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Je suis Pureing
Je voyage donc je suis


位於愛爾蘭西岸克萊爾郡(County Clare)的莫赫懸崖 Cliffs of Moher,是全愛爾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地標之一。它坐落於巴倫地區(The Burren)西南端,從南方的 Hag’s Head (女巫之首) 延伸至北方的杜林 Doolin 村,全長約 14 公里,其中約 8 公里的懸崖綿延起伏,最高點達 214 公尺。自崖頂遠望,可俯瞰大西洋與阿倫群島(Aran Islands),壯闊景致令人屏息。
莫赫懸崖隸屬於「巴倫與莫赫懸崖地質公園」(Burren and Cliffs of Moher UNESCO Global Geopark),園區設有完善的觀景步道、遊客中心與多個拍照平台。從高威(Galway)或都柏林(Dublin)出發,都有巴士路線與一日遊行程可前往,交通十分便利。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是造訪愛爾蘭時不可錯過的經典路線之一。那天我在難得風勢柔和、天氣晴朗的夏日午後到訪,陽光傾灑在岩壁與大西洋之上,映出愛爾蘭最動人的藍與綠。



愛爾蘭 Ireland
這趟愛爾蘭之旅在規劃階段時,除了都柏林之外,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 一直是我最想親眼看見的地方之一。很幸運地,出發那天正逢一個風和日麗的夏日午後。我預約了下午四點入場的梯次,一來門票價格比較優惠,二來也能避開白天最擁擠的人潮。
抵達後我用了大約兩個小時的時間,沿著步道從遊客中心一路走到北端觀景點,也進入遊客中心參觀展覽、稍作休息。當陽光傾斜、海風吹拂的時候,懸崖邊的景色顯得特別壯麗。結束行程後,我在傍晚搭上 350 號巴士,前往 Galway 住宿,結束這個完美的夏日午後。
前往愛爾蘭著名的莫赫懸崖 Cliffs of Moher 有多種交通選擇,無論是自駕、搭乘公共交通還是參加一日遊,皆可輕鬆抵達。


前往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需購買門票,票價包含停車及遊客中心的入場費用。這些收入同時用於景區的維護與管理,確保懸崖步道與公共設施的安全與整潔。遊客中心內設有資訊台、咖啡館、展覽區及洗手間,提供完善的休憩與導覽服務。雖然莫赫懸崖本身屬於公共自然區域,但停車場與遊客中心屬管理收費範圍,進入時需憑票入場。
門票價格:
票價包含停車、遊客中心及展覽入場、洗手間設施與語音導覽 App 的使用。強烈建議若行程時間已確定的話,事先上網預訂門票,價格較為便宜。
| 票種 | 08:00–11:00 | 11:00–16:00 | 16:00 之後 | 備註 |
|---|---|---|---|---|
| 成人 Adult | €8:網路預訂 €15:現場購票 | €12:網路預訂 €15:現場購票 | €8:網路預訂€15:現場購票 | 含停車與遊客中心入場 |
| 學生 Student | €6:網路預訂 €12:現場購票 | €10:網路預訂 €12:現場購票 | €6:網路預訂 €12:現場購票 | 需出示學生證 |
| 兒童 Child(12 歲以下) | 免費 | 免費 | 免費 | 需成人陪同 |
| 家庭票 Family Ticket | €16:網路預訂 €30:現場購票 | €24:網路預訂 €30:現場購票 | €16:網路預訂€30:現場購票 | 含兩位成人與最多四名兒童 |
開放時間
| 月份區間 | 開放時間 | 備註 |
|---|---|---|
| 11 月 – 2 月 | 09:00 – 17:00 | 冬季時段,日照短、風勢較強 |
| 3 月、4 月、9 月、10 月 | 08:00 – 19:00 | 春秋季開放時間較長 |
| 5 月 – 8 月 | 08:00 – 21:00 | 夏季延長開放,適合傍晚觀景 |
| 12 月 24–26 日 | 休館 | 聖誕假期,遊客中心關閉 |
建議提前於官方網站線上預訂門票,不僅可避免現場排隊,也能享有早鳥優惠。旅遊旺季(5–8 月)尤其建議預約,以確保入場。



