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愛爾蘭的巴倫地區(Burren)因冰河切割與長年風化,形成蒼白壯闊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大片岩盤縱橫著深縫(grikes),散落的岩塊(clints)勾勒出獨特景觀,其地質歷史可追溯至三億多年前的石炭紀。雖然外觀荒涼,卻孕育了驚人的生命力,擁有全愛爾蘭七成以上的原生植物,裂縫間還生長著蕨類,形成一種特殊地理景觀畫面。
在這片蒼茫的高原上,散布著超過九十座巨石墓,其中最知名的便是 Poulnabrone。這座建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門式墓」(Portal Tomb),由當地石灰岩巨石堆砌而成,是 Burren 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遺跡。這次意外發現免費的夏季限定接駁巴士,上網預約車次搭乘,利用半天時間走訪這個巴倫石灰岩地帶的地理與歷史景觀。冷冽陰風中看著眼前的巨石墓靜靜矗立於荒原中央,四周灰白岩石縱橫交錯,帶著一種荒涼卻深邃的氣息。這段旅程當時的孤寂蒼涼與無比震撼,也成了旅程裡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愛爾蘭 Ireland
前往千年石墓 Poulnabrone 和壯闊的 Burren 巴倫石灰岩地區,交通方式主要有:
前往千年石墓 Poulnabrone 與 Burren 貝倫國家公園交通並不十分方便,一般情況都是自駕或是參加旅行團為主。不過,巴倫國家公園在夏季時間(七、八月份),提供旅客一趟方便並環保的接駁巴士行程,採 Hop-on Hop-off 式運行,不需要自己開車,就能自在地探索貝倫 Burren 高原與莫赫懸崖(Cliff Moher)一帶的風景。
接駁巴士網站:https://www.cliffsofmoher.ie/burren-and-cliffs-of-moher-explorer/
2025 年服務路線小鎮包括:Miltown Malbay、Liscannor、Doolin、Kilfenora、Lisdoonvarna、Corofin、Ballyvaughan。這條巴士路線不僅方便轉乘,還串連了熱門景點與小鎮,成為當地推動「慢旅行」與綠色旅遊的重要方式。
註:目前2025年接駁巴士車班已經停止服務,有興趣搭乘的人可以參考今年車班時刻表,留待明年夏季再做規劃。
這是一條非常經典的巴倫( Burren )地區旅行路線,從海邊小鎮 Ballyvaughan 出發,串連自然景觀與歷史遺跡。不過因為車班不多,只有七、八月週一到週日,一天三班。搭乘這班接駁巴士完全免費,只不過還是要上網預約一下訂位(車票電子證明)。
主要景點有:
小提醒:沿途還有許多村莊與鄉間小路值得探索,慢慢走、隨時停車,才是 Burren 巴倫地區最迷人的旅行方式。
官網也有建議 Ballyvaughan 小鎮出發,接駁巴士一日遊建議路線如下。
路線 | 主要停靠點 | 行程特色 | 適合誰 |
---|---|---|---|
行程 A:Burren 巴倫地區的體驗之旅 | Ballyvaughan → Aillwee Burren Experience → Caherconnell Stone Fort & Sheepdog → Kilfenora → Ballyvaughan | 洞穴探險、猛禽表演、古石堡與牧羊犬示範、Kilfenora 大教堂與 Burren Visitor Centre | 喜歡自然體驗、動物表演、考古與在地文化的旅人 |
行程 B:Cliffs of Moher 莫赫懸崖經典路線 | Ballyvaughan → Kilfenora → Cliffs of Moher → Lisdoonvarna(含 Burren Smokehouse & Roadside Tavern 午餐)→ Kilfenora → Ballyvaughan | 世界知名的莫赫懸崖、Lisdoonvarna 小鎮、鮭魚燻製工坊參觀與品嚐、傳統愛爾蘭酒吧午餐 | 想看莫赫懸崖、體驗當地美食與小鎮文化的旅人 |
Ballyvaughan 小鎮位於 Burren 北部,是探索周邊地區,包括 Poulnabrone、Aillwee Cave、Cliffs of Moher 莫赫懸崖的熱門據點。
