,Cascais 區間火車也可以免費搭乘。另外,有 26間博物館、紀念碑或一些展示中心,可以免費進入參觀。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以及貝倫塔了。除了一些景點是免費入場,還有一些博物館或宮殿,購買門票時有打折,詳細的使用說明可以參考官網:https://www.lisboacard.org/discounts/ 裡面資料很清楚。
所以,我們第一天使用里斯本卡就是去市區二大重要景點: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以及貝倫塔。下圖是上午八點多的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正門口。
因為我們七點多就出門搭電車了,從 Parque Praca da Figuerira 無花果廣場搭 15號電車出發,大概30~40分鐘左右,就到了 Mosteiro dos Jeronimos 站。因為很早出門搭車,電車上的乘客不多,加上又是週末時段,也沒有上班族搭車,加上早上氣溫涼爽,整個就十分舒適的夏遊清晨。
我們在修道院前拍了幾張照片,就先前往前方的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從修道院到發現者紀念碑必須通過一個地下道,因為上方有火車經過,走過地下道出口就可以看到。
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是葡萄牙紀念15至16世紀航海時代的一個紀念碑,也是里斯本其中一個著名地標。若是從正上方來看,前方廣場是一個直徑 50公尺的航海羅盤,羅盤中央是一幅標示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首次到達之地的路線及年份的世界地圖。
發現者紀念碑所在位置原本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1940年首次在葡萄牙世界博覽會上開幕時的臨時燈塔,由葡萄牙藝術建築師 José Ângelo Cottinelli Telmo 及雕刻家 Leopoldo de Almeida,代表了葡萄牙探險的浪漫化理想,當時以易腐爛的材料豎立了原始紀念碑,以紀念參與葡萄牙發現的歷史人物,後來在1960年使用混凝土和玫瑰色的 Leiria 砌石建造的,還有用辛特拉石灰石砌築的雕塑。。
紀念碑在西元1960年8月6日完成重建,以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 Infante D. Henrique 王子逝世500週年,1985年時建築師 Fernando Ramalho 對內部進行了改建,為紀念碑提供了觀景台,禮堂和展覽廳。發現紀念碑獨自佇立在 Tagus 河岸防波堤上的醒目位置,喚起了葡萄牙的海外擴張,回想起該國輝煌的過去。
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搭乘快艇似乎正駛向大海,在上升到王子的象徵人物的兩個橫向坡道上,是葡萄牙海外擴張的重要人物和發現時代以來的文化名稱(一共有32位),均刻有暗示其身份的符號:航海家,製圖師,戰士,殖民者,傳教士,編年史家和藝術家。
整個紀念碑由垂直風格的元素組成,該元素由面向南北的風格化桅杆組成,每側各帶兩層葡萄牙盾徽,並帶有五個小盾牌,周圍環繞著一支帶12座城堡,桅杆上的三個三角形,每個結構都有一個彎曲的側面,給人一種被風淹沒的帆的幻覺。在紀念碑中間,只需九個台階,就可以進入一個平台,並可以俯瞰整個周邊地區。
以上參考:發現者紀念碑網站介紹:https://padraodosdescobrimentos.pt/en/monument-to-the-discoveries/
在清晨旭日東升照射之下,這個曾經海上霸權一時的航海帝國象徵,為當時的歷史做見證留下記錄。旁邊是一處小型遊艇碼頭,停靠滿滿的中小型遊艇,陽光燦爛照射下,十分夏日繽紛度假感。
時間還早,修道院上午十點才開門,我們在前方的帝國廣場 Praça do Império 公園逛了一下,這裡有工作人員正在清掃水池裡的垃圾,水池邊有一座二匹希臘神話中的海馬雕像。這裡若是不趕時間的話,倒是可以好好休息散步的公園廣場。
接著,我們先去著名的葡式蛋撻專賣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目標就是聞名遐邇的葡式蛋撻 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葡式蛋塔據說最早由19世紀葡萄牙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的修女發明,1820年代修道院關閉。
自1837年開始,原來的蛋塔在點心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販售,因為店面位於里斯本 Belém 區,那裡賣的蛋塔稱作 pastéis de Belém。
這家葡式蛋撻專賣店今日已是貝倫區的旅遊熱門景點,從早到晚時常有遊客大排長龍購買葡式蛋塔,在店門口的磁磚地面上也有店名和起始年代 1837年,因為我們來的早,遊客還沒大量出現,所以還看得到地面字樣,若是平時白日可能連門口都擠滿了人,也看不到這個招牌字樣了。
Casa Pastéis de Belém,地址:Rua de Belém nº 84 a 92,1300 – 085 Lisboa Portugal
EMAIL:pasteisdebelem@pasteisdebelem.pt apoioaocliente@pasteisdebelem.pt
網址:https://pasteisdebelem.pt/ 營業時間:8:00~23:00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滿滿的蛋塔點心玻璃櫃,來里斯本不可不踏點的熱門點心店。
進去之後,我才發現這家蛋塔專賣店的面積實在很大,裡面有好幾個房間,可以容納至少上百多位顧客,真的很壯觀的點心專賣店。
我和旅伴點好葡式蛋撻和熱咖啡後,就在店內走走看看,參觀一下,真的好大啊~~每個房間都有專門的服務生負責,點菜和付款。因為一早八點多開門時,我們就來了,所以還沒幾個顧客到來享用美食。另外,也要推薦一下店內的廁所,真是漂亮又寬敞,很少看到餐飲店用這麼大的廁所,可能它的顧客人數眾多,也有關係吧!