莫赫懸崖沿著愛爾蘭西岸綿延約 8 公里(若含延伸段則約 14 公里),是愛爾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地標。其最高點位於 O’Brien’s Tower 附近,海拔達 214 公尺,最低處約 120 公尺。從塔頂遠眺,可清楚望見 阿倫群島(Aran Islands) 及 康尼馬拉山脈(Connemara Mountains),視野極為壯闊。
這些雄偉的岩壁由砂岩與頁岩 層構成,形成於距今約三億年前的石炭紀,當時此地仍為古海三角洲的一部分。經歷長年風雨與海浪侵蝕,懸崖逐漸形成陡峭的階狀岩壁、海蝕洞、岩柱與拱門等自然奇景。其中最著名的是高達 67 公尺 的海蝕柱 Branaunmore,猶如聳立於大西洋中的孤塔,成為莫赫懸崖的地標之一。
莫赫懸崖及鄰近的布倫地區屬「冰蝕—喀斯特地形」,冰河期的冰蓋曾磨平石灰岩表面,冰退後雨水再溶蝕形成石灰岩鋪面、裂隙(grikes)與方塊狀岩塊(clints)等典型特徵。地表幾乎無常流河流,地下卻有大量溶洞與季節性湖泊,是研究冰川與喀斯特作用的地質寶庫。



「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的名稱源自古愛爾蘭語 Mothar 或 Moher,意為「毀壞的堡壘」或「廢墟之堡」。這個名稱來自懸崖南端 「女巫頭」(Hag’s Head) 一帶,曾有一座古代防禦堡壘——Moher Fort,為今日地名的起源。
這座堡壘最早可追溯至鐵器時代(約西元前 1 世紀),當時是用以監視大西洋航道的戰略要塞。根據 18 世紀文獻(John Lloyd, A Short Tour of Clare, 1780) 記載,該堡壘在 18 世紀仍屹立於海角。後於 1808 年 被拆除,用以建造拿破崙戰爭期間的通訊與觀測塔,即今日可見的 Moher Tower 遺址所在地。
莫赫懸崖不僅以壯闊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也因多次出現在文學與電影作品中而成為文化象徵。例如在電影《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中,哈利與鄧不利多前往尋找分靈體的場景便於此取景,使懸崖的神秘氣息更加深植人心。
懸崖長年受到強風與海浪侵蝕,古堡早已崩毀不存,「莫赫」這個詞因而被賦予荒涼、壯烈的象徵意涵。中文有時譯作「毀滅之崖」或「幽冥峭壁」,形容那股立於大西洋邊緣、狂野而孤傲的自然力量。
《歷史影像》以下二張照片是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的早期歷史影像,拍攝於 1900 年前後,展示在遊客中心內,屬於珍貴的攝影紀錄。
《Round Table》,約 1910 年,攝影師 George Unthank Macnamara。 這張照片拍攝於莫赫懸崖頂端,幾位身著愛德華時期服裝的遊客坐在懸崖邊圓桌旁,背後是無垠的大西洋與層疊岩壁。這張影像象徵了 20 世紀初愛爾蘭旅遊興起的時代氛圍,也是人們與自然奇景近距離接觸的歷史見證。

《Cliff View》,約 1900 年,攝影師 Robert French,Lawrence Collection。 攝於莫赫懸崖北端,可清楚見到懸崖的垂直岩壁與頂端的 O’Brien’s Tower。這座建於 1835 年的塔樓由當地地主 Cornelius O’Brien 興建,用以迎接貴賓並展示懸崖景觀,是莫赫懸崖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標誌。