《個人心得》這條巴士 350 路線我一共搭了二天,從 Ennis 到 Cliffs of Moher ,再到 Galway,往返各搭了二次。心得是愈晚愈容易誤點,其中一個原因是 Cliffs of Moher 莫赫懸崖這條路況常擁塞,車多遊客多,加上旅遊旺季搭巴士遊客也不少。建議安排搭車配合轉車時,要多一些彈性空間為佳。
出發前查到 Cliffs of Moher 國家公園 在夏季會提供免費接駁巴士,能串連周邊景點、帶動在地觀光,於是決定安排一趟 Poulnabrone 巨石墓與 Burren 石灰岩半日遊。當天清晨從 Galway 出發,搭上早上八點多的 350 號巴士,不到十點就抵達 Ballyvaughan。需要注意的是,350 巴士僅能使用現金或愛爾蘭交通卡 Leap Card,建議使用 Leap Card 搭乘,還能享有優惠票價。
Leap Card 相關資訊,參考遊記:Dublin 都柏林市區交通整理:巴士、輕軌電車以及愛爾蘭長途巴士、火車等大眾交通工具(Ireland)
Ballyvaughan 巴士站旁邊就是一間小型超市 Centra,每天早上 7:30 營業到晚上九點多,非常方便。建議先在這裡準備些飲料與小食,因為接下來的巨石墓行程完全沒有餐飲店與洗手間。我當天還順道去了旁邊的一家咖啡館,點了杯拿鐵暖身並使用洗手間。等結束 Poulnabrone 的行程回到 Ballyvaughan,又特地去買了些點心外帶——這家咖啡館真的值得推薦。
Burren and Cliffs Explorer 接駁巴士站 位在 N67 主幹道旁的停車場,對面就是一座教堂,從 350 巴士站走過來只要五分鐘,約 350 公尺。雖然當天天氣陰晴不定,氣溫也偏低,但這正是愛爾蘭常見的模樣。幸好早有準備防風保暖外套,才能在冷冽氣候順利展開這段地理景觀與史前遺跡的行程。
當天搭乘接駁巴士時,駕駛是一位和藹的老先生。閒聊後才知道,這條 Ballyvaughan 到 Kilfenora 的路線平日遊客不多,那天甚至只有我們兩位乘客。七八月時節,每天三班固定往返,都是他一人負責行駛。因此,看到有遊客專程搭乘,也顯得特別高興。沿途他不僅熟練地駕駛穿過 Burren 的山地道路,還熱心地分享沿線景點資訊,甚至特地停下車讓我們拍照。
接駁巴士沿線的景點也值得推薦停留,例如:Aillwee Burren Experience(路線第一站,車程十分鐘),這裡有超過 3.5 億年歷史的石灰岩洞穴,遊客可以在導覽下探索神秘的地下世界;還能觀賞老鷹振翅高飛的猛禽表演,同時可以品嚐當地知名的 Burren Gold Cheese 起士,一口就能感受到 Burren 的獨特風味。
Aillwee 洞穴全長超過一公里,深入山腹之中,是克萊爾郡(Clare )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石灰岩洞穴之一。洞內有地下河與小型瀑布,以及鐘乳石和石筍等地質景觀,還曾發現熊的骨骸,被認為可能是愛爾蘭最後的熊穴。洞穴主要由地下溪流沖刷而成,約在 600 公尺處轉向南方,最終止於一處積水區。
與大部分 Clare 洞穴相比,Aillwee 的歷史更為古老,原本曾有大型溪流流經,但後來逐漸乾涸並被冰川沉積物填充。如今遊客所見的鐘乳石多不超過 8,000 年歷史,但在深處取出的方解石樣本,經測定已有超過 3.5 億年。
Aillwee Burren Experience 官網:https://aillweeburrenexperience.ie/
前往巨石墓的巴士途中景色
大約二十多分鐘後,巴士抵達了 Poulnabrone Dolmen 巨石古墓。入口處設有一個小型停車場,當天也有幾團旅行團到訪,但大多數遊客停留的時間不長,差不多半小時左右便離開。再次提醒:這裡沒有廁所和餐飲提供,全部是大自然露天環境。
現場還遇到了一位生態教育導覽員,負責為遊客解說巨石墓與 Burren 的自然生態。有興趣的旅人可以直接上前交流,獲得更深入的知識。當時我也很想參加,但礙於英文能力有限,只能遠遠看著其他遊客與他熱烈互動。於是,我選擇用相機記錄下這些畫面,再靠手機搜尋資料,拼命補充自己想知道的資訊。雖然有點小遺憾,但也留下了專屬於我的旅行方式。
不得不稱讚一下,愛爾蘭的資訊基礎建設真的很完善。即使是在 Burren 這樣的荒郊野外,手機依然能收到 5G 訊號,讓人隨時可以上網查資料或導航。這對自助旅行的遊客來說非常友善,也讓行程多了不少安全感。相較之下,之前在蘇格蘭旅行時,許多地區不是完全斷訊,就是只剩下緩慢的 3G 網路,臨時想找資訊或查現場巴士車班,往往不容易。也因此,在愛爾蘭旅行更顯得輕鬆自在,有需要時掏出手機就能解決問題。