我和旅伴各點了一份葡式蛋塔和 Galao 葡式牛奶咖啡,至於口感如何,我只能說個人感受不同,因為有人覺得好吃,有人覺得普普,而我是都好,反正有空吃吃道地甜點,都是一種全新體驗。
因為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修道院十點開門入場,為了搶在最前面進去,我們沒在蛋塔店待太久,不到九點半就到修道院門票售票口排隊,關於 Lisboa Card 到底要不要換票,我上網查了很久,眾說紛紜,最後實地證明不用換票,直接在教堂入口處(不是售票窗口)去排隊,只是不到十點,排隊的人已經聚集好多好多了。
官網:http://www.mosteirojeronimos.gov.pt/en/index.php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修道院,每天開放時間是
五月~九月:10:10 至 18:00,其餘月份是 10:00~ 17:00,週一休息不開放。門票:10歐元,和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門票之組合價格 12歐元(也可以參觀貝倫塔);若是持有里斯本卡是免費入場。目前查不到線上購票的方式,因為售票網是暫時不開放的。現場購票可以用現金、信用卡或 ATM。
下圖是修道院的教堂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可以免費參觀。
前面幾張照片是搭電車抵達時先拍的,當時早上八點多,還沒什麼遊客身影,加上週末,整個修道院前方的道路上來往的車輛也不多,一個美麗寧靜的里斯本貝倫區週清晨。
這個門口一開始我以為是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的門口,結果不是,而是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queologia)的入口,不過修道院的門票是在這裡購買的。一開始我們在這裡排隊,後來被指引人員引向右側東邊教堂的入口處,才是修道院的入口。
後來回來寫遊記文時,我才知道這裡不是修道院的正門口。真正的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正門入口在東邊,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入口旁。
整棟建築物前幾乎沒有任何車輛,路人,好乾淨的畫面,果然早點出門就是很美妙。不過我還是覺得參觀一些景點,夏天最適合,很早就天亮了,搭車或走路出門,都沒有問題,若是冬天這時間來,可能日光還不夠亮,拍照效果也會打折。
寫到這裡,忽然想到一件事,在葡萄牙觀光時,好像很少看到有人在街頭或景點拍婚紗照,若是義大利或是捷克,熱門景點前方,就至少二到三對新人在拍婚紗照了。
我們大約九點半前就開始排隊,等待入場參觀的遊客也愈來愈多,後來還有團體遊客,整個隊伍就是一團亂,完全分不清楚誰先誰後。唉,這個時候也不用客氣,你原本在前面就該堅持,我們在排隊入場時,因為館方先讓團體遊客入場,結果一些散客也混著入場,當時我的心理真是很 @#$% 想罵髒話。因為我們用里斯本卡,在機器前感應一下就進去了。
關於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的正門,查了資料後才知道,修道院有二個門,一個是正門在東側,一個是南門。儘管正門比南方門戶小且不那麼細緻,但從建築和神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修道院的主要入口,象徵著朝東的一面,符合基督教的傳統,這是朝著高壇的大門。
門戶上方是三個壁龕,上面有成組的雕像,代表了基督降生的場景(天使報喜,耶穌降生和崇拜)。門戶的每一側都有修道院的建國君主祈禱的雕像,分別帶有他們的徽章和守護神:在左手曼努埃爾一世( Manuel I )及其身後,站著 St. Jerome,右邊是曼努埃爾的第二任妻子瑪麗亞皇后和施洗者聖約翰。
以上參考:修道院官網 http://www.mosteirojeronimos.gov.pt/en/index.php?s=white&pid=208&identificador=
一開始走進修道院,就看到二層樓的迴廊建築,中央是一個多角形的綠地,中間圓形向四個角落發射狀的走道。
先來 Google 一下修道院的歷史由來:當時的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向羅馬教廷發出的請求,要求批准在1496年在里斯本郊外的 Tagus 河岸建造一座大型修道院,建立 Jerónimos 修道院的動機之一,與他渴望為 Avis-Beja 王朝建立萬神殿有關,他是第一任君主。