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不僅以壯闊的地貌著稱,也以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聞名,是愛爾蘭西岸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這片懸崖及其周邊海域覆蓋面積超過 200 公頃,被劃為歐盟指定的「特別保護區,目的在維護海鳥繁殖與棲息環境。
海鳥棲息天堂:莫赫懸崖是歐洲西岸最大的海鳥繁殖地之一,每年約有 3 萬多隻鳥類在此築巢與繁殖,繁殖季集中於 5 ~7 月。
主要鳥類包括:
觀察鳥群的最佳地點包括懸崖下的海蝕柱 An Branan Mór Sea Stack 及南端的 Hag’s Head 區域。

花草植物系:莫赫懸崖與巴倫地區孕育超過 700 種野生植物與蕨類,佔愛爾蘭原生植物的四分之三。由於此地冬季氣溫平均約 6°C、夏季約 15°C,土壤全年不凍,加上溫和氣候與農牧輪耕,使這裡的植物生長期比愛爾蘭其他地區更長。
常見野花包括:Sheep’s-bit(藍鈴花)、Birds-foot-trefoil(黃花草)、Sea Campion(海石竹)、Thrift(海薰衣草)、Yarrow(蓍草)。這些野花以柔和的色調、抗風耐鹽的特性聞名,構成莫赫懸崖草坡的獨特色彩,也承載古老的凱爾特節慶傳統與民間信仰。
參考資訊:https://www.discoverireland.ie/clare/birdwatching-at-the-cliffs-of-moher、https://www.cliffsofmoher.ie/unesco-global-geopark/conservation/nature/



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現在隸屬於布倫與莫赫懸崖 UNESCO 全球地質公園(Burren and Cliffs of Moher UNESCO Global Geopark),每年吸引超過 150 萬名旅客造訪。雖然人潮一年比一年多,但當海風吹起、浪聲拍打在腳下的那一刻,你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原始又強烈的大地氣息——那就是這座島嶼最真實的靈魂。
Cliffs of Moher Coastal Walk 是探索莫赫懸崖最經典的路線之一,步道由懸崖中段的 遊客中心(Visitor Centre) 起行,串連南端的 Hag’s Head 與北方的 Doolin。

部分靠近懸崖邊的非官方步道將自 2025 年初起暫時封閉,主要出於安全與環境考量。
因此,此次封閉屬暫時性措施,以確保遊客安全並保護自然環境。遊客仍可前往主要觀景點與遊客中心,但部分徒步路線將暫時無法進入,直至整修完成。

位於步道中段、嵌入山坡之中。館內設有互動展覽、4D 體驗劇場、咖啡館與禮品店,是了解懸崖地質與生態的最佳起點。官方網站:https://www.cliffsofmoher.ie/your-visit/visiting-the-cliffs/
最佳參觀時間和觀景點





先說說我個人實際心得:老實說,來莫赫懸崖真的要看老天臉色。只要天氣好、有陽光、沒強風或下雨,就幾乎是完美的一天。我訂的是下午四點的場次,本來以為光線會很漂亮,結果陽光角度剛好從懸崖後方射過來,整個都是逆光,照片不是陰影就是霧氣,拍起來其實挺難掌握的。
途中遇到一對台灣旅人,他們選擇在附近的 Doolin 住一晚,打算隔天清晨再走海岸步道,拍另一種光線下的莫赫懸崖。有人問不買票能不能看?老實講應該不行,主要觀景台都在遊客中心區域裡,不買票真的看不到什麼重點景。
我原本也想隔天搭巴士去 Doolin 健行,不過後來預約好的免費接駁巴士去布倫國家公園。想不到的是那天天氣超冷風又大,真慶幸前一天挑了個好日子來莫赫懸崖觀光。心得就是北大西洋愛爾蘭旅遊,行程真的得看天氣而定。
另外分享關於 Cliffs of Moher 的夏日限定免費接駁巴士,以及史前遺跡 Poulnabrone 與 Burren 國家公園相關遊記文章:


原本我的行程是從 Killarney 出發,搭巴士經 Limerick 轉車到 Galway 住一晚,隔天再搭 350 號公車 前往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從 Galway 搭巴士到 Cliffs of Moher 要二個小時車程時間。
不過在出發前幾天,上網預訂遊客中心門票時發現,如果選擇離峰時段(像是早上 8~10 點或下午 4 點之後),票價會便宜一些。於是我臨時改變計畫,決定在離開 Killarney 的那天就直接前往莫赫懸崖。
我的走法是:先搭 Green Big Bus(Dublin Coach) 300 號 從 Killarney 到 Limerick,再轉乘 Express 51 到 Ennis,最後搭 Bus Éireann 350 號 前往莫赫懸崖。在 Killarney 搭巴士時,遇到一位台灣人和他外籍女友,聊天時才知道原來 Green Big Bus 可以從 Killarney 直接接續轉乘到 Ennis,不用再換站,能省下不少時間。不過我們的車票早就先在網路上買好,也只好照原訂路線走。巧的是,在 Limerick 分開後,我又在 Ennis 巴士站準備轉車時,再次遇見他們同一班車——真是旅途中小小的緣分。
不過這樣長程移動、一路轉車,再拖著大行李直接去莫赫懸崖,也不是沒有缺點——最大的問題就是行李要放哪裡。還好,在出發前查門票資訊時發現,莫赫懸崖遊客中心(Cliffs of Moher Visitor Centre)可以免費寄放行李,這點真的幫了大忙。
所以我就直接帶著行李前往,抵達後先寄放好,再慢慢參觀懸崖與步道。結束行程後,再取回行李,搭上 350 號巴士 前往終點站 Galway 入住過夜——行程雖然緊湊,但整體安排其實很順利。



到了遊客中心入口,先是去櫃檯換取預約門票、確認入場時間,順便把大行李寄放好。這裡寄放行李完全免費,服務人員也十分親切。一切辦妥後,就正式展開莫赫懸崖的探索。走出去的第一件事,當然是——拼命拍照!眼前那層層疊疊的峭壁和一望無際的大西洋,真的壯觀得讓人屏息。
那天天氣好得難以置信,不僅沒有下雨,連強風都不見蹤影。原本看過許多網友分享,都說這裡的海風吹得人東倒西歪、冷得刺骨,沒想到我遇上的卻是氣溫宜人、微風吹拂的夏日午後。那種難得的穩定天氣,讓整趟健行都變得特別舒服。



從遊客中心往北走,大約十分鐘就能看到矗立在懸崖上的 O’Brien’s Tower。這座石塔建於 1835 年,由當地地主 Cornelius O’Brien 所建,據說他希望藉此吸引旅人前來欣賞莫赫懸崖的壯麗景色。登上塔頂後,視野一望無際,天氣好的時候甚至能遠眺 Aran Islands(阿倫群島) 與 Galway Bay(高威灣)。
繼續沿著步道前行,懸崖的層層岩壁與大西洋的藍色海面交錯成一道完美的線條。陽光照在海面上,波光閃爍,連風都變得溫柔。偶爾有幾隻海鳥在崖下盤旋,那種距離大自然如此之近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只想多留一會兒。




夏日傍晚時分的陽光在雲層間閃爍,映照出大西洋銀灰色的光澤。站在懸崖邊,有時海風暫時休兵,只剩海浪拍打岩壁的聲音。莫赫懸崖的壯麗不只是高度或規模,而是一種深沉的靜謐。那一刻,我感覺時間似乎放慢了,連雲都在遠方緩緩移動。
向北望去,層疊的懸崖一路延伸到地平線盡頭;向西,無邊的海與天融為一體。這裡沒有喧鬧,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呼吸。