此外,我們到訪時雖然正值夏季,但當天氣溫只有十多度,再加上強風,體感溫度甚至只有十度。老實說現場真的很冷,就連外國遊客幾乎都穿著防風保暖外套。這也再次印證了在愛爾蘭旅行時的經驗,一天之內可能經歷四季變化,因此出門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並隨身攜帶可應對不同天候的衣物。
這是當天錄影畫面剪輯,可以看看當時的景象。
位於克萊爾郡 Burren 高原上的 Poulnabrone Dolmen,是愛爾蘭現存最古老且可確定年代的巨石古跡之一,建於約 5,200 至 5,8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屬於典型的門式巨石墓(portal tomb),由兩塊直立巨石支撐著重達 1.5 公噸的巨大頂石,後方還有一塊倒臥巨石,推測可能曾是覆蓋墓後的第二頂石。墓名來自愛爾蘭語 Poll na Brón,意為「悲傷之穴」,正好呼應它作為先民安葬之地的用途。
在整個 Burren 區域,至今仍留存超過九十座巨石墓,而 Poulnabrone 不僅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更因保存完整而成為愛爾蘭最知名的史前遺跡之一。
站在 Poulnabrone 前,總讓人不禁想像五千年前的景象。放射性碳定年顯示,墓室中安葬的遺骨年代約在西元前 4200 至 2900 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更特別的是,超過一千年後,在青銅時代(約西元前 1767~1413 年),人們又在墓室入口處安葬了一名新生嬰兒,顯示這裡並非單純的墓葬,而是世代相傳的儀式與典禮中心。人們甚至會將骨骸從原本的安置處移入此地,象徵對祖先的敬意與延續。
1980 年代的考古發掘中,墓內共發現 33 具人類遺骸,顯示其使用時間長達 600 年。隨葬品包括石斧、箭頭、陶片、珠飾、骨製墜飾與石英水晶等,不僅證明 Poulnabrone 的葬儀功能,也展現它在社群中承載的象徵意涵。如今,這些出土文物可於 Ennis 的 Clare Museum 一睹真貌,為這片看似荒涼的石灰岩高原增添更多歷史深度。
在 Poulnabrone 巨石墓建造的年代,這片土地的景觀與今日大不相同。當時廣袤的榆樹與榛樹林覆蓋著山谷間的土地,開闊的草原點綴其中。而如今所見的荒蕪石灰岩高原,則是後期土壤流失後才逐漸形成的景象。散布在地景中的古老石牆,極可能是建造墓葬的人們為了圈起農田或標示領地所留下的遺跡。
當時的農民大多住在長方形木屋裡,以小麥與大麥耕作為主,並飼養牛隻等家畜,同時也依靠狩獵、捕魚與捕鳥來維持生活。在這些短暫木屋之外,他們卻傾注心力建造堅固的石墓來安葬亡者。墓葬長期使用,顯示其在社群中承載著深厚的象徵與宗教意義。
學者認為 Poulnabrone 不僅是墓葬,也可能是劃定部族土地起點的象徵。如今,這座國家級古蹟已受《國家古蹟法案》保護,成為 Burren 巴倫荒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遺跡。隨著 Poulnabrone Dolmen 聲名遠播,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前來。
隨著 Poulnabrone Dolmen 的名氣逐漸擴大,每年吸引超過十萬名遊客造訪。由於遊客與巴士常臨時停在狹窄道路旁,造成交通與安全隱憂。最後在愛爾蘭遺產部門的建議下,原本規劃的停車容量被大幅縮減,盡量保留墓地四周的視覺景觀與寧靜氛圍。這也反映出愛爾蘭在推動觀光與保護文化景觀之間,不斷尋求微妙的平衡。
參考資料:https://www.burrengeopark.ie/discover-explore/geosites-discovery-points/poulnabrone/
巴倫地區(Burren)是位於愛爾蘭共和國克萊爾郡(Clare)的一處喀斯特地形地區。面積約 250平方公里,幾乎呈圓形,屬於巴倫國家公園,內有數座村莊。巴倫國家公園(Burren National Park)覆蓋了巴倫(Burren)的一小部分,是愛爾蘭八個國家公園中最小的一個,而鄰近的領土,包括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則被納入巴倫和莫赫懸崖地質公園(Burren and Cliffs of Moher Geopark)。
巴倫國家公園官網:https://www.nationalparks.ie/burren/