修道院對貝倫聖母的奉獻(貝倫也是伯利恆的葡萄牙人)是另一個影響國王決定的因素。於是,Jerónimos 修道院取代了原址上的教堂,獻給了貝倫聖母 Santa Maria de Belém。
本篇文章相關資料,主要參考來源:Jerónimos 修道院官網 http://www.mosteirojeronimos.gov.pt
該建築工程於1501年開始,大約一個世紀後完成。曼努埃爾一世為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當時”胡椒稅”收入相當的一部分,以及對與非洲和東方貿易的收入徵收 5%的稅,或相當於每年70千克黃金,用於為該項目籌集資金。
自西元 19087年起, Jerónimos 修道院被列為一個國家紀念碑,並於 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與貝倫塔並列。而後,2007年7月7日當選為葡萄牙的七大奇觀之一,Jeronimos 修道院與葡萄牙王室息息相關。
Jerónimos 修道院通常被認為是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的“皇冠上的寶石”,在設計細節中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晚期元素,並融合了富豪,基督教和自然主義的符號,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傑出作品。修道院的建築物是用石灰石(lioz)建造的,該石灰石是從距離地點不遠的採石場提取的。
該項目的宏偉性和執行的豐富性使工程連續進行了一百年,這些工程以其負責任的大師 Diogo de Boitaca,Joãode Castilho,Diogo de Torralva 和最後的 Jerónimo de Ruão 擔任。因此,Jeronimos 修道院被視為 Manueline 建築的尖峰之作。
迴廊從本質上講是為僧侶社區孤立的目的,是為提供 Hieronymite 僧侶祈禱,冥想和休閒的理想而寧靜的地方。主要由 Diogo de Boitaca 設計,他於16世紀初開始工作,直到1517年以後由 João de Castilho 繼續進行,並由 Diogo de Torralva 在1540~ 1541年完成。
由於其重要性和象徵意義,迴廊如今已成為 Manueline 建築最重要的例子之一。迴廊一共有兩層樓,拱形天花板和四邊形佈局,其裝飾通過結合宗教符號,皇家圖像(基督十字勳章,地球儀,皇家徽章),自然主義者的元素(繩索和植物靈感的圖案,與中世紀奇幻動物的後期影像共存),以上種種展示了這種風格的獨創性。
修道院的建設遵循原始佈局的典型方案,包括教堂,迴廊和附屬建築物。但以後的幾個世紀製造也做了一些改變,十九世紀時,在修道院西側建造一幢長長的新曼努埃爾式建築,該建築如今已成為國家考古博物館和海軍博物館的一部分。
整個修道院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精製華麗又優美的迴廊,從花樣雕飾的窗框拍照,中庭和迴廊的光線陰影,形成另一種美麗動人的藝術組合。
修道院的設計方式後來被稱為 Manueline:一種華麗的建築風格,具有復雜的雕塑主題,融合了海上探險和在海上探險中發現的物體,並用石灰石雕刻而成。
基本上,在 Jeronimos 修道院無論那個角落拍照,都是很棒的構圖畫面,我當時手機和相機快門,幾乎沒有停過。不過還有一點就是,一開門就進來,動作快一點,走快點,按下快門的速度也快一點,不然待會大批遊客湧入,想要拍乾淨不受遊客影響的畫面,其實就很困難了。
這也是我三天在里斯本觀光旅遊,秉持的重要原則:早起早出門,早排隊,提早購票,一進入時迅速就定位,速速拍照。因為時間真的有限,想要有好畫面,也只能這樣做了。
在西元 1604年,西班牙的菲利普三世(葡萄牙的菲利普二世)頒布了一項法令,將修道院定義為皇家萬神殿。在這位君主統治期間還建造了一個新的大門。這個建築方式建造了迴廊大門,門房,修道院樓梯,和通往上層迴廊的二層樓房設計,由皇家建築師 TeodósioFrias 設計,並由石匠 Diogo Vaz 執行。
1640年,由修道院長老 Friar Bento de Siqueira 委託建造了修道院圖書館,裡面存放著 Manuel I 的兒子 Infante Luís,和其他將財產遺贈給宗教的人留下的書。葡萄牙君主制恢復之後,修道院重新獲得了皇家萬神殿的重任,João IV 四世的八個孩子中的四個被安葬在教堂中。
下圖有一副石棺,應該也是當時的貴族皇室或航海名人的棺木,這個房間有詳細的歷史介紹,不過我沒有花時間細看,因為一直顧著要快點拍照,後來遊客人愈來愈多,也就放棄了細細觀賞解說資料,或許下次再來再花時間好好細讀吧。