在莫赫懸崖的遊客中心,有一面展牆特別介紹克萊爾郡(County Clare)的家族姓氏。牆上展示了根據 1901 年人口普查 所統計的 250 個最常見姓氏,並附上各家族的紋章、老照片與文件。這些名字至今仍能在愛爾蘭各地、甚至遠在海外的克萊爾移民後代之間找到。
展示區不只是家譜的呈現,更像是地方記憶的縮影。從舊街景照片、店舖招牌到手寫的戶籍表,拼湊出一個世紀前愛爾蘭西岸的生活樣貌。


這個展區以「生存」為主題,講述了莫赫懸崖地區居民如何在強風、貧瘠土地與險峻海岸間,憑著毅力與智慧生活下來。牆上以黑白照片與口述紀錄,呈現出早期農民、捕鳥人與漁民的艱辛日常。
這裡的土地酸性高、貧瘠且排水不良,農民只能依靠放牧牛羊維生,並以捕魚、採藻、開採石板或臨時勞作補貼家計。展牆上那段 1856 年的記錄描述了捕鳥人的危險工作——他們以繩索垂降懸崖,用套索捕捉海鳥與採集鳥蛋,這樣的生存方式一直持續到二戰前。
十九世紀時,莫赫懸崖的石板因質地堅硬又易分層,被開採出口至英國,用於倫敦皇家鑄幣廠與利物浦聖喬治音樂廳的鋪路工程。沿岸居民也依靠海洋維生,捕捉鱈魚、鯖魚與比目魚,並採集海藻製成肥料或食材。

這組展區主題涵蓋音樂、生活與創新,讓人看見克萊爾郡不僅擁有壯闊自然,亦蘊藏豐富的人文精神。
克萊爾郡(Clare)被譽為愛爾蘭傳統音樂的核心地帶,早在19 世紀起,鄉民便以小提琴、手風琴與口琴演奏,家中客廳或穀倉成了臨時舞會場所。音樂伴隨著農作與節慶,象徵著社群凝聚與生活慰藉。隨著觀光興起,「Busking」街頭表演在莫赫懸崖也蔚為風景,音樂家以傳統旋律迎風演奏,成為遊客記憶中最動人的聲音。
同場展出的還有來自當地的發明家約翰·菲利普·霍蘭(John Philip Holland)事蹟,他是現代潛艇之父,十九世紀末設計出世界第一艘成功的潛水艇。從懸崖邊的農村到科學創新者的舞台,這些故事共同構成莫赫懸崖的另一面風景,勇於生活與創造的靈魂。


這區展示的是愛爾蘭地震學研究,被譽為「現代地震學之父」的都柏林科學家 Robert Mallet,他在十九世紀中期首次以爆破實驗研究地震波傳遞,開啟了現代地震學的起點。旁邊則是由都柏林高等研究院推動的 「Seismology in Schools」 計畫,讓學校安裝地震儀器,學生能即時觀測全球地震活動。這些展示讓人了解莫赫懸崖不只是自然奇景,也是一個連結地球科學與教育的場所。

這個裝置是莫赫懸崖遊客中心的即時氣象與環境資訊面板,畫面中顯示了當地當天的天氣狀況,包括氣溫、氣壓、風速與風向,以及日出與日落時間,讓遊客能掌握最佳參觀時段。
右上角的區塊則展示了莫赫懸崖在環境管理上的努力,例如廢棄物回收率與能源、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下方還有潮汐時間,方便遊客規劃觀景與健行。
和莫赫懸崖平常那種又冷又颳風的天氣比起來,我去的那天真是「神奇好天氣」。氣溫大概十四度左右,體感溫度我覺得至少再加五度,一點也不冷。風速只有 13 公里多一點,連海風吹過都覺得溫柔,據說平常這裡的風可以強到讓人站不穩,平均風速常有 25~ 40 公里。那天卻幾乎沒什麼風,陽光灑在海面上閃閃發亮,整個懸崖邊都是靜謐的氣息,簡直像是大自然特地給遊客準備的一場表演。