「Burren」這個名字源自愛爾蘭語 Boíreann,意為「岩石之地」,貼切描述了此地薄弱的土壤層與大片裸露的石灰岩鋪地。雖然乍看荒涼,這片土地卻曾被稱作「肥沃的岩石」(Fertile rock),因為它孕育了種類繁多、營養豐富的野花與草本植物。這裡最獨特的生態特色是植物的共存現象─北極高山植物與地中海植物比鄰而生,喜石灰的物種與喜酸性的物種交錯分布,林地植物甚至能在沒有樹蔭的裸岩上生長。
更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在愛爾蘭其他地方極為稀少的植物,在巴倫卻十分常見,使得這片「看似全是岩石,卻充滿生命」的高原成為獨一無二的奇景。同時,巴倫地區散布著超過 2,700 處考古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的墓葬與環形石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Poulnabrone Dolmen。這些古代遺跡不僅增添了景觀的人文深度,也為研究史前人類生活提供了珍貴資料。
保育提醒:請勿搬動或破壞石灰岩,以及請勿踐踏或採摘脆弱植物,以維持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
巴倫地區的喀斯特地貌以其獨特的地質特徵、生物多樣性、考古遺址和地下水系統,成為愛爾蘭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之一,吸引著無數遊客和研究者前來探索。
Burren 擁有愛爾蘭超過七成的本土植物物種,其多樣性令人驚嘆。石灰岩鋪地表面可見野百里香、木質鼠尾草與壁莧,而在岩縫間則生長著壁蕨、紅柄草與鹿舌蕨。除此之外,還能發現野堇菜與野老鸛草等常見植物。牧草地的小區域則孕育了春龍膽、乳草、黃香草、風鈴草與血紅老鸛草等繽紛花卉,更是野生蘭花的重要棲地,包括早花紫蘭與斑點蘭。這片豐富的植群同時支撐了多樣的動物生態,成為愛爾蘭多數本土蝴蝶的生存環境。
Burren 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的「岩縫生態」。在這片看似寸草難生的石灰岩高原上,縱橫交錯的岩縫卻孕育出驚人的生命力。苔蘚、蕨類、藤本與草本植物彼此交織,構成了意想不到的綠色生態系。更獨特的是,這些狹窄縫隙中竟能同時出現高山植物與地中海植物,形成罕見的混合群落,讓荒蕪石灰岩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生命的自然舞台。
在 Burren,冬季放牧(Winterage)是一項延續至今的傳統農法。每到寒冷的季節,牛群便會被趕進石灰岩草地取食,這不僅為牲畜提供富含礦物質的草料,也防止草地被灌木覆蓋,使得多樣化的植物能夠持續生長。Burren 今日的獨特景觀,其實是人類農牧活動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的成果。
冰川作用在巴倫地區地形的形成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厚達 200 公尺的冰川自北方與東北方推進,強烈侵蝕地表並剝離上層土壤與脆弱岩層,暴露出新鮮石灰岩,為後續喀斯特化奠定基礎。冰川退卻後,裸露岩面受降雨與地下水侵蝕,酸性水溶解石灰岩,逐漸形成裂縫(grikes)與孤立石塊(clints),這種由冰川與喀斯特化交互作用而生的景觀被稱為「冰川喀斯特」(glacio-karst)。
同時,融冰釋放的沉積物在地面堆積,形成冰磧(moraines)與圓丘(drumlins),造成局部地形不規則。冰川作用也改變了水文發展,許多地表河流因岩層剝離而消失,水流轉入地下,形成獨特的洞穴系統。綜合侵蝕、沉積與喀斯特化作用,冰川深刻塑造了巴倫的地貌,使之成為今日的地質與生態旅遊勝地。
最後,我們再次搭上那位和藹老先生駕駛的接駁巴士,車廂裡依舊只有我們兩位乘客。隨著巴士緩緩駛回 Ballyvaughan,小鎮的屋舍與港灣輪廓逐漸浮現,這趟 Burren 半日的地質與歷史探索也接近尾聲。心裡暗自想著,如果有機會再訪,一定要把這條路線安排成一整天的行程,好好體驗沿途的多樣風景。這次因為下午還得趕去 Lanhinch,那片著名的黃金沙灘與高爾夫小鎮,只能放棄完整的一日遊,多少留下一點遺憾。
回到 Ballyvaughan 後,我們就在接駁巴士站旁的一間餐館停下腳步,享用了一頓熱騰騰的午餐。窗外依舊寒風陣陣,但盤中料理的香氣與溫度,讓身體漸漸暖了起來,也為這段短暫卻充實的旅程畫上溫馨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