西元 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Jeronimos 修道院大地震中倖存下來,儘管上方圓頂的中央部分坍塌了。從1860年起,修道院開始進行改建工作,由建築師 Rafael Silva e Castro 對其南立面進行勘測和設計,該建築於1898年由 Domingos Parente da Silva 複製。
修道院的池塘被拆除,美術館和修道院廚房中的禁忌木牆也被拆除。同時,建築師 J. Colson 提出了三項未經批准的修道院重建設計,還介紹了復興主義的 neo Manueline 新曼努埃爾建築元素。
當我參觀完一樓迴廊建築後,走上石梯,通往二樓。
到了一樓之後,我才發現原來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是這麼美麗動人,迴廊在日光影子之下,各種建築元素組合起來,加上沒有人也是重點啦,拍到很多張我超喜愛的照片。
寫到這裡,我想我下一次會再來里斯本,想去參觀另外二間修道院:Monasterio de Batalha 和 Monasterio de Alcobaça,距離里斯本都不算近,交通方式也要好好研究一下,但是里斯本卡參觀完全免費。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或者可以稱做葡萄牙晚期哥德式,是豐盛的複合式葡萄牙的16世紀初的建築裝飾風格,結合了來自帶來了新發現的海洋元素,和表現 Vasco da Gama(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和 Pedro Álvares Cabral(認為是最早到達巴西的歐洲人)的航行。
這種創新風格融合了西班牙哥德式風格的影響,即後期的哥德式建築,新摩爾式 Mudéjar,義大利城市建築和法蘭德斯元素,它標誌著從哥德式晚期到文藝復興的過渡。這種建築風格藝術以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的名字命名,在他的統治時期(1495–1521)與它的發展息息相關,從非洲沿海地區到巴西的發現,再到遠東的海上航線,葡萄牙航海家的發現之旅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大大地影響了該風格,並且利用了東印度神廟的風格和裝飾。
儘管這種風格的時期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從1490~520年),但它在葡萄牙藝術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風格的影響使國王不復存在,為了慶祝這種新的海上力量,它在建築(教堂,修道院,宮殿,城堡)中得以體現,並擴展到其他藝術領域,例如雕塑,繪畫,貴金屬藝術品,彩陶和家具。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ueline
Jeronimos 修道院就是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還有辛特拉的皇宮 Sintra National Palace。
曼努埃爾一世國王在西元 1521年去世,他當時資助了62個建築項目,但是,葡萄牙的許多曼努埃爾原始建築在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以及隨後的海嘯中丟失或損壞,無法恢復。然後,曼努埃爾建築風格延伸到裝飾藝術和遍布葡萄牙帝國,到島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更遠到北非,巴西,果阿邦的葡萄牙印度,乃至澳門,中國。它的影響在西班牙南部,加那利群島,北非以及前西班牙殖民地–秘魯和墨西哥。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風格的裝飾風格的特點是在門戶,窗戶,圓柱和拱廊中採用複雜的裝飾,以下數張照片可以看出端倪。
這一張照片更是超美的啦!完美的比例和曲線,還有各種裝飾元素。
每次拍照都被朋友嫌棄沒有人影,不過此時若有一個美美的網紅在鏡頭裡,真的可以加分許多耶!哈哈哈,我沒有拍人的習慣,還是就這樣景物照好了。
這樣的畫面,我前後拍了好多張,光線又恰到好處,不會太強逆光,果然是太適合拍照的時間地點了。
看到鏡頭裡的遊客總算出現了,拍著他們的側影,又是另一種不同感覺。
下圖是修道院介紹的相關資訊,嗯,看到一張張照片,不是歷代皇室就是航海大名家,葡萄牙海權時代的輝煌歷史,也在這裡面。
修道院還有一座南門,南門很大,它高達32米,寬達12米,延伸至兩層樓高,它由很多山形牆(gable)和小尖塔(pinnacle)包圍著,還有很多精細的雕塑,同時也是教堂的正門入口。南門是 Joãode Castilho 和他的工作團隊,在1516~1518年之間按照 Diogo de Boitaca 的設計建造的。
儘管細節豐富,但它只是一個側門,正門還是東側的門。貝倫的聖母像立在拱門飾上的基座上,在它之上則立有聖彌額爾的塑像,而頂端有聖令十字(Cross of The Order),大門和兩旁的邊緣充分裝飾的大窗非常融合。聖母手裡拿著杯子,裡面有賢士的禮物。維爾京群島的兩側是代表先知,使徒,教會貴族和一些聖人(或聖人)的雕像。
南門上方的弧形頂飾(Tympanum),其半浮雕顯示了聖熱羅尼莫一生的兩個情景。左邊的情景描述:聖熱羅尼莫為一頭獅子把刺從腳中拔出,獅子亦因而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右邊的情景描述:聖熱羅尼莫在沙漠中。中間的拱肩(spandrel)上有曼努埃爾一世的徽章。而碼頭壁龕中的劍大概在描繪航海家恩里克。 拱門飾、三角面與弧面部分無論哪裡都包含曼努埃爾的元素。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6%B1%E7%BE%85%E5%B0%BC%E8%8E%AB%E6%96%AF%E4%BF%AE%E9%81%93%E9%99%A2
很可惜的是,我這次沒有看到南門,下次有機會再來,要親眼看看它的外貌。
下圖視角是東側大門入口處的教堂高圓頂,我們參觀的很快,因為沒有花時間去看資料,純粹拍拍照。不過此時,遊客也愈來愈多了,真的建議來這個參觀,能避開人潮會比較好。據朋友說她是下午來的,當時遊客不多,大概最多時段就是開門後半小時到中午時段。
這是我在修道院內拍到的 Igreja Santa Maria de Belém 教堂視角,很特別的建築設計風格,也是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中間的石柱感覺比一般教堂看到的細長,上面裝飾雕刻各程圖案,屋頂也是這一系列的風格。
Manueline 曼努埃爾建築這些錯綜複雜的雕刻石材中,經常出現以下幾種元素:
以上參考: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ueline
特別建議教堂一定要進來看看,我們是走出修道院出口時(就在入口旁),又來了教堂,時間大約是上午 11點,參觀的遊客簡直是擠爆了,因為教堂是神聖肅靜的地方,有的遊客的音量過於喧嘩,還不時聽到教堂管理人員出聲喝止,保持安靜木。說真的,真的是很誇張的地步。
有的遊客,大部份是團體遊客,跟著旅行團到來,這裡又是免費參觀,感覺真的好像菜市場。說真的,若不是因為它的建築華麗莊嚴,我真的懷疑這裡不是教堂了,太吵雜了。因為中間有拉起防鎖線,所有的遊客就全擠在兩側走道,我們就是在人海中緩緩移動中。
還好教堂內部空間寬廣,若是拍攝整個空間,還不覺得擁擠感,是唯一值得慶幸了。我們是由另一個西側門進來的,它的尺寸比南門入口小,但由於其裝飾和在主祭壇前的位置,也是 Jerónimos 修道院最重要的門,這個西門是從哥德式風格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照片沒有拍,因為人真的太多了)。
教堂展示了一個由三個相同高度的禮拜堂組成的拉丁十字架佈局,該禮拜堂由單個 polinervada 拱形天花板組合而成,天花板由六個帶有圓形底座 25公尺高的支柱支撐,細長,鉸接的八角形柱子,這些柱子帶有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精緻怪誕或花卉元素。
中殿的拱形天花板跨度為 30公尺,這是中世紀晚期最大的成就,用最少的支撐物覆蓋最大的跨度,在這個富麗堂皇的標誌性空間中,裝飾的繁華達到頂峰,這個哥德式大廳的建築在美學和建築上都是傑作,它增強了這座巨大建築的空間效果。
下圖照片可以看到滿滿的遊客,還好教堂內部空間夠大,天氣又不悶熱,不然在這裡參觀實在不輕鬆。
教堂內部祭祀的高壇仔細看也很壯觀,頂部的彩繪還有牆上的壁畫,我們在教堂部停留時間沒有太久,因為實在人太多太擠,也太吵了。整個參觀隊伍就是跟著人群潮流移動就是了,繞著教堂內部走一圈,再回到出口(也是之前的西門入口)。
去年到今年我看了不少大教堂,義大利教堂無論是哥德式還是文藝復興式,還有之前在挪威看過的木製教堂,波蘭的教堂,深深覺得每個教堂給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的建築風格,深深吸引我,雖然我的西方歷史藝術相關知識很貧乏,很多都是上網查資料才知道,可是覺得來參觀這些宗教聖殿,真的很不錯。
最後,里斯本一日遊的 Mosteiro dos Jeronimos 修道院先寫到這,其他的景點另外用文章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